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赋佳话

隐赋佳话

读《南史·谢庄传》,讲到这位出身名门的贵族子弟,年纪才有七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历史的记载,不免有夸张之弊,但他从小就表现出聪明的才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谢庄生逢盛时,成年以后,更是一表人才,文采俊逸。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王谢为顶尖级的豪门望族,谢庄在富庶优裕环境中长大,又受到贵族传统的长期熏陶,自然,他的文化教养,他的超群才华,他的优雅举止,他的言谈风采,使得宋文帝也不禁赞叹,对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说:“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那时候,贵族间的酬应燕集,讲究文化品位,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可知道。南北朝的帝室,大都武将出身,也很仰慕这些门第,拼命要使自己贵族化,因此宫廷里的文化氛围,也是相当浓郁的。公元423年,谢庄被宋文帝看中,把他派到东宫,任太子中庶子一职。

恰巧,南平王铄,向宫廷进献鹦鹉。因为这种热带鸟类,长江一带少有,而且是红色的,尤为罕见,宋文帝就召集群臣为赋,来庆贺这件盛事。同在东宫任太子左卫率的袁淑,他的文才,声震江东,名噪一时,自然也是要参加这次竞赛的。席间,不假思索,援笔立就,作品完成后,就拿给在场的谢庄看。谢庄也把自己写的这篇同题文章《红鹦鹉赋》请袁淑指教。他看完谢庄的作品后,不禁叹了口气说:“江东要是没有我的话,你就是一枝独秀,我要是没有你这样的对手,我也成称雄一时的俊杰了。”

说到这里,袁淑把自己写的那篇应试的赋,隐藏起来,退出了这次竞赛。

袁淑这样做,我马上想到的第一种可能,是他明显看到自己作品与谢庄的差距,与其被评委们评头品足,然后毙掉,弄得挺栽面子的话,还不如干脆从一开始就退出竞赛。也许古人不如后人聪明,感到自愧弗如的同时,其实是可以通过关系啊,活动啊,疏通啊,红包啊种种见不得人的手段来弥补的,水平不够,公关来凑。君不见如今有些评奖,打通关节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这个袁淑,从他所说的话“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来看,也许他不强于谢庄,至少也不弱于他的。《宋书·袁淑传》称他“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辨”。也是一位饱学经纶之士,文采斐丽之流,否则他不会任左卫率,和任中庶子的谢庄一起,在太子的东宫里任职做事了。皇帝挑选给他儿子的官员,是绝不会滥竽充数的。

那么,第二个可能,就是席间这两人所写的同题文章撞车了。

当场就一个题目写诗作赋,在旧中国,是文人间唱和联句的风雅事,甚至连韵脚都限制得死死的,给你留下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是极其狭窄的。这种比赛,很大程度上是一次作家才力和捷智的较量。因此,参与者笔下出现雷同啊,重复啊,撞车啊,相仿啊等等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估计,袁淑卒卷以后,与谢庄易稿互看,显然是难分伯仲,各有千秋,既发现对方写得不错,也觉得自己笔下不差。命题作文,这种不约而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他俩在同一时间内写成这篇《红鹦鹉赋》的,说不上谁模仿谁,也就用不着打笔墨官司。但袁淑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占特别的压倒优势,而且也不想并列冠军,于是,就出现“遂隐其赋”的文坛逸事。

读到这里,深感这位作家的明智。要知道,写作的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明智本难,他能够做到急流勇退,把作品收起来束之高阁,则更不易了。

钦佩!钦佩!这个袁淑,真令人禁不住为他喝一声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