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环境影响评价

宋朝的环境影响评价

盖新房也好,拆旧房也罢,都会有噪声,有灰尘,有废弃物,都会对附近的地形、水质、生物种群、文化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一些影响。

这些影响不只是今天才有。

欧阳修有诗:“碧瓦照日生青烟,谁家高楼当道边。昨日丁丁斤且斫,今朝朱栏横翠幕。”(《欧阳修集》卷五十四)欧阳修生在北宋,那个时代没有推土机、搅拌机、挖掘机、升降机,人们盖房只用斧子、锯子、凿子、锤子,但还是免不了发出“叮叮”的噪声。假如欧阳修不是路过,而是住在附近,这持续不停的斧凿声一定使他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既填不出好词,也吟不出好诗。

陆游有日记:“陂泽惟近时最多废,吾乡镜湖三百里,为人侵耕几尽。阆州南池亦数百里,今为平陆。……成都摩诃池,嘉州石堂溪之类,盖不足道。”(《老学庵笔记》卷二)这段话写于南宋,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足以让湖泊消失、让河流改道、让昔日沧海变桑田了。

岳飞的孙子岳珂曾经居住在江西九江,九江有座山叫负山,山上有种黄土,适合涂抹墙面,以至于方圆百里的居民都来开采,才几十年工夫,那座山就被挖掉一半,“独余一面壁立”。(《桯史》卷一)这是住房建设影响自然环境的事例。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曾经在洛阳盖房子,光红松就用了两万多根,致使木材供不应求,价格暴涨,许多人为赚钱,纷纷改行去伐木,把一小片原始森林砍伐一空。(参见司马光《涑水记闻》)

既然住房建设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我们就有必要在动工之前做一些可行性分析,看哪些房子是可以盖的,哪些房子是不能盖的,哪些房子是应该这样盖而不能那样盖的。这个过程被叫作“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制定了一部《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大型建设项目必须做环评。21世纪初,咱们中国也制定了一部《环境影响评价法》,同样要求大型建设项目必须做环评。宋朝当然没有类似的法律,但是已经有人出于某种朴素的公德心或者责任感,开始进行着原始的环评,并依据环评结果决定是否动工了。

这样的先驱者有两位。

一位是北宋初年大将曹彬。某年腊月,曹宅正房坍塌,家人要翻修,被曹彬制止了。曹彬说:“现在是冬天,小动物正在冬眠,说不定咱家正房下面就有些蛇啊青蛙啊什么的,你这一翻修,把它们压死了怎么办?”(参见欧阳修《归田录》)站在环评的角度讲,曹彬这段话就是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前景分析。

另一位是宋太宗赵光义。雍熙二年(985),赵光义准备扩建宫城,后来一看图纸,又把念头打消了。大臣询问缘故,赵光义说:“你瞧这图上,紧挨着宫城就是民房,宫城外扩至少得强迁几百户居民,我不能只图自己安居而让更多的人难以安居。”(参见《宋会要辑稿》方域一)赵光义是对拆迁前后的居民生活条件做了个评估。

Figure-0031-0001
‖欧阳修画像,出自《唐宋大家画像传》,现藏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