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大学》

大学[1]之道[2],在明明德[3],在亲民[4],在止于至善。知止[5]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6]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7]。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8]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9]。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浅解】

本文选自《礼记·大学》。一般认为,《大学》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强调《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南宋朱熹更加推尊《大学》,将其重新编订,并列为“四书”之首,在元明清三代影响甚大,成为士子必读必背的儒家正统经典。大学之意,汉代郑玄解释为“记其博学可以为政矣”,朱熹则解释为“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系统阐述了儒家“修己安民”“内圣外王”的重要思想,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即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儒家一贯追求的宏伟目标。明明德,是指自身的德行修养。亲民,是指社会责任和担当。止于至善,是让个人和全社会都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八目”即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是达到“三纲”目标需要经历的八个阶段,就像八个阶梯,层层递进。其中,修身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阶段,是“内圣”的必经阶段。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外治境界,是“外王”的必然要求。内修和外治,是推己及人、修己安民的过程,是儒家“内圣”与“外王”思想体系的完整统一。这样的人生目标对中国历代读书人影响甚大,清代曾国藩曾云:“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这种修身与经世并重、让个人与社会都达到至善境地的思想,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特别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0]习近平同志在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对北大师生和当代青年也寄予了时代责任的殷切厚望。为政在人,为人在德,注重修己进德,修好一己之身,怀抱为民之志,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

[1] 大学:与小学相对而言,指儒家修己安民、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根据朱熹的说法,古代男孩八岁时均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内容属于知识性、技能性、礼仪性的基础知识。十五岁时,自天子至公、卿、大夫之子及凡民之俊秀者方可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2] 道:宗旨,原则。

[3] 明明德:彰明自己的光辉的德行。第一个“明”为动词,彰明,“使……显明”之意。第二个“明”为形容词,光明、光辉之意。

[4] 亲民:亲爱、亲近民众,使人人都能革新改进,拥有光辉的德行。也有解释为新民,即让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5] 知止:知道至善的目标所在。

[6] 齐:整齐,整顿。

[7] 格物:穷究物理,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格:穷究。

[8] 壹是:一切,全部。

[9]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如果对应当厚待的对象却用力薄,该用力薄的却用力厚,如此想达到至善的目的,还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