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前“射雕”时代的彩霞

第二编 前“射雕”时代的彩霞

引子:四大宗师的排名

春秋无义战,“天龙”少良人。在压抑的“天龙”时代武学氛围中脱颖而出的,是《九阳真经》的作者、《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剑魔独孤求败以及创立《葵花宝典》的前朝宦官。

面对扫地僧之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些人都一致地回答:我们就是人才。

对“天龙”时代的具体的和关键的武学问题,如何提高内力,如何创造武功招式,这些人都给出了高分答卷。

独孤求败得分最高,他的答案是:内力就是一切,无剑胜有剑;武功招式也很重要,无招胜有招。

《九阳真经》的作者分数次之。他也认同内力为王,他的研究只关注内力,没有涉及招式。

黄裳的分数又次之。他的武功研究以招式为主,但不系统;也有内力,但不是顶级。

前朝宦官位居第四。他的回答是:招式最重要,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结果是排名第三的黄裳的《九阴真经》最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其中缘由,还要等王重阳来讲述。当然,王重阳的出场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我们先探讨《九阳真经》作者之谜。

5 扫地僧的原创

基础理论决定一切,未来史学派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扫地僧

提出武学灵魂拷问的扫地僧曾经自问自答。他的回答就是《九阳真经》。面对“天龙”时代的两个主要问题,如何提高内力,如何创出招式,扫地僧认为,提高内力是“天龙”时代武学的主要矛盾,是当务之急,所以他创出《九阳真经》。

为什么说《九阳真经》的作者是扫地僧?

《九阳真经》的名字第一次为人所知,是在华山之巅的第三次论剑之后:

只听觉远说道:“这四卷《楞伽经》,乃是达摩祖师东渡时所携的原书,以天竺文字书写,两位居士只恐难识,但于我少林寺却是世传之宝。”众人这才恍然:“原来是达摩祖师从天竺携来的原书,那自是非同小可。”

觉远微一沉吟,道,“出家人不打诳语,杨居士既然垂询,小僧直说便是。这部《楞伽经》中的夹缝之中,另有达摩祖师亲手书写的一部经书,称为《九阳真经》。”

《神雕侠侣》第四十回“华山之巅”

觉远在少林寺藏经阁任职,平时喜欢读佛经,他说从《楞伽经》原书中偶然发现《九阳真经》,认为这是达摩亲手书写的经书。觉远在这里有两个判断:一是他看到的《楞伽经》是达摩手书原本,二是这本《楞伽经》原本的夹缝中的《九阳真经》也是达摩所作。

觉远的这些判断对理解谁是《九阳真经》作者至关重要,所以这里详细说一下。觉远的第二个判断被张三丰否定了,后面再说。其实觉远的第一个判断也不对,先说一下。

写有《九阳真经》的梵文《楞伽经》不可能是达摩手书。《楞伽经》确实是达摩推崇的一本经书。《景德传灯录》(宋代释道原著)中说:“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经》四卷,谓我师二祖曰:‘吾观震旦唯有此经可以印心。’”禅宗初祖达摩将四卷《楞伽经》传给二祖慧可,并告诫他说,中国只有这本经书可以用来印证自心而达顿悟。但达摩留下的是以心印心的开悟模式并以袈裟作为凭证。《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载达摩“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坛经》记载:“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所以达摩留下的是袈裟,以之作为传法信物。如果达摩有亲手书写的《楞伽经》,那不是比袈裟更好的身份证明吗?为什么不用?另外,如果藏经阁中的《楞伽经》是达摩手书的,不可能不被属于禅宗的少林寺视为瑰宝,也不可能让职位低微的觉远看管。

觉远的第二个判断也不对,写在梵文《楞伽经》夹缝中的《九阳真经》同样不可能是达摩手书。张三丰看出《九阳真经》并非是达摩所著:

数年之后,(张三丰)便即悟到:“达摩祖师是天竺人,就算会写我中华文字,也必文理粗疏。这部《九阳真经》文字佳妙,外国人决计写不出,定是后世中土人士所作。多半便是少林寺中的僧侣,假托达摩祖师之名,写在天竺文字的《楞伽经》夹缝之中。”这番道理,却非拘泥不化,尽信经书中文字的觉远所能领悟。只不过并无任何佐证,张君宝其时年岁尚轻,也不敢断定自己的推测必对。

《倚天屠龙记》第二章“武当山顶松柏长”

张三丰当时虽“年岁尚轻”,但阅历既丰富,天性又豁达豪迈,所以见识超卓,远不是一辈子身居藏经阁、性子拘泥不化的觉远可以比的。张三丰的判断应该是对的,《九阳真经》文字佳妙,是后世中土人士所著。

那么,这个中土人士是谁呢?

张三丰推测“多半便是少林寺中的僧侣”。张三丰在少林寺多年,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对少林寺内部,尤其是自己供职的藏经阁最为熟悉,他说多半,那基本就是一定了。除了少林寺的僧侣,外人既无条件、也无时间精力、更无动机在《楞伽经》中写下《九阳真经》。那么哪个僧侣有条件、时间精力、动机乃至能力、胆量,可以在《楞伽经》中写下《九阳真经》呢?扫地僧在少林寺藏经阁数十年,他甚至目睹了萧远山、慕容博、哲罗星等人登阁读经、录经,他有极大的方便条件、时间和精力

扫地僧喜欢把武功秘笈和佛经放在一起,这符合他一贯的行为逻辑。扫地僧在萧远山读经的地方放了《法华经》和《杂阿含经》,希望度化萧远山而不成。所以,扫地僧反其道而行之,在佛经中加入武功,是不是合情合理?让练武的人读佛经而不得,让读佛经的人练武是不是更好?所以,扫地僧有动机

除了条件、时间、精力、动机之外,恐怕也只有扫地僧有能力写一部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九阳真经》。扫地僧武学造诣和佛理修为都惊世骇俗,是实践和理论都超越时代的武学宗师,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能力完成一部如《九阳真经》一样精深的武学秘笈。而且,从扫地僧的不俗谈吐来看,写出的书“文字佳妙”也是完全可能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扫地僧选择达摩认可的《楞伽经》书写《九阳真经》,也大有深意。达摩作为禅宗初祖,不但佛理圆融,武功也极为高深,相传《易筋经》《洗髓经》就是达摩所创。选择达摩中意的佛经为载体书写《九阳真经》,最具象征意义。不仅如此,扫地僧之问发生在1077年,当时《楞伽经》也很流行。其时苏东坡尚在,曾为《楞伽经》作序,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楞伽经》全称),其中有“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之句。苏轼序作于元丰八年,即1085年。苏轼的推崇让《楞伽经》非常流行。选择流行的佛经书写《九阳真经》,教化意义更大。尤其是玄难曾经间接证实了“天龙”时代《楞伽经》的流行程度:

“你天性淳厚,持戒与禅定两道,那是不必担心的,今后要多在‘慧’字上下功夫,四卷《楞伽经》该当用心研读。”

《天龙八部》第三十二章“且自逍遥没谁管”

事情的原委可能是这样的:扫地僧发出武学之问后,感慨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等人不知改过,为了防止人们走入邪道,步萧远山等人后尘,所以他也改变了方法,在《楞伽经》中写下了《九阳真经》。而且,或者是为了效仿达摩,或者为了防止激起人的贪念,扫地僧还特意不录入招数。和《易筋经》一样,《九阳真经》没有任何招数。

他所练的《九阳真经》纯系内功与武学要旨,攻防的招数是半招都没有的。

《倚天屠龙记》第十六章“剥极而复参九阳”

那么,已经有了《易筋经》,为什么还要创制《九阳真经》呢?

这《易筋经》实是武学中至高无上的宝典,只是修习的法门甚为不易,须得勘破“我相、人相”。

《天龙八部》第二十九章“虫豸凝寒掌作冰”

《易筋经》虽然威力无穷,适合除魔护法,但学习起来不容易,而且极易走火入魔,比如鸠摩智险些因练《易筋经》疯掉。遍视金庸小说中的群侠,得《易筋经》益处的只有游坦之和令狐冲。佛教讲求的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根器采用不同的策略: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圆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所以,为了更好地除魔护法,有必要开发简单易学的武学秘笈。扫地僧开发《九阳真经》,是佛家方便法门,度化不同根器众生,也讲求缘法。《九阳真经》的缘法最终落到了觉远、张三丰、郭襄、无色禅师以至张无忌身上。这些人都是善良、正直而又有影响力的人物,例如张无忌怀有“怜我众生、忧患实多”的悲悯之心,做了很多除魔驱恶的好事。这就是扫地僧所期待的吧。

条件、时间、精力、动机、能力、胆量都表明扫地僧创立了《九阳真经》。最后,从武功描述上,扫地僧的武功也和《九阳真经》高度吻合

不料指力甫及那老僧身前三尺之处,便似遇上了一层柔软之极、却又坚硬之极的屏障,嗤嗤几声响,指力便散得无形无踪,却也并不反弹而回。

《天龙八部》第四十三章“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

宗维侠无暇去理会他的言外之意,暗运几口真气,跨上一步,臂骨格格作响,劈的一声,一拳打在张无忌胸口。拳面和他胸口相碰,突觉他身上似有一股极强的粘力,一时缩不回来,大惊之下,更觉有股柔和的热力从拳面直传入自己丹田,胸腹之间感到说不出的舒服。

《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一章“排难解纷当六强”

扫地僧内力雄厚无比,但并不霸道,面对攻击并不会反弹,符合佛家真意;张无忌的九阳内力浩瀚如海,同样不霸道强横,面对攻击不但不反弹,反倒有助于攻击者恢复体力,颇有普度众生的意味。另外,扫地僧被乔峰用降龙掌打中胸口,肋骨断、口吐血之后,依然能拎着萧远山、慕容博如凭虚御风般奔行;而张无忌在被灭绝师太三掌打吐血甚至被周芷若倚天剑穿胸后,依然精神旺盛。所以扫地僧的武功和张无忌的武功高度相似。

因此,《九阳真经》的真正作者是扫地僧。其中蕴含的理念是: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基础理论问题

注:新修版的《九阳真经》作者

新修版《倚天屠龙记》提到无名僧阅《九阴真经》创《九阳真经》,但本书基于修订版,也并非是一本对金庸小说细节进行严格考证的书,因此对新修版的内容不予采纳。

附:《三体》的基础理论观

刘慈欣在《三体2:黑暗森林》中说:“成吉思汗的骑兵,攻击速度与二十世纪的装甲部队相当;北宋的床弩,射程达一千五百米,与二十世纪的狙击步枪差不多。但这些仍不过是古代的骑兵与弓弩而已,不可能与现代力量抗衡。基础理论决定一切,未来史学派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而你们,却被回光返照的低级技术蒙住了眼睛。你们躺在现代文明的温床中安于享乐,对即将到来的决定人类命运的终极决战完全没有精神上的准备。”

6 黄裳的体系

体系是一切成功的基础。

——黄裳

扫地僧之问后三十多年,黄裳为道君皇帝赵佶编纂《万寿道藏》。又过了四十多年,黄裳写出武学名著《九阴真经》。

黄裳的《九阴真经》在金庸小说中名气最大,其影响的时间跨度最大、地域覆盖最广,受其影响的人物又都特别杰出。然而,《九阴真经》是一部被过誉的著作,其体系并非完美无缺。当然,指出《九阴真经》的缺点也绝不等于说它价值平平。对于《九阴真经》应给予客观评价。

《九阴真经》有三个缺点和三个优点。先说三个缺点。

同独孤求败的剑法相比,《九阴真经》没有明确的境界、阶段。独孤九剑有无剑、无招两重境界,有利剑、软剑、重剑、木剑四个阶段。这样的设计结构《九阴真经》都没有。

同《九阳真经》相比,《九阴真经》没有雄厚内力。《九阳真经》以内力雄浑著称。《九阴真经》之《易筋锻骨篇》以及梵文总纲都有助于内力恢复,但似乎必须依赖以其他方法获得的内力,而从不以内力见长。

同前朝宦官所创的《葵花宝典》相比,《九阴真经》没有速度

这些缺点总结下来就是:《九阴真经》似乎只是黄裳的灵光一现之作,远远谈不上形成自己的体系

比如《九阴真经》上卷的内功中有让洪七公受益的《易筋锻骨篇》,让郭靖缩骨的《收筋缩骨篇》和疗伤的《疗伤篇》,让一灯恢复功力的梵文总纲,让小龙女和杨过解穴、闭气的功夫,下卷的招式中有让陈玄风、梅超风纵横江湖的九阴白骨爪和摧心掌,让郭靖抗衡欧阳锋的飞絮劲,让周伯通战平杨过的大伏魔拳,等等。这些功夫更像是针对各种武功的破解方法的集合,而不是体系完备的独立的武学派别。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九阴真经》是黄裳针对明教众多高手的不同武功,思考四十年所得的破解方法的心得,所以并不是理论体系完善之作。《九阴真经》是一份针对各种问题的高分答卷,却不是一本系统、完善的专著

《九阴真经》的真实战力也令人疑惑

黄裳使用《九阴真经》时的战力很难评估,因为没有对他战绩的详细描述。但是练习过《九阴真经》的一些人的武功可以作为推断,比如郭靖。郭靖对《九阴真经》掌握得最好,因为他对整本《九阴真经》都先背诵、后研习,后来在桃花岛居住时勤练武功不辍,在襄阳保境安民久历战阵,所以可以说“经”不离手。但郭靖的战力如何呢?对标郭靖最好的指标是金轮法王,因为郭靖中年后对战的高手中最厉害的就是金轮法王。

郭靖见对方掌势奇速,急使一招“见龙在田”挡开。两人双掌相交,竟没半点声息,身子都晃了两晃。郭靖退后三步,金轮法王却稳站原地不动。他本力远较郭靖为大,功力也深,掌法武技却颇有不及。郭靖顺势退后,卸去敌人的猛劲,以免受伤。二人均是并世雄杰,数十招内决难分判高下。

《神雕侠侣》第十三回“武林盟主”

金轮法王的武功与郭靖本在伯仲之间,郭靖虽然屡得奇遇,但法王比他大了二十岁年纪,也即多了二十年的功力,二人若是单打独斗,非到千招之外,难分胜败。

《神雕侠侣》第二十一回“襄阳鏖兵”

也就是说,练过《九阴真经》而且正值壮年的郭靖和金轮法王依然在伯仲之间。而金轮法王又和东邪、南僧武功相当。也就是说,精通全本《九阴真经》、浸淫多年又年富力强的郭靖并没有像王重阳一样鹤立鸡群,而是依然和东邪、南帝等高手不分伯仲,而这两人即使接触过《九阴真经》,也相当有限。

不仅郭靖如此,周伯通同样如此。周伯通是除郭靖之外对《九阴真经》掌握得最好的,和郭靖只差梵文总纲。但如果以金轮法王对标的话,周伯通也处于同一个层次:

法王瞧瞧一灯大师,瞧瞧周伯通,又瞧瞧黄药师,长叹一声,将五轮抛在地下,说道:“单打独斗,老僧谁也不惧。”周伯通道:“不错。今日咱们又不是华山绝顶论剑,争那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号,谁来跟你单打独斗?臭和尚作恶多端,自己裁决了罢。”

《神雕侠侣》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

也就是说,周伯通战胜金轮法王并无十足把握,掌握了全本《九阴真经》的周伯通和郭靖一样,并不比东邪、南僧厉害很多。这些比较说明了《九阴真经》并没有让周伯通出乎其类。

再看周伯通和杨过的比较。周伯通使用《九阴真经》中的大伏魔拳,和对《九阴真经》武功知道得很少、主要受益于独孤求败武功的杨过堪堪打平。所以《九阴真经》也没有让周伯通拔乎其萃。

当然,列举《九阴真经》的缺点和真实战力并非说它没有可取之处。事实上,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九阴真经》依然是位于第一梯队的绝世秘笈。

《九阴真经》也有自己的三个优点。

《九阴真经》的优点首先是新奇,也可以说是古怪。因为《九阴真经》的创立者黄裳没有任何门派之见和武学基础,也就是没有所谓的“所知障”,所以它自出机杼。

一动上手,黄裳的武功古里古怪,对方谁都没见过,当场又给他打死了几人。

《射雕英雄传》第十六章“《九阴真经》”

《九阴真经》的新奇的一个证据是它启迪了王重阳开发出反制《玉女心经》的《重阳遗刻》。

《九阴真经》的优点还在于广博。因为主要是针对多个高手的破局之作,所以《九阴真经》中不但有内功、招式,还有闭气、解穴、收筋缩骨、蛇行狸翻甚至移魂大法等种种稀奇古怪的内容。

《九阴真经》的优点也在于速成。虽然黄裳沉浸在《九阴真经》创立过程中四十多年,但是他当时肯定是想尽快报全家被杀之仇的。所以《九阴真经》有速成的特点:陈玄风、梅超风盗经后不久就名动江湖,郭靖十八岁第二次华山论剑就和四绝相埒,杨过、小龙女一看之下就学会了部分《九阴真经》计赚李莫愁,周芷若短短时间内就成为可以和张无忌一较短长的高手……所以《九阴真经》是一部速成的经典。江湖中争抢激烈的,只有《九阴真经》和《葵花宝典》,也在于两者都是速成的武功秘笈,远比那些高深但耗时极久的武功如“全真正宗”更受追捧。

总的来说,黄裳的《九阴真经》无境界、无阶段、无雄厚内力、无速度,但具有新奇、广博、速成的优点。《九阴真经》远谈不上体系宏大严密,并不比四绝乃至金轮法王的武功造诣更高,更像是一部逻辑松散、不成体系的汇编,是极具针对性的实用技术的记录,很有启发意义。这就是《九阴真经》的真实面目。

注1:黄裳其人

黄裳(1044—1130)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福建人,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第一,曾经官至端明殿学士,死后追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

在金庸的小说中,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年),黄裳负责《万寿道藏》的编纂。在金庸的小说中,此时距扫地僧之问大概37年;再过四十多年,黄裳写出《九阴真经》。

注2:走火入魔考

走火入魔是金庸小说中习武者练习内功时常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走火入魔呢?

内功需要走心。《黄帝内经》提到过心属火,所以心情波动可以形容为走火。《楞严经》中说“无令心魔自起深孽”。全真教的马钰写过一首《满庭芳·降心魔》,其中提到“方寸虽然不大,起尘情、万种牵心”。所以心可入魔。心既能走火,也能入魔,所以,走火入魔就连起来了。走火入魔指的就是因心情波动导致的内功练习出现异常

走火入魔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如果走火入魔发生在下肢,那么可能就会导致下肢瘫痪。比如,梅超风因为练功无人指点而走火入魔,导致下身瘫痪:

她行功走火,下身瘫痪后已然饿了几日。

《射雕英雄传》第十章“冤家聚头”

内力紊乱也能上冲入脑。比如,阳顶天练乾坤大挪移走火入魔伤的是脑,导致死亡:

只见阳顶天坐在一间小室之中,手里执着一张羊皮,满脸殷红如血。

《倚天屠龙记》第十九章“祸起萧墙破金汤”

内力紊乱上冲入脑除了可能造成死亡,也可能造成疯癫。当然,这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北宋年间,藏边曾有一位高僧练到了第九层,继续勇猛精进,待练到第十层时,心魔骤起,无法自制,终于狂舞七日七夜,自绝经脉而死。

《神雕侠侣》第三十七回“三世恩怨”

欧阳锋疯癫可能同样是因为走火入脑。欧阳锋“倒行逆施”的怪异行动方式可能是他免于死亡的一种方法。

所以走火入魔的临床表现是:练习内功时哪个部位发生紊乱,哪个部位就容易出问题,表现为相应部位的症状

走火入魔有哪些病因呢?

练习极其高深的武功可能导致走火入魔。《天龙八部》里面的玄澄大师号称二百年来武功第一,但忽然一夜之间筋脉俱断,成为废人,就是因为他练习的武功极其高深。鸠摩智学习《易筋经》也导致走火入魔,同样是因为这部经书极其高深。《倚天屠龙记》里面明教秘传的乾坤大挪移功夫也很高深,所以很容易走火入魔:

第二层心法悟性高者七年可成,次焉者十四年可成,如练至二十一年而无进展,则不可再练第三层,以防走火入魔,无可解救。

《倚天屠龙记》第二十章“与子共穴相扶将”

练习速成的武功容易走火入魔。林朝英的武功就是速成型的:

外功初成,转而进练内功。全真内功博大精深,欲在内功上创制新法而胜过之,真是谈何容易?那林朝英也真是聪明无比,居然别寻蹊径,自旁门左道力抢上风。

《神雕侠侣》第六回“玉女心经”

所以《神雕侠侣》里面记载了一起神秘的林朝英受伤事件:

“比闻极北苦寒之地,有石名曰寒玉,起沉疴,疗绝症,当为吾妹求之。”

《神雕侠侣》第二十八回“洞房花烛”

林朝英如何受伤?很可能不是外人袭击,而是自己练习速成的内功所致。全真派之所以是天下正宗,正是在于虽然慢,但是很安全,不易走火入魔。古墓派终于克服了自己武功上的Bug,可能也是因为寒玉床:

这寒玉床另有一桩好处,大凡修练内功,最忌的是走火入魔,是以平时练功,倒有一半的精神用来和心火相抗。

《神雕侠侣》第五回“活死人墓”

欧阳锋的武功也是速成型的:

白驼山一派内功上手甚易,进展极速,不比全真派内功在求根基扎实。在初练的十年之中,白驼山的弟子功力必高出甚多,直到十年之后,全真派弟子才慢慢赶将上来。

《神雕侠侣》第四回“全真门下”

欧阳锋后来走火入魔,固然是练习假《九阴真经》所致,可是同他原来的武功基础也有关系。

段誉在刚学会凌波微步的时候贪快,想要一蹴而就,也差点走火入魔。

极度动荡的心情可能导致走火入魔。段誉在突然得知自己和王语嫣可能是亲兄妹(后来证明是虚惊一场)时心情极度动荡,以至于练习得异常熟练的内功突然走偏,以至于短暂瘫痪。

所以走火入魔有三种可能原因:一是极其高深的武功,二是速成的武功,三是极度动荡的心情

哪些是走火入魔的易感人群呢?

曾经走火入魔过或者差点走火入魔的人包括段延庆、天山童姥、欧阳锋、梅超风、裘千仞、金轮法王。这些人的特点是目标性极强,性格又执拗,所以常常容易走火入魔。周伯通这种随性的人、张无忌这种仁慈的人和洪七公这种豁达的人就不容易走火入魔。所以走火入魔易感人群常常是性格坚毅、执念很重的人

有哪些预防走火入魔的措施和手段呢?

郭靖在大漠练习全真派内功时,马钰用手掌按摩他的大椎穴以防止他走火入魔。杨过在古墓中睡在寒玉床上,练习内功不用担心走火入魔,因而进境很快。杨过和小龙女练习《玉女心经》时互为奥援,也能减少走火入魔的概率。所以物理按摩(热敷)、玉床(冷敷和互助可以防止走火入魔

附: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德国数学家。1900年,在巴黎国际数学大会上(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Congress),希尔伯特做了题为The Problems of Mathematics(《数学问题》)的演讲。在这个演讲里,希尔伯特显示出他对当时的所有数学领域的非凡见地,而且他还试图提出可能对20世纪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这就是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的由来。这23个问题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其中每一个的解决都是数学界的盛事。然而,直到今天,尽管我们已经处于21世纪,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

希尔伯特曾提到过,预先判断问题的价值是很难的,但如何界定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确实存在某些标准。他提出的第一个标准是清晰和易理解性(An old French mathematician said:“A mathematical theory is not to be considered complete until you have made it so clear thatyou can explain it to the first man whomyou meet on the street.”)他提出的第二个标准是:数学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但是又不是无解的(Moreover a mathematical problem should be difficult in order to entice us,yet not completely inaccessible,lest it mock at our efforts.)这样的标准可能对所有科学问题都有启示。

7 独孤求败的行为艺术

基础理论决定一切,包括技术。

——独孤求败

扫地僧之问后的八十余年,武学怪杰独孤求败崛起。

独孤求败传递自己武学体悟的方式极其特别:他在临终时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把自己一生的武学心得释放出来。

武林中临终最在乎的是什么?恐怕是武学研究的传承。中国古代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说法,意思是研究(言)和功业、德行一样,可以不朽。让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流传久远,是多数武林中人的执着。

比如无崖子,他用了三十多年等待逍遥派的最佳传人,为的是传授自己一身内功、武学,并翦除逆徒丁春秋,以传续逍遥一脉。比如王重阳,他临终诈死,为的是除掉欧阳锋,保护《九阴真经》,以光大重阳一派;比如觉远,他在临终时下意识地背诵《九阳真经》,可能希望这部绝学不因自己而湮灭;哪怕是任我行,他在西湖地下囚牢里估计出狱无望,也把自己创立的《吸星大法》刻在铁床上,希望流传世间。

但这些人没有哪个比独孤求败在传续武学发现的方式上更具行为艺术气质。

独孤求败精心选择了自己的埋骨之所。杨过最初在襄阳附近山谷发现神雕和独孤求败埋骨之所。当时他和李莫愁从襄阳城跑出数里之遥,所以独孤求败埋骨之所距离襄阳城不远,应该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襄阳当时是什么样的一座城市呢?据《宋史》记载,崇宁(宋徽宗年号)时期襄阳人口有19万多。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崇宁时北宋首都开封府人口44万多,附近的河南府(含洛阳)人口23万多。襄阳虽然比不上开封,但和古都洛阳人口接近。比如,2022年北京是两千一百多万人口,而济南是九百多万人口,如果开封府相当于今天的北京,那么襄阳就相当于今天的济南。所以襄阳是当时一个很大的城市。独孤求败埋骨于襄阳城附近,恐怕不是为了隐藏踪迹,而是很希望被人发现的。

既然怀着被人发现的想法,独孤求败想传达的信息就非常值得玩味了。那么独孤求败留下了什么呢?

独孤求败在埋骨之所附近留下了神雕。神雕可不是普通物种,不但不普通,而且是极其拉风的存在,想不被发现都难。

独孤求败还留下了墓志铭

果然现出三行字来,字迹笔划甚细,入石却是极深,显是用极锋利的兵刃划成。看那三行字道:“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下面落款是:“剑魔独孤求败”。

《神雕侠侣》第二十三回“手足情仇”

独孤求败的墓志铭当真是豪气干云,短短数十字,就写尽了一生的辉煌、绚烂、无奈、孤独、寂寞。环顾历史,似乎只有刘邦之“大风起兮云飞扬”、项羽之“力拔山兮气盖世”才可媲美。

神雕古拙雄奇,墓志铭豪气干云,一定会极大地打动任何阅读者,去探寻独孤求败留下的心得。

那么,独孤求败天下更无抗手,凭借的是什么呢?

就是杨过在独孤求败的剑冢发现的三柄剑和四行字,并没有剑谱

杨过发现的第一柄剑是凌厉刚猛的宝剑:

杨过提起右首第一柄剑,只见剑下的石上刻有两行小字:“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

杨过发现的是一块长条石片:

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

杨过发现的第二柄剑是玄铁重剑:

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

杨过发现的第三柄剑是木剑:

但见剑下的石刻道:“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

杨过并没有发现剑谱:

(杨过)心想青石板之下不知是否留有剑谱之类遗物,于是伸手抓住石板,向上掀起,见石板下已是山壁的坚岩,别无他物,不由得微感失望。

《神雕侠侣》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

四柄剑(软剑被弃、代之以长条石片)、四处石刻就是独孤求败的武学阶段。最高两重境界就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和“无剑胜有剑”。

无剑胜有剑,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说的就是内力大于一切,内力为王。所以独孤求败的武学观其实就是基础研究决定一切。

当然独孤求败也重视招数,无招胜有招,就是不拘一格的招数也有重大价值。独孤九剑的剑法也森然博大,包括总诀式、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和破气式,破尽天下诸般武功。

但总的来说,独孤求败更重视内力

因为担心人们过于注重技术,独孤求败在剑冢里没有留下剑谱。独孤九剑的剑谱辗转被风清扬得到,传给令狐冲。《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扔掉剑谱,正是独孤求败的“法尚应舍”之意。

那么,具体如何提升内力以达到“无剑胜有剑”境界呢?独孤求败给出了具体方法,就是在剑冢附近的瀑布里搏击激流练剑,自外而内修炼内力。

所以独孤求败的武学观有阶段层次,从刚猛凌厉的利剑到绕指柔的软剑再到大巧不工的无锋重剑最后到无剑胜有剑;有方法体系,怒涛练剑自外而内激发内力,独孤九剑包罗万有破尽天下诸般武学;有重点,强调内力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独孤求败的武学研究“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是金庸小说中武学世界的顶峰。

以上就是独孤求败的高分答卷。

注1:立功立德立研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此,我将“立言”改成“立研”。

注2:襄阳人口

《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记载:“襄阳府,望,襄阳郡,山南东道节度。本襄州。宣和元年,升为府。崇宁户八万七千三百七,口一十九万二千六百五。”

注3:独孤求败年代考

《神雕侠侣》中没有提到年号,我以人物为坐标考证年代。这里不选丘处机是因为小说中的丘处机不同于历史上真正的丘处机。我选蒙哥为时间坐标,因为蒙哥是历史人物,而且在小说中也没有像丘处机一样被演义化。

蒙哥1259年去世。以蒙哥去世时间减去16年(杨过、小龙女分离16年),大概是杨过初遇神雕的年头,1259-16=1243年。

杨过初遇神雕时:

……心想:“武林各位前辈从未提到过独孤求败其人,那么他至少也是六七十年之前的人物。这神雕在此久居,心恋故地,自是不能随我而去的了。”

《神雕侠侣》第二十三回“手足情仇”

所以独孤求败是六七十年前在江湖上活跃的人物。

独孤求败声称纵横江湖三十余载,应该是三十岁之后的事,因为三十岁前他还用紫薇软剑误伤过义士,可能当时武功尚未精纯,而他四十岁前横行天下。两个都取35,则独孤求败从35岁开始天下无敌,又统治了江湖35年,然后来到剑冢和神雕隐居x年逝世。逝世后y年,杨过来到剑冢。35+35+x+y就是上限。

独孤求败“杀尽仇寇,败尽英雄”,仇家不少,所以他到大城市襄阳近郊的剑冢隐居时应该余威尚在,不至于太老,才能终老林泉,安然而逝,x恐怕至少要算40年。作为比较,黄裳花了40年写出《九阴真经》而仇家几乎都死了。

独孤求败埋骨处“字迹笔划甚细,入石却是极深”,被苔藓覆盖。北英格兰的一种苔藓每年生长3~7厘米(见:KELLY M G,WHITTON B A. Growth Rate of the Aquatic Moss Rhynchostegium riparioides in Northern England. Freshwater Biology,1987,18(3):461-468. )。考虑到襄阳的湿度远远低于北英格兰,苔藓品种虽不一样,但可参考,取每年生长2厘米,要长到20厘米恐怕才可覆盖入石头极深的字迹,即要花费10年,所以y等于10年。因此,独孤求败出生距离杨过发现剑冢的时间就是35+35+40+10=120年,公元纪年为1243-120=1123年。

还可以用神雕的可能年龄对这种推算进行验证

神雕可以带杨过去瀑布中练剑,而没有传授杨过任何其他剑法,如紫薇软剑、木剑等,恐怕它是在独孤求败使用玄铁重剑的时候登场的,神雕体型的重、拙、大恐怕也是独孤求败练重剑时才需要的,所以神雕是在独孤求败35岁左右的时候来到他身边的,之后陪伴独孤求败走过了35年全盛时期和40年隐居期,在独孤求败死后它还有10年独处期,终于遇到杨过。假设神雕初遇独孤求败时出生不久,则神雕遇到杨过时约85岁。

金庸在《神雕侠侣》后记中提到神雕:

神雕这种怪鸟,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有一种“象鸟”(Aepyornistitan),身高十英尺余,体重一千余磅,是世上最大的鸟类,在公元1660年前后绝种。象鸟腿极粗,身体太重,不能飞翔。象鸟蛋比鸵鸟蛋大六倍。我在纽约博物馆中见过象鸟蛋的化石,比一张小茶几的几面还大些。但这种鸟类相信智力一定甚低。

神雕是象鸟的一种。象鸟的寿命没有记载,因为早就灭绝了。但是象鸟和新西兰几维鸟是近亲戚(MITCHELL K J,SOUBRIER J,RAWLENCE N J,et al. Ancient DNA reveals Elephant Birds and Kiwi Are Sister Taxa and Clarifies Ratite Bird Evolution. Science,2014,344(6186):898-900.)。几维鸟寿命最长的可达80岁(RAMSTAD K M,MILLER H C,KOLLE G. Sixteen Kiwi(Apteryx spp)Transcriptomes Provide a Wealth of Genetic Markers and Insightin to Sex Chromosome Evolution in Birds. BMC Genomics,2016,17:410.)。而一般来说,动物体型越大,寿命越长(SPEAKMAN J R. Body Size,Energy Metabolism and Lifespan. J Exp Biol,2005,208(Pt 9):1717-1730.),所以象鸟寿命可达90~100岁。

第三次华山论剑时,神雕还能攀上华山:

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神雕侠侣》第四十回“华山之巅”

华山以险著称,神雕居然能自由上下。神雕大概是85+16=101岁,对于一个百岁为寿限的物种来说,101岁左右可能还能攀登以险著称的华山似乎比较难,但别忘了,神雕随独孤求败纵横天下,训练有素。作为参照,老顽童、一灯年纪恐怕当时都年近百岁,依然能上华山。

这种推算是基于独孤求败出生于1123年而进行的。

还可以用《射雕英雄传》的时间线对独孤求败的生年进行验证

独孤求败1193年(70岁)来到剑冢,一代天骄终老林泉。而第一次华山论剑发生在1199年。王重阳选择这个时间论剑,也是为了填补独孤求败离去后的武学真空。

综上,独孤求败1123年出生的可能性很大。他纵横江湖的时间比扫地僧之问的年头晚了八十多年。

附:科研套路——“鸡爪对鸡屎的影响”

科研本来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登无人之境,所以一般来说科研是没有套路可以参考的。然而,目前科研界流行一种所谓的“科研套路”:申请基金有基金的套路,比如蹭热点的研究;发文章有文章的套路,比如什么样的模式能发影响因子为几分的文章;等等。

科研套路最大的特点是安全但不重要,安全是因为四平八稳,不重要则是因为不具有重要启发性。蒲慕明先生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年会上曾讲过:“我有一个同事,在完成NIH四年项目评委工作后对我说:他现在终于不需要再读那些申请研究‘鸡爪对鸡屎的影响’的经费申请书了。”蒲先生这里所说的“鸡爪对鸡屎的影响”,我认为就是那些安全但不重要的科研套路。

8 前朝宦官的理念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前朝宦官

扫地僧之问后一百三十多年,前朝宦官创出《葵花宝典》。

《葵花宝典》有三个特点:新奇、迅捷以及速成。

《葵花宝典》奇、快无比,奇是招式新奇,快是施展速度快

突然之间,众人只觉眼前有一团粉红色的物事一闪,似乎东方不败的身子动了一动。但听得当的一声响,童百熊手中单刀落地,跟着身子晃了几晃。只见童百熊张大了口,忽然身子向前直扑下去,俯伏在地,就此一动也不动了。他摔倒时虽只一瞬之间,但任我行等高手均已看得清楚,他眉心、左右太阳穴、鼻下人中四处大穴上,都有一个细小红点,微微有血渗出,显是被东方不败用手中的绣花针所刺。

《笑傲江湖》第三十一章“绣花”

蓦地里岳不群空手猱身而上,双手擒拿点拍,攻势凌厉之极。他身形飘忽,有如鬼魅,转了几转,移步向西,出手之奇之快,直是匪夷所思。

《笑傲江湖》第三十四章“夺帅”

林平之一声冷笑,蓦地里疾冲上前,当真是动如脱兔,一瞬之间,与余沧海相距已不到一尺,两人的鼻子几乎要碰在一起。这一冲招式之怪,无人想像得到,而行动之快,更是难以形容。

《笑傲江湖》第三十五章“复仇”

岳不群的武功“出手之奇之快,直是匪夷所思”,林平之的武功“招式之怪,无人想像得到,而行动之快,更是难以形容”;而东方不败因为太快,反倒看不出奇诡怪异了。总的来说,《葵花宝典》最大的特点是奇和快。

《葵花宝典》第三个特点是学习速度快。岳不群花了三个月,林平之花了六个月,就精通了《葵花宝典》而且挫败了武艺高强的对手。

接下来分析岳、林学习《葵花宝典》的时间。

只听黑白子道:“有一句话,我每隔两个月便来请问你老人家一次。今日七月初一,我问的还是这一句话,老先生到底答不答允?”语气甚是恭谨。

如此又过了一月有余,他虽在地底,亦觉得炎暑之威渐减。

《笑傲江湖》第二十一章“囚居”

从以上信息可以推断令狐冲脱困应该是1563年(见注1)八月上旬。那么他从杭州西湖赶到福建林家向阳老宅,算上路途时间,估计大概是八月底到达的。岳不群得到《辟邪剑谱》(《葵花宝典》简化版)应该就是这个时候。那么岳不群是什么时候开始自宫练剑的呢?

只听林平之续道:“袈裟既不在令狐冲身上,定是给你爹娘取了去。从福州回到华山,我潜心默察,你爹爹掩饰得也真好,竟半点端倪也瞧不出来,你爹爹那时得了病,当然,谁也不知道他是一见袈裟上的《辟邪剑谱》之后,立即便自宫练剑。旅途之中众人聚居,我不敢去窥探你父母的动静,一回华山,我每晚都躲在你爹娘卧室之侧的悬崖上,要从他们的谈话之中,查知剑谱的所在。”

《笑傲江湖》第三十五章“复仇”

岳不群拿到剑谱立刻自宫练剑,所以他开始练习的时间应该在1563年八月底。

林平之得到剑谱的时间要晚不少。《徐霞客游记》记载,徐霞客在1630年七月十七从江苏江阴老家出发,八月十九抵达福建漳州。《曾国藩家书》记载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从湖南湘乡到北京走了八十多天。江阴到漳州800多千米,但是其间水路比较通畅,而且徐霞客独自一人,体力又好;湘乡到北京近1600千米,其间陆路较多,曾国藩的体力恐怕也不如徐霞客。福州到华山也是大概1600千米,而且华山派人很多,食宿不便,恐怕速度和曾国藩类似。以此推断,从福建到华山,在明代的时候路程恐怕要三个月。那么林平之最早也要在十二月初才开始练剑,比岳不群晚了至少三个月。

令狐冲携江湖豪侠围困少林寺救任盈盈是在十二月十五,任恒山掌门典礼是在二月十六,嵩山掌门人大会是在三月十五。就在这次嵩山掌门人大会上,岳不群使用《辟邪剑谱》武功奇袭左冷禅,得到五岳掌门人之位。会后,林平之凭《辟邪剑谱》杀掉余沧海和木高峰,报了家仇,雪了己恨。

综上所述,岳不群练了六个月(八月底到三月中)辟邪剑法,就战胜了可以和任我行掰手腕的左冷禅,而林平之只学了三个月(十二月初到三月中)辟邪剑法,就杀了青城掌门余沧海以及塞外明驼木高峰。

这就是江湖人士不惜代价追寻《辟邪剑谱》的真相,因为它是速成型的。

《葵花宝典》的武学思想是追求招式奇、快、速成。也就是说,《葵花宝典》是不在乎内力强弱的,只要招式奇而快且速成,就无往不利

《葵花宝典》当然也有内力属性,但其内力只是为了让剑法更奇更快。因为只注重招式新奇和速度,《葵花宝典》的招数有限,难免重复,这是它的缺点之一。

《葵花宝典》点燃内力的方式也迅猛激烈,以便速成,比古墓派和西域白驼山修习内功还要快,也就更易走火入魔,所以只能通过自宫的方式消除隐患,这是《葵花宝典》的缺点之二。

《葵花宝典》的理念就是不在乎基础研究,只注重技术突破,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只求速效、不计长远的思维方式的代表。

注1:《葵花宝典》成书年代考

《葵花宝典》到底是什么时候成书的呢?

方证道:“至于这位前辈的姓名,已经无可查考,以他这样一位大高手,为甚么在皇宫中做太监,那是更加谁也不知道了。至于宝典中所载的武功,却是精深之极,三百余年来,始终无一人能据书练成。”

《笑傲江湖》第三十章“密议”

所以,《葵花宝典》成书于令狐冲所处时代的三百余年前。那么推算具体成书时间就需要知道三百余年到底是多少年以及令狐冲所处的时代

先看“余年”到底是多少。

《笑傲江湖》中的“余年”代表的时间长短比较复杂,比如:

“其实,林师弟不过初入师门,向她讨教剑法,平时陪她说话解闷而已,两人又不是真有情意,怎及得我和小师妹一同长大,十余年来朝夕共处的情谊?”

《笑傲江湖》第九章“邀客”

再比如:

他(令狐冲)从师练剑十余年,每一次练习,总是全心全意的打起了精神,不敢有丝毫怠忽。

《笑傲江湖》第十章“传剑”

这里面的十余年指的是近二十年,因为书中明确提到令狐冲和岳灵珊从小一起长大,而岳灵珊当时是十八岁左右。

但书中提到任我行囚系在西湖底也是十余年,而我们知道具体是十二年,所以十余年也可以代表十二年。

十八、十二两者折中就是15年,所以,将“余年”所指定为中间值。三百余年就是350年

“余年”的含义是比较容易确定的,而确定《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活跃年代比较难。

“天龙”“射”“神”“倚天”或者有历史人物,如“天龙”的耶律洪基、“神雕”的蒙哥、“倚天”的常遇春;或者有历史事件,如“射雕”开篇提到的庆元年号。《笑傲江湖》同这些小说相比,既没有历史人物,也没有提到可参考的历史事件。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后记中也明确说:“因为想写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所以本书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

但是,金庸还是在《笑傲江湖》里面埋下了时间线。另外,为了对不同小说尤其是《倚天屠龙记》和《笑傲江湖》做连贯研究,也需要建立时间线。那么,令狐冲活跃的时间到底怎么推算呢?网上有很多推算,如根据华山派谈话中涉及的闰月,参考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进行推算,等等,过于复杂。

我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推算方法。

《笑傲江湖》里面有一个可以作为坐标的时间点,这就是令狐冲曾经假扮过的赴泉州上任的军官吴天德

他在怀中一搜,掏了一只大信封出来,上面盖有“兵部尚书大堂正印”的朱红大印,写着“告身”两个大字。打开信封,抽了一张厚纸出来,却是兵部尚书的一张委任令,写明委任河北沧州游击吴天德升任福建泉州府参将,克日上任。

《笑傲江湖》第二十二章“脱困”

吴天德原来在沧州做游击,后来被调任福建泉州任参将。参将这个职位在《笑傲江湖》里面还出现过,比如刘正风金盆洗手时得到的也是参将的头衔。

中国历史上参将这一官职始于明代

《明史·职官志》中提到:“镇守福建总兵官一人,旧为副总兵,嘉靖四十二年改设,驻福宁州。分守参将一人,曰南路参将,守备三人,把总七人,坐营官一人。”

这个记载很重要。嘉靖四十二年,也就是1563年,明政府忽然将镇守福建的最高长官由副总兵升为总兵,驻守福宁州,即今天的福建东北和浙江接壤的霞浦,而且下设参将一人、守备三人、把总七人、营官一人。

总兵以下就是参将。所以参将并非《笑傲江湖》里面一帮江湖人士对刘正风的评价一样是绿豆大的小官,这些江湖人士可能对军队官职没有概念。事实上,参将这个官并不小

比如,《明史》中有“东李西麻”的说法。被万历皇帝称为“一时良将”的抗倭英雄麻贵在参将的位子上坐了近十二年才升为总兵:

麻贵,大同右卫人。父禄,嘉靖中为大同参将。贵由舍人从军,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万历十年冬,以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

《明史·麻贵传》

从隆庆中到万历十年,麻贵这样一代名将升迁之路也不顺利。另外,从麻贵一路在山西、宁夏任职可以看出,明代异地升迁恐怕不容易,大概率只能发生在军队建制之初

所以吴天德调任泉州参将的时候恐怕就是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左右

那么1563年发生了什么事呢?明政府为什么忽然擢升福建守军主官的官衔并下设参将、守备、把总、营官多人?

《明史·列传》第一百[俞大猷(卢镗、汤克宽)、戚继光(弟继美、朱先)、刘显(郭成)、李锡(黄应甲、尹凤)、张元勋]记载:“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这里的“明年”指的是嘉靖四十一年。所以在嘉靖四十一年(即公元1562年)倭寇大举入侵福建。

这就和《明史·职官志》的记载对上号了。原来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大举入侵福建,因此明政府擢升福建守军最高长官,将副总兵升为总兵,并下设参将、守备、把总、营官多人,而且特别驻防在倭寇来犯的最前沿——福宁州,即今天的霞浦。

不仅如此,1563年明政府重设澎湖巡检司,同样说明当时海防需要人手。《台湾府志》(清高拱乾著)卷一《封城志》记载:“明嘉靖间,澎湖属泉同安,设巡检守之。”“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干扰乱沿海,都督俞大猷征之。”俞大猷“留偏师驻澎岛”。

沧州游击吴天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563年被调往福建泉州任参将的

另外,吴是福建大姓,虽然不如有“陈林半福建”之称的陈姓、林姓,但依然是大姓,可能排到福建姓氏前五。吴天德可能祖籍福建,趁机会调回福建,既卫国又还乡,两全其美。

这就为令狐冲活跃的时间确定了一个基准点——1563年。顺便说一句,1563年升任福建总兵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

推算下来,350年前就是1213年,也就是《葵花宝典》创立的时间

注2:论《葵花宝典》来自《九阴真经》的可能性

《葵花宝典》可能来自《九阴真经》。推论基于以下五点。

第一,洪七公、郭靖在欧阳锋的胁迫下联手造假《九阴真经》

洪七公酒酣饭饱,伸袖抹了嘴上油腻,凑到郭靖耳边轻轻道:“老毒物要《九阴真经》,你写一部九阴假经与他。”郭靖不解,低声问道:“九阴假经?”洪七公笑道:“是啊。当今之世,只有你一人知道真经的经文,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谁也不知是对是错。你把经中文句任意颠倒窜改,教他照着练功,那就练一百年只练成个屁!”

《射雕英雄传》第二十章“窜改经文”

洪七公、郭靖造假方法是这样的:

洪七公道:“你可要写得似是而非,三句真话,夹半句假话,逢到练功的秘诀,却给他增增减减,经上说吐纳八次,你改成六次或是十次,老毒物再机灵,也决不能瞧出来。我宁可七日七夜不饮酒不吃饭,也要瞧瞧他老毒物练九阴假经的模样。”

《射雕英雄传》第二十章“窜改经文”

第二,《笑傲江湖》中提到的《葵花宝典》成书于“射雕”时代

《葵花宝典》诞生于1213年。1213年是什么年头?是郭靖12岁的时候(见“18 瑛姑的逃离”的注),正在大漠练功。如果《葵花宝典》成书在“射雕”时代,这一带来武学新理念的武功怎么会在“射雕”时代默默无闻?一个很大的可能是那时它还不叫《葵花宝典》。

葵花,也就是向日葵,是在明朝中期即正德、嘉靖年间才被引入中国的,所以宋朝是不可能有葵花这一名字的。那么,《葵花宝典》在那时叫什么?

第三,《葵花宝典》的武功特点和《九阴真经》极其接近

《九阴真经》有三个特点:广博、新奇(或者说古怪)以及速成;《葵花宝典》有三个特点:新奇(或者说古怪)、速度快以及速成。两者之间在新奇和速成上是一致的。

第四,《葵花宝典》的武功招式风格和《九阴真经》极其接近

但东方不败的身形如鬼如魅,飘忽来去,直似轻烟。

《笑傲江湖》第三十一章“绣花”

他生平见识过无数怪异武功,但周芷若这般身法鞭法,如风吹柳絮,水送浮萍,实非人间气象,霎时间宛如身在梦中,心中一寒:“难道她当真有妖法不成?还是有甚么怪物附体?”

《倚天屠龙记》第三十七章“天下英雄莫能当”

“如鬼如魅”=“非人间气象”,“飘忽来去,直似轻烟”=“风吹柳絮,水送浮萍”。

纵观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招式风格如此相似的只有《葵花宝典》和《九阴真经》。

第五,“葵花”和“九阴”传递的是一个意思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互相趋向是天性。“九阴”为阴之极,要趋向于阳;而向日葵,顾名思义,也就是向阳的意思,所以“葵花”和“九阴”就是一件事的两种表述。

英谚有云:If it looks like a duck,walks like a duck,andquacks like a duck,then it's a duck.(如果长得像鸭子,走路像鸭子,叫声像鸭子,那它就是一只鸭子。)

一本绝世秘笈,成书时间、特点、风格甚至名字含义都和《九阴真经》类似,极可能就源于《九阴真经》。

但是两者之间依然有不同之处,如《九阴真经》博大,《葵花宝典》迅捷,可能的原因是这样的:

欧阳锋得到郭靖窜改的“九阴假经”,信以为真,视若珍宝,练习不辍。然而,假经脱胎于极高深的《九阴真经》,而且有造假的成分,练习时很容易走火入魔。

《九阴真经》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凶险,但在高手看来还可控。但是郭靖窜改的假经更容易走火入魔。欧阳锋是西域武林至尊,不信邪硬练,结果走火入魔,疯了。

然而欧阳锋凭“九阴假经”天下无敌也确是事实。阴差阳错,“九阴假经”其实比《九阴真经》还厉害,尤其是在疯癫的欧阳锋手里,假经在奇、快的特点上越走越远,《九阴真经》中博大的武功也被忽视了,因为不需要了。

“九阴假经”唯一的bug就是容易走火入魔导致疯癫。疯了的欧阳锋疏于防备,“九阴假经”就此慢慢流入世间。这一让人天下无敌的秘笈让无数人为之疯狂,但练习者大都走火入魔。

在其辗转流传中,前朝宦官可能偶然发现自己练了没事,人们于是意识到,自宫这一方法是“九阴假经”的一个很好的补丁,刚好避免疯癫,从而练成绝世武功。自此以后,“武林称雄,引刀自宫”这一法门始为人们所熟知。

源自“九阴假经”的《葵花宝典》舍博大而专攻奇、快、速成。当《葵花宝典》被林远图改为《辟邪剑谱》后,这一特点被进一步放大了。

这可能就是《葵花宝典》以及《辟邪剑谱》的真相。

注3:“青青园中葵”与葵花

“青青园中葵”中的“葵”指的是锦葵科植物冬葵,而不是常见的菊科植物向日葵。向日葵是明朝中期才传入中国的。

附:残差网络的发现

2015年,何恺明等人发表了一篇题为《图像识别中的深度残差学习》(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的论文。目前,这篇论文已经被引用超过13万次,是人工智能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图像识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神经网络在解决图像识别问题中取得很大成绩。人们推测,神经网络的层级越深,效果有可能更好。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神经网络层级的增加,图像识别的准确度却下降了。在何恺明等人的论文发表前,最多的神经网络层级也就是30层左右。人们以为神经网络层级增加似乎能提高准确度,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吗?

这就是何恺明等人论文的背景。他们给出的答案思路相当简洁而又深刻:与其让堆积起来的神经网络层级同最底层相适应,不如让它们同一个新建立的函数相适应,这个函数就是所谓的残差函数。假定原始的底层为H(x),那么一个新建立的函数Fx)=Hx)-x。新函数更容易优化。基于这样的思路构建的神经网络就是残差网络(ResNet)。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