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独立和重视交流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独立和重视交流的思维品质

——读《思维教育导论》有感

初中政治教研组 高薇

思维教育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将其与现下占据教育体制主流地位的“知识教育”加以对比,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亟待加强的环节,确是切中要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绝不仅仅是知识教育,将思维教育、法制教育、美学教育、体育教育等全方位的人格培育内容综合在一起才能构成真正的素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成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们从小学阶段单纯被动接受知识和训练,慢慢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慢慢开始树立自己独有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慢慢开始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和研判社会现象。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总结、反思、交流,其意义远胜于单纯的知识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思维教育应比知识教育享有更高的地位。

同时应该客观地看到,从隋朝以来在我国封建社会推行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数十年的高考制度,均是以应试为主要目标,以知识教育为主要方法的教育体制。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非常有限且分布不均衡的教育资源,此种体制的施行实乃无奈之举。多年来形成的应试观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推行教育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现阶段的高考选拔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提倡思维教育,将思维教育措施具体化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是需要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仔细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初中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和重视交流的思维品质

清华大学的校训流传很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则校训曾经风传被“腰斩”的后两句则是“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一说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出自国学大师陈寅恪之口。这两句皆描绘的是人的思维品质。如果说思维能力是外延,思维品质就是内涵,是主体思维定性的度量。如果拥有优秀的思维品质,则思维方式和能力都可顺利转化为正能量,而如果忽视了思维品质这一核心概念,思维方式和能力则可能失去正确的指引。

《思维教育导论》 (以下简称《导论》 )一书中列举了16种思维品质,非常全面的概括了优秀的思维品质所应具备的素质。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应该特别强调和注意提升的,是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交流性。“独立”是青少年成长中最渴望达成的目标之一,思维独立则是其中最难实现的,初中学生一方面刚刚从小学的知识型教育中走来,另一方面又在面对不断增大的知识量和开始接触更加复杂的社会,他们希望摆脱老师“手把手”式的教学方式,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的思维品质正逢其时。《导论》将思维独立划分为四个方面,我认为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是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从过程独立,到结果独立,再到选择独立和人格独立。每一个层级都以前面的层级作为基础,没有过程独立也谈不到结果独立。在初中阶段,应重点提倡过程独立和结果独立并适当引导选择独立,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

交流性是与独立性相辅相成的思维品质,特别是针对初中学生。由于他们年龄较小涉世未深,很难保证独立思考结果的正确性,而一味把第三者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或者强制其接受其所不能理解的结果,造成的后果不是对老师指导的强烈依赖就是严重的逆反心理。因而交流的重要性凸显,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都需要细腻和理性的交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勇于表达、擅于表达、乐于表达,让思维在碰撞中擦出火花。“闷头学习”是现在的普遍现象,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们在谈及歌星、球星、最新的电子娱乐产品等信息时滔滔不绝,而在学习的时候却很少交流。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应试教育、课业负担过重造成没有时间深入讨论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部分教师不擅于引导学生就不同的思路展开讨论甚至争论,而宁愿以统一的答案快速解决问题。其实交流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表达和交流,学生不仅仅听到了更多的想法和技巧,而且促进了对所研讨事物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很多新的点子都是在交流当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要稍加把握和点拨,就可以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没有交流的独立思考,很可能会误入歧途;而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则似纸上谈兵。

二、思想品德学科应着重锻炼学生的几种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学科是非中考科目,相比其他科目来说,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时效性、政治性、理论性、辨识性更强,其文科色彩更重,也更适于开展思维教育。正是由于非中考科目的课业负担较轻、成绩压力小,思想品德学科可以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环境,进行思维能力的锻炼。

《导论》中提及的20种思维能力,较全面的概括了思维能力的范畴,应该说这20种能力在每一个科目教学中都可以得到体现,但每个科目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我认为适于着重锻炼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比较、语言符号能力中的阅读、综合、解释与论证、反思、判断、观察。上述8种能力,可以构成思想品德学科思维能力锻炼的主要目标,其中较为核心的是观察、分析、判断三种能力。

1. 观察,是人类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和重要途径。在数理化中,观察数字、观察颜色、观察声音,而在政治中,观察人的语言、行为以及很多社会现象。观察是一个思维过程的开始,观察的结果将直接对思维的结果产生影响,学会客观而细腻的观察事物,将会给后续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大的便利。一个好的观察者,应该是既“想”观察,又“会”观察的。想观察指的是对于观察的事物充满兴趣和研究动力,带着问题来观察;会观察指的是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技巧,即对事物的特征、变化和关系进行观察。实践中不一定所有的命题都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思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发挥,从而调动其积极性。

2. 分析,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分析。分析一词的涵盖十分复杂和广博,且不说数理学和财务学中的多种量化分析方法,光是应用于社会科学中的分析方法就包括因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等,所谓比较、分类、抽象、演绎、归纳方法等都可归集到分析的概念之下。

分析是直接导致结论形成的关键性过程,也是整个思维链条上个性最为突出的环节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分析方式,因而对于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正是独立思考的成果。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分析,及时传授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角度(比如《导论》中将分析能力分解为6个方面),引导学生进入理性的分析轨道,但又不能抹杀个性的存在。

3. 判断,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对于事物真假、善恶、美丑的判断自身,就可成为人格的基本要素。区别于理科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非黑即白的绝对化判断,政治更注重于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价值评判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分解为设定自我的价值观的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艺术评价能力、福祸评价能力,它们是人类的信念、习俗、文化等的源泉,对社会和个人发生精神支柱的作用,其判断结果往往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化。只要符合事物内在逻辑和外在通行标准的价值评判,都是有效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价值评判,对事物形成独立的见解,并通过交流进行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这样可以在讨论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观察、分析、判断三者构成了独立思维过程的主线,也比较适用于政治学科中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

三、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思维教育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上述理论融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寻找一种适合当代初中学生心理发育的思维教育模式,是最现实的问题。为此我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总结,尝试了如下一些办法。

1. 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当代的中学生,早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孩子”、“书呆子”,尽管面对着比以往更重的升学压力、更多的课业负担,但他们已经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关注度和认知需求。他们渴望去了解、去分析、去论证、甚至去争辩一些大人眼中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其范围涉及国际时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体育等多领域。面对这种渴望,我们无法逃避,只有正面去引导他们的思考并适当加以点评才能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早已被中学生高效利用,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自主思维和判断能力还未成型的中学生很容易受到误导和煽动,导致错误的行为后果。作为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关注社会热点动态,并体察其在学生群体中的反响,对于学生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度大的事件应及时在课堂上进行正式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比如近期在微博上传播较广的“表哥”、“房妹”等事件,都可以成为课堂上正面讨论的话题,讨论中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些逐步深入的节点问题,比如“房妹”事件所牵涉的户口制度、房地产政策等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扩展思维深度。以此类推,学生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可以逐步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社会现象,从而避免盲从和冲动。

2. 改进教学模式,多尝试在大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讨论课环节

我国大学中已经广泛应用欧美流行的开放式讨论课环节,我认为初中阶段可以适当的借鉴这种模式,设计一些“半开放式”的讨论课,由教师设定主题和讨论范围,学生提出观点和进行论证。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和重过程的环节,引导学生开辟自己的思考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的关注点在于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推理的科学性,只要符合逻辑的思考,都应给予鼓励。

3. 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给予学生主导权

平等,主要是指思维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平等,是老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尊重,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水平。学生之间的平等,是拥有表达、质疑、争论、出错和改正、保留意见的权利。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主动的思考和质疑的声音,鼓励正当的适度的辩论,鼓励以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客观的分析判断来说服意见不同者,同时,要以教师的威严来杜绝强词夺理、讥讽嘲笑等不良现象。把主导讨论进程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创造思想上自由争鸣的气氛。

4. 在成绩评定中充分考量学生思维能力

如何在成绩评定中融入对思维能力的考量,这一点是最难做到的。除了在总成绩中加入平时课堂表现分数之外,试卷中的试题也应进行适当改造,包括增加开放性问题,不规定统一答案,设计针对某一主题的连续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作答,甚至是完全抛弃试卷由学生自己设定题目和进行论证的专题研究等方式都可以尝试。成绩评定是现阶段教育体制下的核心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改革还没有成熟的经验,还需敏思慎行。尽管这种改革可能大幅度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素质教育的车轮不可逆转,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教育是立国之本,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自2010年开始已经推行了两年,素质教育仍然是我们教育战线全体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感谢姜教授编写了《导论》一书,不仅阐述了思维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拉开了中国思维教育的大幕,更为我们一线工作者提供了一套系统严谨的思维教育实施方案。我们将本着不断实践和创新的精神,继续完善思维教育的理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