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

让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

——思维的启发者、开发者

高中语文组 冯凌云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的确,人如果没有思想,就只是万物中很不起眼的一个物种,甚至只是一根低微的渺小的芦苇。思维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正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去做呢?批阅作业时,考完试后改卷子特别是改主观题如阅读与作文,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一点都不动脑子呢?感慨的同时当然更要反思平时的教学了。可怎样有意识地去做,现在自己做的是否正确,依然有点模糊不清。忙碌的日常工作也让这些问题时隐时显,感觉自己的确缺乏一盏明亮的灯来指引自己前进。第一次静下心来系统的读这样一本思维教育理论的书,带着期望,所以读得更为迫切,想从中找到方法指引我,让我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合上书,把圈点过的再看一遍,想想自己平日的教学,把感受最深的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发展思维,要形成积极的思维需要

“人的思维需要不是孤立出现的,它来自问题,来自人的好奇心,来自成就动机、竞争意思,来自社会实践,需要培养,秉持质疑的态度,保持好奇心,关注更多的事物,思维需要虽然是智力性内容,但受非智力因素影响很大,调动优化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于思维需要与思维的实现意义很大。”1“人不接触问题,问题超出他的能力,思维都不会很好地发生。要促进思维发展,就要不断给思维者提供问题。”2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说是有价值的问题呢?因为课堂提问是老师实施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但是缺乏精心设计往往流于形式,比如,一些简单化的提问没有多少思考价值,不能起到问题教学法应有的作用,达不到思维训练和启智的目的。这种提问是有了提问形式,而没有多大意义的提问。例如有老师上课的开场白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标题是什么?2. 文章的作者是谁?这种简单化的提问方式随时可见。想想自己平时上课也有过这样的提问,这种提问如作者所说这不是“真”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呢?“真问题不是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不是知识的简单运用,不是用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知识记忆性试题”3。正如我一样,很多人都知道问题教学法,可精心设置真问题应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备课时认真琢磨做好的事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平时老师之间互相听课学习,虚心求教,听课的老师提到,“这个问题设置的不错,只是学生还没有充分说出来,你就先说了”,是啊,提出问题以后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剥夺学生的思考;即使上次上课留有的思考作业,也仍需要学生反思、回顾一下再提问。因为提问的目的是反馈学生理解的情况,不是为提问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一下,把问题想清楚,这实际上是一个编码、加工、同化的过程。上课就是要调动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打造其优秀的思维品质。不让学生思考,或者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其有效思考,那就剥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基本地位,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主体原则。

二、尊重质疑精神,培养问题意识

除了教师善于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外,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58页对此问题做了论述,作者说:“对于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质疑、批判、提问的精神和能力,是最主要的育人目标。这是学生人格独立的标志,是其创造力的内动力,是奠定一流人才的台阶。……质疑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能避免麻木、怠惰和倦怠,让学生拥有“战斗的热情。”三岁多的儿子每天问题多得我都不知如何回答,求知的欲望与好奇心是如此强烈,看来人天生是很自我,很大胆,很爱质疑的,可是,这宝贵的禀赋为什么逐渐削弱了呢?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动脑子,不提问题。其实这种现状的造成,一定跟每位老师有关,跟我们过于强调知识和成绩有关。就像我,如果手头有较忙的事情,对于三岁孩子的问题就敷衍了事,如果再多几次敷衍,那孩子的好奇心不就被我扼杀了吗?

三、转变教学模式

(一)确立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思维能力培养应作为一项单独的任务来对待,单列为教学目标。”4

“作为教学目标,要统摄一切教学活动。上课、留作业、考试……都要把思维摆到核心位置。整个教学内容、过程都要渗透、融会思维的要素,用思维统领教育教学,把它们变成促进新一代思维发展与才华形成的良田沃土。” “作为教学目标,要统摄一切教学活动。上课、留作业……”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平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思维,其实,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思维为核心。就拿留作业来说,抄抄写写是作业,但只是让学生巩固了知识,谈不上训练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布置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的的作业。比如,在学完《游侠列传》后,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读了《游侠列传》后,你对郭解的为人有怎样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课文最后一段司马迁的评论?为什么?”在学完《项链》这篇小说后,可以让学生就文中的这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类似这样的作业,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作用的。我们常常觉得应该让学生多掌握知识,看了本书更加清楚我们应开展知识与思维并重的教学,改变知识高于思维的谬见。

(二)摒弃满堂灌和越俎代庖,发挥学生思维主体的作用

任何学习都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老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的过程,主导学习的活动,完成思考与探索。所以老师课堂上要留白,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老师要管住嘴,要改变“好为人师”的积习,不停地说,手把手地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独立和发展。老师要当好配角,让学生担起学习和思考的主角。

(三)营造促进思维发展的微观环境

“老师要注意给各层次的学生平等的思维机会和权力,不能光顾着好学生,还要顾及普通学生,要尊重学生思维差别。课堂应成为每个学生发挥个体、享受思考的场所。”5非常赞同作者的见解,平常教学中也尽量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但也存在问题,学得好的和学得差的这两头的学生我叫的比较多,中间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对较少,成绩差些的希望通过提问让他集中精力,多思考。成绩好的呢因为他们的问题回答的往往是老师想要的。这应该是今后课堂提问中要改变的。虽然一个班将近40人,不能做到每人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作为老师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机会。

(四)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水平

谈到这个问题时,作者举了一个美国小学老师教学的例子,老师给自己所任教的四年级学生提出问题:每箱橘汁都装有24罐,为了让250个学生人手一罐,共需要多少箱?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算式250÷24=?,而是写出了下面的表达式:250人,24罐/箱。这一表达式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得到的回应多种多样。当然,其中也有我们认为的笨办法“对24进行连加直至达到250”,想想我们的教学,常常摒弃学生的个人思考,自认为告诉他们一个快捷的办法,殊不知学生是暂时得到好办法了,却失去了思维的能力。如作者所言,“各种思维方法虽然有效率高低,灵巧与否的差别,但教育意义是一样的。”6

《思维教育导论》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从思维教育的意义,到思维教育的实施,每个部分都会引发教育者的思考。作者说“一般的老师——知识的叙述者、讲解者,良好的老师——知识的提问者,优秀的老师——思维的启发者、开发者”7,这本书为我今后的教育提供了方向,努力成为思维的启发者、开发者,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

1 《思维教育导论》25页。

2 《思维教育导论》26页。

3 《思维教育导论》226页。

4 《思维教育导论》90页。

5 《思维教育导论》93页。

6 《思维教育导论》94页。

7 《思维教育导论》99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