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

案例三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

书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作者:[英]J.K.罗琳

译者:苏农

出版时间:2000年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作者简介

J.K.罗琳,1965年7月31日生于英国格温特郡,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在“哈利·波特”问世前,她是一位生活困窘的单身妈妈。在一次去伦敦的火车上,一位巫师打扮的男孩激发了她创作此系列的灵感。生活拮据的她一度在咖啡厅的餐巾纸上进行创作。1997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由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出版,此后罗琳得到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财富,更是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好名声和随之而来的幸福家庭。正如许多成功人士一样,罗琳也有着十分坎坷的遭遇,曾一度消极想要自杀。但为了女儿,她坚持创作,并以奇幻之笔,换来了她应得的一切。罗琳如今处于世界女性财富榜的前列,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参与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拍摄。她的精神、才气和个人魅力使她随着“哈利·波特”的走红而享誉全球。

7部系列小说后,她面对着更严峻的挑战。全世界都关注着她的下一部作品。2012年,她向世界交出了答卷——一部成人小说《偶发空缺》,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但这一步的影响力和销售情况却远不如前。这也引起了社会各方对罗琳的质疑。

不可否认的是,“哈利·波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罗琳本身作品的高质是分不开的,但它的大红大紫更是一种原因繁复、精心策划的营销行为。

二、畅销盛况

截至2010年,“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已经累计在全球销售了4.5亿本,仅次于《圣经》(25亿本)和《毛主席语录》(8亿本),被译成3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由“哈利·波特”热潮引发的全行业拓展,包括电影、主题公园、周边产品、游戏等不同行业,产业总规模超过2 000亿美元。系列丛书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作为大结局,在美国开售后24小时内就售出了830万本,已然成为全球出版业中的销售奇迹。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作者J.K.罗琳也因此书的畅销,从生活困窘的单身妈妈一跃成为全球财富榜中前30名,并被评选为全球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哈利·波特”系列影视剧票房走高也使得三位主要演员成为影坛不可忽视的一抹风景,他们都以此为起点成就了一番事业。“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的开门营业把“哈利·波特”王国推向了巅峰。可以说“哈利·波特”已不是一套畅销全球16年的系列丛书,而更是一种宏大的文化现象。

在我国,从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到2007年《哈利·波特死亡圣器》出版,“哈利·波特”中文版系列图书累计发行千余万册,销售2亿码洋,创造了近2 500万元的利润。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极力促成“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与相关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使其成为全产业共发力、链条完整的传播行为。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从文本本身到出版活动,都为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它的空前畅销也给出版界留下了深深的回响,出版人纷纷总结经验,努力创新,争取创造下一个超级畅销现象。其后“暮光之城”系列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哈利·波特”模式的可借鉴性。

三、畅销攻略

畅销书无疑是市场经济下图书出版人争相追逐的目标。如同“哈利·波特”这样的超级畅销书更是出版人对事业的终极向往。从“哈利·波特”1997年在英国出版,到2000年引入中国,至今21年的时间,全世界的小朋友们都跟着哈利一起长大。任何一本畅销书的成功原因都很复杂,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综合来说,畅销书的成功,一方面源于作品本身的高品质(一部作品的品质优劣是其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当下的市场概况、社会文化指向、图书营销策略等不同方面。

(一)内部原因

1.文本质量上乘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是一部魔幻类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J.K.罗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魔法世界,这个庞大的魔法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法律,善恶在其中争斗,友情、亲情、爱情在其中交错,7部作品数百万字都来源于作者源源不绝的想象力。

J.K.罗琳在写作“哈利·波特”系列之前是一个生活贫困的单身妈妈,在一次前往伦敦的火车上看到的小巫师激发了她创作这系列丛书的灵感。从文本上来看,“哈利·波特”有不得不畅销的理由。作品中每一个人物,不管是否是主角,都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标志性的动作、固定的口头禅。每个人物的设定十分完整,它的家庭组成、家族经历、魔法世界的历史等,使得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人物不论从表情还是对话或是心理活动,都表现出了深刻的自我特色,甚至是家族印记。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上映前观众对于每一个图书角色的演员安排都充满了好奇。其次,“哈利·波特”把友情、勇敢、冒险都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不进行刻板的说教,让孩子们在故事中自己领悟真善美的力量,这种儿童本位的写作方式也是它得到广大儿童喜爱的原因之一。当下的儿童很小便在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对于刻板说教有着天生的排斥,而我国儿童文学市场中却还是以大人说教方式为主要的传播信息途径。“哈利·波特”轻松幽默又带着一点小叛逆的心理解放,使得孩子们更愿意在其中自己主动吸取正能量。另外,每部作品都悬念丛生,部部作品相互映衬,好像每一部的结尾都是一个问号,等待着最后的终极解答。这样的情节安排更是吊足了小朋友们的胃口,期盼着哈利一天天长大,甚至盼望着知道哈利从魔法学校毕业后的生活信息。

“哈利·波特”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部作品质量的优劣是它能否得到市场认可的先决条件。要想成为畅销作品,作品质量不可不重视。我们不否认有一些品质一般的作品也曾畅销,但这只能是昙花一现。能够像“哈利·波特”一样畅销全球且持续20年的超级畅销书则必是一部以品质高的好作品作为出版基石,而“哈利·波特”做到了。

2.儿童题材创新

“哈利·波特”这部魔幻儿童文学丛书刚在美国出版时并没预料到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虽然西方文学世界中魔幻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题材,但是在当时的儿童出版物市场中还是不常见的,而“哈利·波特”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时儿童文学作品题材上的空缺。而且“哈利·波特”与以往的魔幻题材有所不同,如《魔戒》等十分著名的魔幻畅销作品所描写的背景都是距离现代社会十分遥远的古时,所以作者的想象力可以任意驰骋,一切事物皆来源于虚构想象,只要较切合历史神话传说即可。但“哈利·波特”的魔幻想象并不是凭空的,反而是与当下现实紧密结合。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伦敦,这里有地铁有电器,人们着装时髦行色匆匆,与当下社会一模一样。故事里的小主人公也要每天上课考试,住在学校宿舍,参加学校活动,有寒暑假,需要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作者以“麻瓜”身份界定没有法术的平凡人,更是给读者一个虚拟的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窥伺哈利魔法世界的麻瓜,向往着他的神奇,想象着他也许某一天会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这种与现实紧密结合、发生在社会当下时期的魔幻作品使得读者更有带入感,容易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在现实生活之上进行大胆的想象,这样就更吸引了同样经历这样的生活,但却有完全不同体验的孩子们的好奇心。

3.装帧设计用心

“哈利·波特”中文版的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任社长的聂震宁先生曾在《一部超级畅销书的“生命工程”》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哈利·波特”前4部出版的整个真实过程。在出版诸多的工作环节中,尤其重视装帧设计方面的革新。当时他们采用了市面上比较罕见的小16开异形开本,使得图书一摆在出售货架上就能快速地吸引顾客眼球。由于开本的独特,在排版时设定字体、行距时也进行了科学的反复斟酌,力求降低读者的阅读压力,而且看起来更加美观。“哈利·波特”使用了专门生产的淡绿色书写纸,一方面,使盗版商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让出版物散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强大气场。在封面设计上,美国版本采用了极有神秘感的整体图画,符合魔幻主题。中文版本则延续了这一风格,在与美国出版方达成统一后,得到了美方封面的使用协议。但美版原稿颜色调子灰暗,与中国读者审美趣味不太相符,于是设计者进行了精心的修改。聂震宁表示,事后证明这个封面的修改是成功的,在样式和颜色上几乎没有引起不良反响。而图书插画工作也是费尽周折,几十万字文学作品的纯文字阅读十分劳累,作为儿童文学书没有插图是万万不可的。但是为了保持作品高品位的一致性,插图的现代美感又很难达到。经过多方协助,最终做出了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版本。“哈利·波特”每章前的小插画也成为孩子们追捧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这也变成了“哈利·波特”与盗版之间很明显的一个区分特色,盗版是很难做到画风统一且质量上乘的。

综上所述,“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巨大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出版物本身的高质量。这种高质量地完成得益于整个出版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谨慎认真,是出版人应当学习的典范。

(二)外部原因

1.饥饿营销战略

多篇研究“哈利·波特”的传播、管理领域文献中都提到,它是一个饥饿营销的典型案例。所谓的饥饿营销就是制造悬念,以悬念引发兴趣,从而达到争取关注度、广泛传播效果的营销方法。“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特别注重利用饥饿营销法来为出版宣传造势。

有报道称,“哈利·波特”的多部作品都是全球同步发行。为了防止内容泄露,出版社对新书采取了十分严格的保密措施。“哈利·波特”系列图书都是在黑暗中进行印刷的,以防工人读到小说。印刷工作间都有严密的铁丝网和其他安全防卫装置。工人们被严禁携带手机相机等产品,以防拍照。在新书送往销售的途中更是用卫星定位和报警系统进行严密的保护,使得他人无法私自拆封新书。“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更是进行午夜12点全球发行的特殊发布。这些措施的实施和相关消息的发布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得新书发布前已经积攒了巨大的关注度。这种严密的不宣传反而是一种有力的宣传,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这系列丛书的发布中。

另外J.K.罗琳会发布一些有关新作品的写作信息,引起读者的大量讨论。有时甚至把读者的讨论结果采纳到作品写作中来,使得新作品的面目产生了无数的可能性,令人充满遐想。在“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正式上市的时候,作者透露主角哈利·波特可能在终结篇中死去,并且决定封笔。这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在一系列读者的拯救行动后,作者松动了封笔的口气,暗示结局什么都可能发生。基于“哈利·波特”的高人气,这样的炒作使得读者的自然反应成为了免费的宣传广告。以情节预告的形式创造舆论环境,利用高涨的舆论达到营销目的,使读者的关注得到最大化地利用。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首版限量发行了200本软皮精装本,此系列火爆畅销后,这仅200部的限量首版也成了收藏家的手中之宝,身价倍增。把“限量”概念运用到图书销售中并不是谁都敢于冒险的。图书作为大众消费产品一向注重销量,但这样的“限量”饥饿销售更是把品牌价值升华到了极致。

“哈利·波特”系列的中国版本基本也采用了饥饿营销法,在最初获得版权的时候充分调动学界、出版实业界、广大媒体和读者的高度关注,使得前3部作品在还没正式出版时已经是众所期待了。

饥饿营销是“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主要运用的营销手段,也就是制作足够多足够精彩的噱头,以此赚取关注度,实现眼球经济。畅销书之所以畅销也就是读者广泛、关注度高,所以争夺“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的营销方法是促成畅销书的妙法。

2.新媒介参与推广

“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产生于现代通信事业如日中天的信息社会,大环境下,此系列丛书也不免俗地要搭一趟新媒介的车。美国官方组建的哈利·波特图书网站,哈利·波特电影网站,作者的博客等都成了“哈利·波特”宣传推广的新媒介战场。另外,除了官方的刻意组织外,读者自发组建的新媒介宣传渠道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最为著名的是“哈利·波特”第7部上市前由于作者透露主角哈利·波特可能在终结篇中死去的消息,读者自发组建了“拯救哈利·波特”的网站(www.saveharrypotter.co.uk)。这个网站聚集了强大的读者力量,他们的热情使得作者改口,一时造成了轰动效应。

传统图书出版在新环境下必须拓展渠道,在逐渐互联网化的当下,网络平台自然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甚至举足轻重的重要阵地。“哈利·波特”从初版开始培养起来的读者群正是一群生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这个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他们与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网络宣传是“哈利·波特”推广活动的重要部分。

但遗憾的是,虽然在英国和美国互联网推广做得比较有成效,但在国内出版营销中,并没有用尽互联网之所能,中文“哈利·波特”网站还是一位读者经营创办的。虽然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来与其有过多次合作接触和良好配合,但却证实了我国出版的创新意识并不令人满意。

3.读者把握主导

“哈利·波特”的出版不再是出版人与作者主动强加、读者被动接受成品的旧模式,而是充分鼓励读者的主动主导作用。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由于“哈利·波特”是一部丛书,丛书的连续性给作品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无限种可能性。“哈利·波特”的畅销程度使它已成为读者心中的圣物,而在从前的出版活动中,读者一直只是最后享受成品的角色,从没参与到出版过程中过。但这一次,“哈利·波特”的策划团队利用互联网,使作者与大量读者能够比较及时地进行交流,汇总读者的阅读体验,总结成意见。而作者在每一部作品出版前都会根据读者市场的综合反应对作品创作进行修改,以迎合读者的需要。这不仅是投其所好,更让读者产生对作品更深的依赖感亲切感,好像自己亲身参加了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感觉这是一个受自己之力影响的综合产物,在这种强烈带入感中提升对作品的忠诚度。

在“哈利·波特”系列的整个出版过程中,作者表现出多次被读者意愿而影响,或者修改创作计划的情况。J.K.罗琳利用采访、访谈等宣传方式,在每次放出新作品预告情节后,表达对读者普遍意见的尊重,是很高超的营销行为。她多次称,读者的热情盛情难却,不会封笔、不会把主角写死在结局、会尽力续写下去等。这些消息的发布,创造了一种事态的跌宕起伏,小说外的宣传工作也是扑朔迷离,好像文学作品一般耐人寻味,吸引眼球。这样的成功推广是整个营销团队合力的结果。充分利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当然“哈利·波特”的丛书形式更适合这样的合力创作方式,单本发行的出版物则无法采用这种独特的推广方式。

4.双重受众定位

“哈利·波特”的定位是儿童文学读物,面对的目标受众自然是全世界广大的少年儿童群体。但是,儿童虽是目标受众,却并不是消费主体,真正的消费者是家长。要想孩子们读到“哈利·波特”,先要获取家长们的认可和支持。所以“哈利·波特”的读者定位其实是双重的,一是少年儿童,二是家长。这一方面是儿童图书的消费性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哈利·波特”所独有的策略设计作用的结果。

在美国市场中,“哈利·波特”直接被定位为成人读物,而非只专注儿童市场。美国学者出版社在营销上也不直接走儿童渠道,而是直接指向成年文学领域。有趣的是当《泰晤士报》把《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放到儿童畅销书榜上时,遭到很多成年人的反对,因此不得不放到成年文学畅销榜。而在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针对实际消费图书的父母们实行了对症下药的推广方式。聂震宁先生在《一部畅销书的“生命工程”》中向我们介绍,“哈利·波特”在国内的促销首先邀请了众多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儿童文学评论家等对作品进行肯定式的评价和导读,打消读者疑虑,并以教育者的身份暗示其教育意义,买通家长们的心。其次,组织了比较深度的书评。这些书评的推广对象绝不是理解能力有限的少年儿童们,而是可能接触到这些深度书评的家长们。这些书评强调的是作品的艺术情节和主人公的美好品德,这正中家长下怀。然后就是举办活动,引导家长带领孩子们主动参与,为出版活动造势。

另外,就作品本身而言,它摒弃以往儿童文学中把孩子一味地单纯化,使得作品多显幼稚甚至可笑套路,反而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不故意低估孩子们的能量和价值,去幼稚化,这本身就决定了它是一本人人皆可读懂、读好的作品,不限大人儿童,所以它成为成人畅销书也就不足为奇了。全套书在7年的创作长河中,原有的读者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放弃阅读,反而成为多年的忠诚读者,坚定不可动摇。无论如何,“哈利·波特”对于读者群定位的双重性,一方面,网罗了喜欢支持“哈利·波特”的所有读者,不因为受众定位的狭窄而影响图书的推广;另一方面,实现了儿童文学中新角度新视野的成功尝试,使得一部儿童文学能在整个文学领域中发光亮彩。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地方。

5.有声有色的首发式

“哈利·波特”系列自1997年开始畅销全球,每一本的首发式都设计得十分引人注目。中文版200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齐引入前3部。处于营销战略的考虑和对国外首发式的借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在首发式上做足了工作。

首先是发布时间的选择。中文版前3部由于晚于英文版面试,因此并未参与此系列的全球统一首发。但2000年9月,我们仍实现了前3部作品的全国同时首发。基于广泛的前期宣传,这一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壮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后面几部的发布则特意与“六一”儿童节和“十一”黄金周的节日假期相结合,吸引大量人流。由于时差,中文版做到与全球首发时间一致是有困难的,但后几部作品的发布也仍紧跟全球首发的脚步,尽量使中国小读者与世界同步。

其次是发布会仪式的创新。除现场预备的赠送小礼品外,出版社更是创意十足地邀请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员扮演小波特与现场小朋友们互动。这在当时是极其少有的仪式亮点。当然这一切精心的准备是建立在充分的前期宣传之上的。只有前期宣传到位,各大城市的小朋友都如接收到邀请般去赴“哈利·波特”之约,这些精彩的仪式环节才能得以发挥作用。

6.全产业链发力

“哈利·波特”系列的畅销引发了一次全行业产业链的集结。作者J.K.罗琳1998年以50万美元的价格把“哈利·波特”的电影改编权、专利使用权和商品化权统统交给了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以华纳其后获得的丰厚利润看,罗琳这次生意做得不免有些亏本了。但正是华纳集团看准时机,把“哈利·波特”系列推向了跨行业合作,多媒体融合,才成就了哈利·波特系列文化舆论攻势。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映数月,北美票房累计超过2.68亿多美元,成为2001年之前全球最卖座的电影。“哈利·波特”第1部与第2部影片共创造了18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前后共8部影视作品的问世,其利润不可小看。美国EA电子艺界公司买断了“哈利·波特”的官方设计权,开发系列游戏,与其影视作品场景相同,与作品情节相关,随着书籍进行同步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哈利·波特”电影的成功,使得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取景地迎来了一波巨大的关注,旅游业因此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由于“哈利·波特”中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很完整,所以周边出版物的发行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神奇的魁地奇球》《玩转哈利·波特》《哈迷手册》《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等,都取得了双赢的良好市场效果。书中的服饰、魔杖、魔法物品、宠物都成为了制造业的宠儿,使“哈利·波特”周边产品的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众多行业借由“哈利·波特”的超级畅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时,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的筹建开始了。这是哈利·波特王国的领土宣誓,是哈利·波特王族一般宏大影响力的彰显。在当下,能够与迪士尼乐园相媲美的主题公园并不多,而“哈利·波特”系列仅凭借7部文学作品便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传统出版业与其他行业进行跨行业资源的整合合作似乎是当下常见的一种商业模式,也是创建完整产业链需求的结果。过去光凭借传统纸质出版单打独斗是无法撑起大场面的,这样全行业发力,一环扣一环,互相促进的模式是未来出版界必须借鉴的。现在有些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经过资源的整合搭建起整个产业链完善的平台,让一个出版物在刚一出版时便能一点触一线,由一个出版物牵起一整条产业链,或者由其他形式的媒介产品牵头,带动出版领域的发展,这都是新时期环境下出版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

综上所述,“哈利·波特”得以空前畅销是受到诸多环境因素互相影响的,其中不乏社会发展变动带来的偶然性。作为一部好作品案例,它精准的营销方法和策略、现代的产业理念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的。这种方法和模式的总结是科学的、可模仿的,也为以后的出版发展提供了很高的借鉴与参考。

四、精彩阅读

伏地魔处在战斗的中心,他向每一个接近他的人发射咒语。哈利不会被咒语击中,他穿着隐身衣,离伏地魔更近了一步。这个时候,涌入礼堂的人越来越多,好像每个能走路的人都被挤了进来。

哈利看到亚克斯利被乔治和李乔丹击中倒地,看到多洛霍夫尖叫着被弗立维教授打倒,看到沃尔顿·麦克尼尔被海格穿过大厅扔到对面,撞到石墙上后不省人事地滑到了地面。他看到罗恩和纳威放倒了芬里尔·格雷伯克,阿不福思击晕了卢克伍德,亚瑟和珀西在围攻底克尼斯,卢修斯和纳西莎·马尔福无心恋战,他们穿过人群大声呼唤着他们的儿子。

伏地魔正在同时对付麦格、斯拉格霍恩和金斯莱,他们在他周围迂回躲闪,脸上充满了冷冷的憎恶,却始终结果不了他——

贝拉特里克斯在伏地魔五十码外战斗着,同她的主人一样,她也同时迎战三人:赫敏、金妮和卢娜。她们三人都在竭力抵抗,但贝拉特里克斯和她们法力相当。当一道死咒几乎击中金妮时,哈利禁不住吓了一跳,死神离她就差那么一英寸……

他决定改变策略,从伏地魔那里转向贝拉特里克斯,但是还没走几步就被撞到了一边。

“别碰我女儿,你这个贱人!”

韦斯莱夫人脱掉了穿在身上的斗篷,腾开双臂,贝拉特里克斯停下了战斗,盯着她的新挑战者大笑起来。

“闪一边去!”韦斯莱夫人冲三个女孩喊着,她挥动魔杖开始了战斗。哈利紧张又高兴地看到莫丽·韦斯莱用魔杖灵活地发动着攻击,而贝拉特里克斯的笑容则僵了下来化作一阵咆哮。光束不断从两人的魔杖中喷射出来,周围的地板变得滚烫开裂,两个女人都在以死相搏。

当有几个学生跑过来打算帮她时,韦斯莱夫人大喊着:“不!回去!回去!她是我的!”

现在上百人围成了人墙,关注着这两场战役:伏地魔和他的三个挑战者,以及贝拉特里克斯和莫丽。哈利站在隐身衣里,想去进攻但又不想伤及无辜,充满矛盾地站在两场决斗中间。

“如果你被我杀了,你那群孩子可怎么办呢?”贝拉特里克斯一边跳跃着躲避莫丽的咒语,一边用她主人那般嘲讽的声音说道,“如果妈妈和弗雷德一样惨死了呢?”

“你——别想——再碰——我们的——孩子!”韦斯莱夫人尖叫道。

贝拉特里克斯笑着,就像她把自己的堂兄弟小天狼星推到帷幕后面时一样愉快地狂笑着,哈利突然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了。

莫丽的咒语穿过贝拉特里克斯张开的双臂,击中了她的胸膛,直指她的心脏。

贝拉特里克斯的笑容凝固了,眼睛凸了出来,瞬间,她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而后倒在了地上,伏地魔嚎叫了起来。

哈利觉得眼前的画面就好像慢镜头一样,他看到麦格、金斯莱和斯拉格霍恩被一股强大的魔力撞了回来,他们被抛向空中时翻腾挣扎着,伏地魔看到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被杀死后,他的狂怒像炸弹爆发了,他挥动着魔杖直指莫丽·韦斯莱。

“盔甲护身!”哈利怒吼着,金甲护身咒在礼堂中间扩散开来,伏地魔四下寻找声音的来源,哈利一把揭掉了隐身衣。

惊呼声、欢庆声和尖叫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哈利!”“他还活着!”但片刻之后,就停住了。人群突然陷入了恐慌和死一般的寂静,伏地魔和哈利看着对方,开始缓慢地移动着脚步,他们始终保持着距离,似乎走在圆形轨道上。

“我不想要其他任何人的帮助,”哈利大声地说,在寂静中,他的声音亮如洪钟,“这是注定的,注定了是我来和他决斗。”

伏地魔嘘了一声。

“波特不是这个意思,”他说道,睁大了红色的眼睛,“那不是你的作风,是不是?你今天又要利用谁来作你的挡箭牌呢?波特?”

“没有任何人,”哈利简单地说,“魂器已经都被消灭了,这里只有你和我。一个人必须死在另一个的手上,我们两个人中将有一个活着……”

——节选自《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第543~545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