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

地标

从我家走到姥爷家要经过五道街,辘轳湾、水车胡同、东棚板街、右司官口和东大街.

五道街也并不远.辘轳湾和水车胡同都只有百十米长.东棚板街只有六七十米长.右司官口和东大街长一些,但我经过的路段也都是一二百米,所以总共加起来,从我家到姥爷家也不到二里地.

但我也不觉得这个距离短.

一是因为弯多.辘轳湾又被这儿的人叫作六六湾儿,意思就是弯很多.实际上,这条不足百米长的小胡同拐了四个弯.

二是因为狭窄,一狭窄就会显得长.水车胡同的宽度也就能错两辆自行车.骑车不老练的遇见对面来车,就干脆下来靠边站,等对方过了再过.硬要骑,一不留神手就蹭到墙上.

三是因为内容丰富.用现在的话说,地标多.

首先是辘轳湾与水车胡同交汇处,把角儿有一座公共厕所.在这一带背街小巷里,这算是一处最大、最正式的公共场所了.厕所四四方方,中间一道墙隔开男女,墙顶上支一溜山檐,刚好遮住两侧的蹲池,下雨下雪淋不着.其他空间露天.十冬腊月,也照样有人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在那里蹲.闲着没事的时候,跃进就喊:"解手吧?"建超说:"中."于是你拿张报纸,他拿上大前门烟,就去了.蹲着,看着,吸着,聊着,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完事,烟头一扔,报纸撕开一分,搞完,提裤子走.人到家,屁股还是冰凉的.

东棚板街有两处地标.一是路北的东棚板街小学,一是小学斜对门的东棚板街煤站.这两个地方一红一黑,对比十分强烈.小学是红色的大门,大门顶上插着红旗,临街的教学楼是红砖的,上学、放学一群群的学生都戴着红领巾;而煤站,门是黑的,围墙是黑的,里头的地是黑的,房子是黑的,进进出出的人也多半是黑不溜秋的.这一红一黑好像天天都在唱对台戏.煤站的黑色从院子里头一直流到小学门口,有时候甚至侵入校门内.可等到放学,红门一开,一群群红领巾蜂拥而出,又把黑流踩在脚下.

右司官口的地标是解放电影院.如果前面几个地标说起来还有点牵强的话,这解放电影院可是名副其实的地标.影院门前是个广场.广场东侧是售票处,售票处开着两扇窗,东边那扇卖当天的票,西边那扇卖第二天的票——其实里头通常只有一个售票员,她一会儿坐到东窗口卖今天的票,一会儿又挪到西窗口卖明天的票;有时候懒得挪,就朝外面喊"来这边!"售票处两边墙上各挂一个黑板,上边写着电影名、场次和票价.广场西侧是一溜电影宣传栏,里面挂的是近期上映片子的图片介绍,还有明星照,看得人最多.

在影院大门正上方,正对大街,有一块铁架做的、足有一面山墙那么大的宣传牌,宣传牌上是巨幅的电影海报.这种巨幅海报都是人画上去的.每个电影院都有专门画宣传画的美工.从这些画上自然也就能看出各电影院美工的水平.开封城区有五大电影院,大众电影院、开封剧场电影院、人民电影院、工人电影院和解放电影院.依我看,数解放电影院画得最好.画杨子荣就是杨子荣,画李玉和就是李玉和;画李铁梅、小常宝,一看就是李铁梅、小常宝.画得最次的是工人电影院.画杨子荣像杨子荣,画李玉和也像杨子荣.李铁梅、小常宝也都分不出谁是谁.不仅不分角色,有时候连男女也不分,无论画谁,统统一张脸.

解放电影院是我最喜欢逗留的地方.我跟桑孩儿一块去姥爷家,出门不远,先一起在公共厕所敞敞快快地解个大手;然后路过小学门口买两个花米团儿,边吃边看捏江米面人的老头捏孙悟空,再看吹糖人的老头吹仙女下凡;然后快步蹚过煤黑,欢喜地来到解放电影院.先到西边看海报,看杨子荣、李玉和,看李铁梅、小常宝;看《海霞》里的海霞,《春苗》里的春苗,还有《小花》里的小花.再到东边看有没有现成场次的好片子,如果正好赶上,就掏两毛钱买张票看场电影.看完了,我去我姥爷家,桑孩儿去他姥爷家.

一九八三年某一天,我爸骑自行车带着我去姥爷家,路过解放电影院,远远就看见正门上方正对大街的巨幅海报上,画着日本电影《生死恋》的海报:女主角仲田夏子正跟男主角大宫雄二抱头亲嘴儿.我坐在后车架上看得目瞪口呆.我爸边骑车边扭头看,车骑得像玩杂技,然后说:"这回真解放了."

至于东大街,地标什么的谈不上,倒是有一个人,有机会我想单独说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