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与小康

大同与小康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1](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2]皆有所养。男有分[3](fèn),女有归[4]。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5]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6](zhì),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7]。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8]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9]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10](shì)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chuán)死?”[11]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12](xiào)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13]、昏[14]、朝[15]、聘[16]。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故圣人耐[17](néng)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18]之也,必知其情,辟[19]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wù)、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20]、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wù)存焉。故欲恶(wù)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21](duó)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xiàn)其色[22]也,欲一以穷[23]之,舍礼何以哉?

【浅解】

本文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是战国至西汉的儒家学者传授《仪礼》时进行解释、说明、补充、议论而形成的文章汇编。从历史上看,《礼记》虽然比《仪礼》《周礼》晚出,但其影响力却超出了《仪礼》和《周礼》。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元明清三代士子人人必读的教科书。

礼运,即礼的运行。文中借孔子之口,为人们描述了“大同”与“小康”两种社会的美好图景。大者,太也;同者,平也,和也。大同社会就是大道流行、太平安和的美好社会,这种社会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基础,社会秩序主要靠内部的自觉来维护,这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和最高期待。康者,安也,小康即小安,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这种社会以“天下为家”为基础,是人们对秩序井然、和谐相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虽不如“天下为公”完美,却接近现实。在孔子看来,大同社会很难实现,让全社会达到小康,就成为他终生追求的目标。而要维系好这种“天下为家”的社会,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就是“礼”。礼最初是祭神的宗教仪式,后来扩展到人事,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其作用,是用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所以在本文中,孔子强调了礼的极端重要性。

大同和小康是儒家思想主张的两种社会状态和政治理想,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为了追求这样的理想社会,终身奋斗,矢志不渝。近代以来,康有为、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发展学说,也深受《礼记·礼运》篇的影响,尤其是孙中山先生,终生以“天下为公”为革命目标。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共产主义世界,与中国古人所提出的“大同”世界,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被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最先接受。今天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其最初的概念也来自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而倡导社会各阶层的人按照新时代的“礼”和谐共处,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1] 与:通“举”,举荐。

[2]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之人。寡:年老无夫之人。孤:年幼丧父之人。独:年老无子女之人。废疾:残废和长期患病之人。

[3] 男有分:男子有职业。分:职分,职业,职守。

[4] 女有归:女子有家室。归:女子到了适婚年龄都能出嫁。

[5] 大人世及:天子诸侯按照血缘关系世袭。世:父子相传。及:兄弟相传。

[6] 知:通“智”,智慧,智谋。

[7]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

[8] 著:显露。

[9] 刑仁:以仁为模式,把仁当成法则。刑:通“型”。

[10] 执:通“势”,势位,权势。

[11]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看那老鼠还有四体,一个人却不知守礼。一个人不知守礼,为何不快一点死呢?胡:为何。遄:迅速。

[12] 殽:通“效”,仿效,效法。

[13] 冠:古代男子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

[14] 昏:通“婚”,婚姻之礼。

[15] 朝:古代臣见君之礼。

[16] 聘:古代诸侯间相互聘问之礼。《礼记·曲礼》:“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

[17] 耐:通“能”,能够。

[18] 意:通“臆”,臆断,缺乏客观根据地推测。

[19] 辟:通晓,透彻。

[20] 弟弟:弟悌。第二个“弟”字通“悌”,指敬爱兄长。

[21] 测度:猜测揣度。

[22] 不见其色:不显露在脸色上。见:通“现”,展现,显露。色:脸色,脸上的气色与神情。

[23] 穷:穷尽,探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