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天龙”时代的乌云

第一编 “天龙”时代的乌云

引子: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发生在一个在武学上充满矛盾的时代。

一方面,“天龙”里面有金庸小说中数量最为庞大又极具创造力的武功:“天龙”武功数量位居金庸小说之冠,多达83种,远超第二名《倚天屠龙记》的55种、第三名《射雕英雄传》的51种以及第四名《笑傲江湖》的46种(数字可能略有出入);“天龙”武功创造力很强,如逍遥派的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小无相功、八荒六合惟我独尊功,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丐帮帮主乔峰的擒龙功,姑苏慕容的斗转星移,都是天下绝学。

另一方面,“天龙”诸侠的武功大都得之不正,而且有继承、无发明。比如,除了乔峰外,段誉的武功得自吸取他人内力,虚竹的武功得自无崖子等人内力的直接补给,游坦之的武功得自《易筋经》和冰蚕的毒性。乔峰、段誉、虚竹作为“天龙”三驾马车,没有创造一门武功。

这种矛盾造成了“天龙”时代武学天空中的两团乌云:一是如何获得超人的内力;二是如何创出惊人的武功招式。这两个问题,“天龙”人没有答案。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尔曹。

这副对联很好地描述了“天龙”人的武学追求:向上箕裘承祖泽,向下艰辛付尔曹。大多数“天龙”人,如鸠摩智、慕容复、丁春秋等,或为职位,或为名气,或为自尊,都在吃老本,几乎没有人去啃武学硬骨头。

所以才有“天龙”无冕之王——扫地僧的武学之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答案则在风中飘摇。还需要等很多年的时间,才有几个人聆听了“天龙”先贤的问询,并各自给出了答案。

注:“有子孙……无官守……”对联的出处

这副对联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于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所撰。见《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卷第一篇《评点:破天荒题翰林》。

1 扫地僧之问

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扫地僧

时间: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地点:少林寺藏经阁。

人物:萧峰、萧远山、慕容复、慕容博、鸠摩智、神山、哲罗星、波罗星、少林众僧。

熙宁十年,四十二岁的苏轼在徐州写下了《阳关词·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词描写的景色,恰好也隐喻了“天龙”时代武学的现状:暮云收尽,一片清寒。在天龙表面繁盛的武学背后,是冉冉升起的巨大阴影。“不长好”“何处看”恰恰是距徐州四百多公里外的少林寺藏经阁中,扫地僧之问的背景。

当时萧峰、萧远山、慕容复、慕容博、鸠摩智正为武学动机而争执不休。萧峰倾吐肺腑,他凭不世出的武学加入大辽,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我对大辽尽忠报国,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因而杀人取地、建立功业。”

《天龙八部》第四十三章“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

就是这句话,引出了蛰伏在少林寺藏经阁中的武学无冕之王——扫地僧。扫地僧先是肯定了萧峰的观念,接下来一一历数了萧远山、慕容博、天竺僧波罗星来少林寺藏经阁窃取武学秘笈的过往。比如,萧远山入藏经阁偷阅的依次是《无相劫指》《般若掌》《伏魔杖法》;慕容博入藏经阁先偷阅《拈花指》,后来更抄录少林七十二绝技副本。扫地僧还看出了鸠摩智在偷偷研习《易筋经》。

扫地僧接下来提出了自己的武学观慈悲仁善。武学对内为了满足自身的追求、强身健体,对外为了惩恶扬善、利国利民、护法伏魔。武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行善,也能作恶,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所以要注意降伏心魔,要有慈悲仁善的念头。如果武学中没有慈悲仁善的利他念头,只以利己的武林至尊地位为目标,慢慢就会伤害自身。在武学中,越是重大、重要的武功,如果没有慈悲之念的话,带来的伤害就越大。这是因为,越是重大、重要的武学所涉及的名、利、权势就越大。就像拈花指等上乘武功,如果没有慈悲仁善,戾气会越来越大。武学求普利世人,但很多人练武求成名获利,两者即使不是背道而驰,也常相互克制。只有怀着济世救人之心志和慈悲仁善之念,习武才值得推崇。

扫地僧还认为,“武学障”常常是学武之人的巨大障碍。大多数武学都花费人力、物力、时间、金钱无数,往往“凌厉狠辣,大干天和”,因此每项武学都须有相匹配的普利众生的价值以求化解,这个道理练武之人都懂。只是一般人练了几门武功,取得一些成果、名气、地位之后,在武学真理上的领悟常常会遇到障碍。佛教有所谓的“知见障”,武林则有所谓的“武学障”。

扫地僧对武学基础更重视。他认为,大多数武学包含体和用。“‘体’为内力本体,‘用’为运用法门”,也就是武学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这两者需要匹配,没有基础研究的技术应用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可能反噬自身。

扫地僧最后抛出自己的质问:“此后更无一位高僧能并通诸般武功,却是何故?”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扫地僧之问其实指出了“天龙”时代的武学现状:天资极高者缺少慈悲仁善,天资中等者有武学障,天资一般者不重视基础、急功近利。虽然也有例外,如萧峰就是天资极高而又有博大胸怀的人物,段誉就是天资中等却从不执着于武功高低的人物,虚竹就是天资一般但具有雄厚基础的人物。但更多的情况是:无崖子、丁春秋、鸠摩智等人都是天资极高的人物,却将巧取豪夺看作逍遥,没有济世救人的宽广胸怀;慕容复等人是天资中等者,但是执着于武功广博、声名远播,无法自拔;大多数学武之人注重招数,但是没有雄厚基础,即内力。

其中天资极高者缺少慈悲仁善的问题很严重,比如逍遥派巧取豪夺的恶果远比想象的要大:

原来这“琅嬛福地”是个极大的石洞,比之外面的石室大了数倍,洞中一排排列满木制书架,可是架上却空洞洞地连一本书册也无。他持烛走近,见书架上贴满了签条,尽是“昆仑派”“少林派”“四川青城派”“山东蓬莱派”等等名称,其中赫然也有“大理段氏”的签条。但在“少林派”的签条下注“缺易筋经”,在“丐帮”的签条下注“缺降龙十八掌”,在“大理段氏”的签条下注“缺一阳指法、六脉神剑剑法,憾甚”的字样。

《天龙八部》第二章“玉壁月华明”

逍遥派的武学霸权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天龙”时代武学的停滞不前。大理段氏面对鸠摩智的武功交换提议果断拒绝,甚至不惜毁掉六脉神剑剑谱;蓬莱派和青城派世代仇杀,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受影响最大的是雁门关事件。

三十余年前,慕容博假传消息,说契丹人要来少林寺抢夺武学典籍,才有了少林寺玄慈带领丐帮汪剑通等人在雁门关阻击萧远山事件。推本溯源,恐怕是逍遥派对各大帮派尤其是少林、丐帮的巧取豪夺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才酿成了雁门关的悲剧。

那么,扫地僧之问仅是一声叹息,还是在质问中尚怀着希望?可能是后者。面对“天龙”时代的科研乌云:天资极高者缺少慈悲仁善,天资中等者有武学障,天资一般者不重视基础、急功近利,扫地僧绝不仅在少林寺向萧峰等随缘说法,他也身体力行,书写《九阳真经》,并极大地影响了“天龙”时代以后的武学发展方向(后文详述)。扫地僧抛出了问题,也给出了答案,可能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考虑,扫地僧没有将答案轻易示人,就像习题的答案并不直接在题下面给出一样。

扫地僧的武学之问在武林久久回响。

注:萧峰携燕云十八骑大闹少林寺时间考

萧峰遇到辽国国主耶律洪基时是1076年:

“甚好,甚好,在下萧峰,今年三十一岁。尊兄贵庚?”那人笑道:“在下耶律基,却比恩公大了一十三岁。”萧峰道:“兄长如何还称小弟为恩公?你是大哥,受我一拜。”说着便拜了下去。耶律基急忙还礼。

《天龙八部》第二十六章“赤手屠熊搏虎”

辽道宗耶律洪基生于1032年,遇到萧峰时是31+13=44岁,所以当年是1032+44=1076年。萧峰携燕云十八骑大闹少林寺估计发生在次年,即1077年。

附:钱学森之问

1995年1月2日,钱学森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王寿云同志、于泽元同志、戴汝为同志、汪成为同志、钱学敏同志、涂元秀同志:

元旦刚过,我就给诸位写这封信,这是因为我读了《中国科学报》去年12月26日4版上几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1周年的“毛泽东与科学”研讨会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毛主席要我们创新,我们做到了吗?回想在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是按毛主席教导办的:

1.我国理论物理提出基本粒子的“层子”理论,它先于国外的“夸克”理论。

2.我国率先人工合成胰岛素。

3.我国成功地实现氢弹引爆的独特技术。

4.我国成功地解决了大推力液体燃料氧化剂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问题。

5.其他。

但是今天呢?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有重要创新吗?诸位比我知道得更多。我认为我们太迷信洋人了,胆子太小了!

我们这个小集体,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我们要敢干!

奉上所说文章复制件,请阅并思考。

此致

敬礼!

钱学森

1995.1.2

《钱学森现代军事科学思想》(糜振玉编,科学出版社,2011,176-177页)

在这封信里,钱学森回顾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科研成就,对20世纪90年代的科研创新不足感到不满。钱学森也分析了原因:迷信洋人、胆子小。钱学森给出的方案是“要敢干”。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看望了94岁的钱学森。温总理向病床上的钱学森介绍了政府正在组织制订新一轮科技发展规划并采取自主创新方针的情况。钱学森听完介绍后表示:

“您说的我都同意。但还缺一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钱学森又说: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在这次谈话中,钱学森继1995年信件的观点又提出科学创新能力需要艺术修养的观点,他认为我们的大学没有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去世。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题目是《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其中提到: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振聋发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由来。

2 鸠摩智的职位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鸠摩智

扫地僧之问对鸠摩智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鸠摩智汲汲于功名多年,而且才高、自负,怎么可能因为一番话就幡然醒悟呢?

鸠摩智在《天龙八部》刚出场时,从段誉的角度看,颜值极高:“不到五十岁年纪,布衣芒鞋,脸上神采飞扬,隐隐似有宝光流动,便如是明珠宝玉,自然生辉”。环顾金庸武侠世界,以帅气著称的黄药师也不过如此。黄药师出场时也只不过十六个字:“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

鸠摩智远不止如此,始于颜值,终于才华。他文才武功,威震西域,是西域武学领域最靓的仔。他的绝技火焰刀似乎纵横吐蕃未遇敌手。

从形象、武学才华等来看,鸠摩智难道不应该拥有“布衣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人生吗?事实却不是如此。

鸠摩智佛法通达,声誉驰于西域,但是在职位上有小小遗憾

鸠摩智有三个头衔:大雪山大轮寺释子、吐蕃护法国师、明王。大轮寺释子是工作职位,吐蕃护法国师是荣誉称号,明王则是修为的美誉。所谓明王,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明者光明之义,以智慧而名,有以智力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故云明王。”

鸠摩智在佛法修为和荣誉上已经登峰造极:

保定帝素知大轮明王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但只听说他具大智慧,精通佛法,每隔五年,开坛讲经说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云集大雪山大轮寺,执经问难,研讨内典,闻法既毕,无不欢喜赞叹而去。

《天龙八部》第十章“剑气碧烟横”

然而,虽然有护法国师、明王称号,但是在职位上,鸠摩智只是大雪山大轮寺释子。比如,他在给天龙寺诸僧的信的落款是“大雪山大轮寺释子鸠摩智合十百拜”。相比之下,少林寺的玄慈在发英雄帖时的落款是“少林寺住持玄慈,合十恭请天下英雄”。在面对天龙寺诸僧这么重要的场合自称释子,绝对不是谦逊。这样看来,鸠摩智并不是大轮寺的住持。

所以,在吐蕃,鸠摩智空有人望,实际地位远远称不上超然:

鸠摩智笑道:“哪一个想跟我们小王子争做驸马,我们便一个个将他料理了。”

《天龙八部》第四十五章“枯井底,污泥处”

在西夏公主招驸马时,鸠摩智为了保证吐蕃国小王子必胜,在路口堵截天下英雄。堂堂吐蕃护法国师、明王,五年开坛说法一次的鸠摩智,居然还要凭自己的武学修为去做吐蕃国的打手。而且,当时鸠摩智已经遭自身各种武功的反噬,苦不堪言,但他还是不敢违拗上命,仍然要咬牙坚持。这就是鸠摩智的职位处境。

因此,鸠摩智的中原之旅是靠武学突破职场天花板之旅。鸠摩智佛法如此高深,既是护法国师,又是明王,但依然只是大轮寺的释子,所以在佛法上再求突破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最好的方法,就是到中原去靠武功打开局面。当然,能让鸠摩智在职位上提升的武功必须是佛门的武功,这叫名正言顺。

鸠摩智的中原之旅去的主要地方就是寺院,这也能看出鸠摩智的职位野心。概括起来,鸠摩智在两座佛寺烧了两把火。

第一把火,天龙寺的烟火

鸠摩智第一次觊觎的是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

大理段氏以佛教为国教,鸠摩智若能够学会段氏的六脉神剑,也足以突破自己的天花板。而且,还有个好处,就是大理和吐蕃不远,这样鸠摩智很快就能获得巨大声名,也就不用走太远的路了。

当然鸠摩智一开始并不知道六脉神剑,直到他遇见了慕容博。鸠摩智从青藏高原走来,第一站是四川,在那里他遇见了慕容博。

鸠摩智叹道:“我和你家老爷当年在川边相识,谈论武功,彼此佩服,结成了好友。”

《天龙八部》第十一章“向来痴”

慕容博向鸠摩智指出两个方向——六脉神剑和《易筋经》,这成了鸠摩智一生的追求:

少林派《易筋经》与天龙寺六脉神剑齐名,慕容博曾称之为武学中至高无上的两大瑰宝。

《天龙八部》第四十三章“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

需要说明的是,鸠摩智此时已经掌握了小无相功。在天龙寺,鸠摩智就施展了拈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而这些实际上都是以小无相功驱动的,只不过当时天龙寺诸僧并未识破;而后来在少林寺,虚竹、扫地僧先后指出这实际上是小无相功。

鸠摩智的小无相功恐怕也是得自慕容博,因为在天龙寺鸠摩智特别提到“又得慕容先生慨赠上乘武学秘笈”,这里的上乘秘笈可能就是小无相功。

然而,小无相功是道家武功,对鸠摩智的职业成长的作用有限。所以鸠摩智还是要得到六脉神剑或者《易筋经》,得一即可傲视武林。

鸠摩智当然知道从天龙寺抢夺六脉神剑是虎口夺食,并不容易。所以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花了九年时间练习火焰刀:

小僧闭关修习这“火焰刀”功夫,九年来足不出户,不克前往大理。小僧的“火焰刀”功夫要是练不成功,这次便不能全身而出天龙寺了。

《天龙八部》第十一章“向来痴”

火焰刀威力不低,但名气尤其是佛教属性同样不如六脉神剑和《易筋经》。

鸠摩智甚至准备了黄金信笺,上刻白金梵文。也就是说,鸠摩智为了得到六脉神剑,软硬两方面都是做了周全的准备。

然而,在鸠摩智的火焰刀和天龙寺诸僧的六脉神剑交织的烟火里,鸠摩智最终败于老谋深算的枯荣,无法得到剑谱。当然鸠摩智擒到了“活剑谱”段誉,但是不能让死心眼的段誉就范,最后还让段誉跑了。

鸠摩智耗去九年时间,大费周章,其背后的动机就是通过大理段氏的佛门武功提高自己的职位。然而他的努力泡汤了,于是鸠摩智想到了慕容博提到的另一本书——《易筋经》。

第二把火,少林寺的焰火

如果说鸠摩智的天龙寺之行是以夺经为主,那么他的少林寺之行则主要是为了秀经。

当时鸠摩智已经从游坦之手里得到了《易筋经》。但是,对鸠摩智而言,重要的不是自己掌握了《易筋经》,而是要让别人相信自己掌握了《易筋经》,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天龙寺众僧虽然相信鸠摩智会拈花指等,但如果在少林寺得到认可,那鸠摩智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完全可以凯旋回吐蕃了。

如果在天下英雄面前,以少林武功折服少林寺僧人,鸠摩智的中原之行就完美收官了。所以鸠摩智来到少林寺大炫武技,先后使用了玄生擅长的大金刚掌、般若掌、摩诃指,玄慈擅长的袈裟伏魔功,以及玄渡擅长的拈花指。

鸠摩智几乎成功了:

群僧都知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师,敕封大轮明王,每隔五年,便在大雪山大轮寺开坛,讲经说法,四方高僧居士云集聆听,执经问难,无不赞叹。他是佛门

中天下知名的高僧,所使的如何会不是佛门武功?

《天龙八部》第四十章“却试问,几时把痴心”

如果真的如此,少林寺的竞技场也将是鸠摩智声名大振的焰火场。然而,虚竹的出现打破了鸠摩智的如意算盘,最终鸠摩智的真实武功被虚竹和扫地僧先后识破。

在这个时候,鸠摩智就必须真的掌握《易筋经》了。所以,明明武功很高,擅长火焰刀、小无相功,可是在少林寺被揭露后,鸠摩智只能死磕《易筋经》了。

鸠摩智的命运并不是孤例。多年以后的金轮法王一样有职场压力,他贵为蒙古第一国师,却还是要夺取蒙古第一勇士的称号,同杨过、潇湘子、尹克西等人竞争。但金轮法王一直修炼的是佛教色彩浓厚的龙象般若功,所以更有定力。

扫地僧的劝勉在不久后发生作用。鸠摩智因练习多门武功走火入魔,最终放弃了所有因武学而得来的职位,不再纠结大轮寺释子、吐蕃护法国师,而专注于佛学修为,终成一代高僧:

鸠摩智道:“我是要回到所来之处,却不一定是吐蕃国。”

鸠摩智微微笑道:“老衲今后行止无定,随遇而安,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

《天龙八部》第四十六章“酒罢问君三语”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附:科研中的彼得原理

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1919—1990)在1969年出版的《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一度是畅销书。这本书在成为畅销书之前,被多达30个出版商拒绝,但最终卖了超过800万册,并被翻译成38种语言。彼得原理的简单描述是:在一个组织中,每一个雇员最终会上升到他不能胜任的位置(in a hierarchy,every employee tends to rise to his level of incompetence)。科研活动中是不是也有符合彼得原理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 慕容复的名气

才过德者不祥,名过实者有殃。

——慕容复

聆听扫地僧之问的人中,心里最虚的是姑苏慕容氏的少主慕容复,他担心的是自己的名气。

慕容复同丐帮帮主乔峰齐名,号称“北乔峰,南慕容”,是“天龙”时代武学双子星。

然而,慕容复的名气有很多疑点。

王夫人道:“‘南慕容,北乔峰’名头倒着实响亮得紧。可是一个慕容复,再加上个邓百川,到少林寺去讨得了好吗?当真是不自量力。”

《天龙八部》第十一章“向来痴”

说出这个怀疑的不是别人,是慕容复的姑姑兼邻居王夫人。而且王夫人怀疑的似乎主要是慕容复,没有涉及乔峰。

那么这个时候乔峰都干了什么事呢?

白世镜朗声道:“众位兄弟,乔帮主继任上代汪帮主为本帮首领,并非巧取豪夺,用什么不正当手段而得此位。当年汪帮主试了他三大难题,命他为本帮立七大功劳,这才以打狗棒相授。那一年泰山大会,本帮受人围攻,处境十分凶险,全仗乔帮主连创九名强敌,丐帮这才转危为安,这里许多兄弟都是亲眼得见。这八年来本帮声誉日隆,人人均知是乔帮主主持之功。”

《天龙八部》第十五章“杏子林中,商略平生意”

也就是说,杏子林中的乔峰,当时已经攻克三大难题,立下七大功劳,挫败九大强敌,带领丐帮八年享有卓著声誉。可见,乔峰的名气不是吹出来的,是一步步打拼出来的。乔峰的武学成就是与他的名气相称的。

相比之下,慕容复出场前做过什么事呢?书中没有记载。唯一的间接介绍来自王语嫣:

不料王语嫣一言不发,对乔峰这手奇功宛如视而不见,原来她正自出神:“这位乔帮主武功如此了得,我表哥跟他齐名,江湖上有道是‘北乔峰,南慕容’,可是……可是我表哥的武功,怎能……怎能……”

《天龙八部》第十五章“杏子林中,商略平生意”

王语嫣不敢往下想,很明显是慕容复的实力比乔峰差太多了。乔峰只是显露了一下自己的擒龙功,就把王语嫣惊呆了。别忘了,王语嫣号称“人形武学图书馆”,阅读武学文献无数,而且能够融会贯通。王语嫣的反应说明了慕容复是完全无法和乔峰相比的。

从慕容复出场后的表现也看得出来,他是名不副实的。慕容复一共出场五次。

第一次,假扮西夏武士李延宗,在磨坊中狙击刚学会凌波微步的段誉。战绩如何呢?

王语嫣道:“适才你使了青海玉树派那一招‘大漠飞沙’之后,段公子快步而过,你若使太乙派的‘羽衣刀’第十七招,再使灵飞派的‘清风徐来’,早就将段公子打倒在地了,何必华而不实地去用山西郝家刀法?又何必行奸使诈、骗得他因关心我而分神,这才取胜?我瞧你于道家名门的刀法,全然不知。”李延宗顺口道:“道家名门的刀法?”王语嫣道:“正是。我猜你以为道家只擅长剑法,殊不知道家名门的刀法刚中带柔,另有一功。”李延宗冷笑道:“你说得当真自负。如此说来,你对这姓段的委实是一往情深。”

《天龙八部》第十七章“今日意”

这时候段誉刚刚开始涉猎凌波微步,也谈不上怎么熟练,可是慕容复居然无法制服段誉。王语嫣的解说恰好也说明了慕容复的武学见识并非绝顶。而且慕容复格局狭小、心术不正,比如他利用段誉对王语嫣的关心对段誉进行打击,比如他从王语嫣对自己武功的评论中得出的结论居然是“如此说来,你对这姓段的委实是一往情深”,这是什么脑回路?

第二次,珍珑棋局

眼前渐渐模糊,棋局上的白子黑子似乎都化作了将官士卒,东一团人马,西一块阵营,你围住我,我围住你,互相纠缠不清地厮杀。慕容复眼睁睁见到,己方白旗白甲的兵马被黑旗黑甲的敌人围住了,左冲右突,始终杀不出重围,心中越来越是焦急:“我慕容氏天命已尽,一切枉费心机。我一生尽心竭力,终究化作一场春梦!时也命也,夫复何言?”突然间大叫一声,拔剑便往颈中刎去。

《天龙八部》第三十一章“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

因为一个棋局联想到自己的一生,慕容复居然想要自杀。注意,这只是慕容复第一次自杀(后面还有第二次自杀),心理素质如此脆弱,很难同乔峰相比。乔峰(萧峰)受丐帮帮众怀疑,被父亲萧远山一路下套,中了康敏之计误杀心爱的阿朱,从未有想自杀的念头,而是愈挫愈奋、百折不回。

第三次,和丁春秋比拼

但见慕容复守多攻少,掌法虽然精奇,但因不敢与丁春秋对掌,动手时不免缚手缚脚,落了下风。岂知内劲一迸出,登时便如石沉大海,不知到了何处。慕容复暗叫一声:“啊哟!”他上来与丁春秋为敌,一直便全神贯注,决不让对方“化功大法”使到自己身上,不料事到临头,仍然难以躲过。其时当真进退两难,倘若续运内劲与抗,不论多强的内力,都会给他化散,过不多时便会功力全失,成为废人;但若抱元守一,劲力内缩,丁春秋种种匪夷所思的厉害毒药便会顺着他真气内缩的途径侵入经脉脏腑。

《天龙八部》第三十三章“奈天昏地暗,斗转星移”

同丁春秋相斗不占上风,看得出慕容复无论武功还是计谋都不是顶级的。当然丁春秋也非比寻常,不能求全责备,但从名气上慕容复是与乔峰并称的人物,当然也要对他提出和乔峰一样的要求——少室山下,已经自称萧峰的乔峰一掌就让丁春秋狼狈不堪。

第四次,飘缈峰会三十六岛七十二洞头领

乌老大见情势不佳,纵声发令。围在慕容复身旁的众人中退下了三个,换了三人上来。这三人都是好手,尤其一条矮汉膂力惊人,两柄钢锤使将开来,劲风呼呼,声势威猛。慕容复以香露刀挡了一招,只震得手臂隐隐发麻,再见他钢锤打来,便即闪避,不敢硬接。激斗之际,忽听得王语嫣叫道:“表哥,使‘金灯万盏’,转‘披襟当风’。”慕容复素知表妹武学上的见识高明,当下更不多想,右手连画三个圈子,刀光闪闪,幻出点点寒光,只是“绿波香露刀”颜色发绿,化出来是“绿灯万盏”,而不是“金灯万盏”。

《天龙八部》第三十四章“风骤紧,缥缈峰头云乱”

在段誉、丁春秋手中没讨到好处也就罢了,慕容复面对一些江湖上非一流的庸手,关键时刻还要靠王语嫣提醒,这就是慕容复的真实实力。相比之下,这群人的首领乌老大被还不会驾驭内力的虚竹打击在前,被瞎眼的游坦之胁迫在后。两相比较,依然是慕容复完败。

第五次,和游坦之、丁春秋合斗萧峰

萧峰于三招之间,逼退了当世的三大高手(丁春秋、慕容复、游坦之),豪气勃发,大声道:“拿酒来!”一名契丹武士从死马背上解下一只大皮袋,快步走近,双手奉上。萧峰拔下皮袋塞子,将皮袋高举过顶,微微倾侧,一股白酒激泻而下。

《天龙八部》第四十一章“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

这是慕容复和萧峰的第一次对决。很显然,慕容复根本不是萧峰的敌手。

那么问题来了,慕容复到底怎么得来的喏大名头呢?

恐怕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在慕容复自身

慕容复接过邓百川掷来的长剑,精神一振,使出慕容氏家传剑法,招招连绵不绝,犹似行云流水一般,瞬息之间,全身便如罩在一道光幕之中。武林人士向来只闻姑苏慕容氏武功渊博,各家各派的功夫无所不知,殊不料剑法精妙如斯。

慕容复舞刀抵御,但见他忽使“五虎断门刀”,忽使“八卦刀法”,不数招又使“六合刀”,顷刻之间,连使八九路刀法,每一路都能深中窍要,得其精义,旁观的使刀名家尽皆叹服。

慕容复举起右手单笔,砸开射来的判官笔,当的一声,双笔相交,只震得右臂发麻,不等那弯曲了的判官笔落地,左手一抄,已然抓住,使将开来,竟然是单钩的钩法。

群雄既震于萧峰掌力之强,又见慕容复应变无穷,钩法精奇,忍不住也大声喝采,都觉今日得见当世奇才各出全力相拚,实是大开眼界,不虚了此番少室山一行。

《天龙八部》第四十二章“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

也就是说,慕容复武学最大的特点是广博。慕容复涉猎很广,精通剑法、刀法、笔法、钩法,而且远远不止如此;再加上姑苏慕容的斗转星移,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颇有武学星辰大海之貌。如果说王语嫣是“人形武学图书馆”,那么慕容复就是“人形武学电影院”。电影当然传播力更好。

慕容复的广博为他赢得了声名,而且慕容复的这些武学研究面对一般同行也不会露怯。但论真材实料,论对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慕容复同萧峰等人相比就大有不如了。

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慕容复作为武二代”,他的声名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父亲慕容博。玄慈和慕容博的对话泄露了玄机:

玄慈道:“你杀柯百岁柯施主,使的才真正是家传功夫,却不知又为了甚么?”慕容博阴恻恻的一笑,说道:“老方丈精明无比,足下出山门,江湖上诸般情事却了如指掌,令人好生钦佩。这件事倒要请你猜上一……”玄慈道:“那柯施主家财豪富,行事向来小心谨慎。嗯,你招兵买马,积财贮粮,看中了柯施主的家产,想将他收为己用。柯施主不允,说不定还想禀报官府。”慕容博哈哈大笑,大拇指一竖,说道:“老方丈了不起,了不起!只可惜你明察秋毫之末,却不见舆薪。”

《天龙八部》第四十二章“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

慕容博武功如此高超,杀河南伏牛派掌门柯百岁显然不是为了报仇,又平添了很多仇家。慕容博心机之深沉在“天龙时代”堪称第一,为什么这么做?慕容博自己也说:“老方丈了不起,了不起!只可惜你明察秋毫之末,却不见舆薪。”这舆薪是什么呢?就是慕容复的名气。

后来在慕容复不敌段誉,欲自杀而死(第二次自杀)的时候,慕容博出手干预,并说:

当年老衲从你先人处学来,也不过一知半解、学到一些皮毛而已,慕容氏此外的神妙武功不知还有多少。嘿嘿,难道凭你少年人这一点儿微末道行,便创得下姑苏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大名么?

《天龙八部》第四十二章“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

很显然,在这里慕容博基本上等于承认了慕容复的微末道行无法支撑起姑苏慕容的威名,慕容复虽然武功尚可,但远非惊世骇俗,他的名气来自慕容博多年的苦心经营。慕容博隐身幕后,努力打造慕容复年轻才俊的形象。

慕容复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名气呢?

慕容复为的是自己的政治诉求。慕容复希望复兴大燕的荣光。燕国历史上可是出了慕容恪、慕容垂这样的杰出人物。慕容恪被称为十六国第一武将,一生战绩彪炳,更兼有德行操守,甚至进入了唐、宋武庙。连王夫之都说:

五胡旋起旋灭,殚中原之民于兵刃,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

《读通鉴论》

而慕容垂的战绩可能比哥哥慕容恪还要卓著。最关键的是兄弟两都年少成名。慕容复拿什么和祖先相比?只能靠武学名气。所以他武功博杂,所以慕容博帮着慕容复“写作业”。如果说鸠摩智是将职位和武学绑定的话,那么慕容复就是将名气和武学绑定。

慕容复最终损失了所有因武学而得来的名气,成为一个疯子,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吧。

附:名人与破抹布

2017年,著名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家大卫·曼福德(David Mumford)80岁了。他在数学领域成名早,自从获得了菲尔兹奖后,各种国际大奖、荣誉接连不断。他其实很看淡名利,一辈子自得其乐,居然都没有组建一个自己的团队。2008年,他拿到以色列的沃尔夫(Wolf)奖,立刻把奖金全部捐献给巴勒斯坦的学校,惹得一些犹太人打电话找他理论。他本人倒是不反对拿奖,认为荣誉对于科研有正面促进作用。对于名利,他在很多年前讲过一句精辟的话:“很多人想成名,其实成名之后,你也就变成了一块破抹布。”

(引自朱松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视觉求索”公众号,2017.1.24)

4 丁春秋的自尊

世界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

——丁春秋

丁春秋没有机会直接面对扫地僧,他的武学生涯止于少室山下。

同鸠摩智和慕容复不同,丁春秋既无职位之忧,也无声名之累,得以一心钻研武学。丁春秋的武功创造力极强,称之为一代宗师也不为过

丁春秋发明的武功有龟息功(徒弟阿紫曾使用)、抽髓掌、三阴蜈蚣爪(徒弟中排行第八的出尘子擅长)、腐尸毒、连环腐尸毒(游坦之曾使用)。其中最厉害的是化功大法:

这正是他成名数十年的“化功大法”,中掌者或沾剧毒,或内力于顷刻间化尽,或当场立毙,或哀号数月方死,全由施法者随心所欲。

段誉的“北冥神功”吸入内力以为己有,与“化功大法”以剧毒化人内功不同,但身受者内力迅速消失,却无二致,是以往往给人误认。

《天龙八部》第二十九章“虫豸凝寒掌作冰”

可以说,化功大法开武学中未有的新境界。北冥神功的创制者曾经对化功大法不屑一顾,认为:“本派旁支,未窥要道,惟能消敌内力,不能引而为我用,犹日取千金而复弃之于地,暴殄珍物,殊可哂也。”段誉看到的北冥神功似乎是无崖子和李秋水在大理无量山感情尚好时留下的,可能当时无崖子就察觉到了丁春秋的武学倾向,并做出批评。但事实上,化功大法也并非如此不堪,而北冥神功也并非尽善尽美。北冥神功的重大问题是不同来源内力的融合,后世的任我行、令狐冲都遇到了不同来源内力无法有效融合的问题。而化功大法还是具有很大的武学价值的,比如化功大法可以消人内力,可以让人染毒,可以置人死地,也可以让人哀号不止,这样的功效显然是北冥神功不具备的。

除了武功,丁春秋还有很多发明。丁春秋发明了一系列辅助练功的仪器设备,如星宿三宝之柔丝网和神木王鼎。他发明了暗器穿心钉、极乐刺、碧磷针。他发明的药物有无形粉、逍遥三笑散。他发明的刑罚有炼心弹。和丁春秋相比,其他用毒的人简直不值一提,西毒简直应该称为西药,灵智上人憨厚得就像个赤脚医生,李莫愁单纯得就像个小护士。

武功本无好坏,既可以助纣为虐,也可以护法除魔,全在施者仁心。比如北冥神功固然能夺人内力,但也可以逆运以授人(无崖子曾以此法传授虚竹功力)。化功大法未尝不能逆运以疗伤,只是丁春秋选择的是害人罢了。

丁春秋的邪恶不止于此,他还营造了极具内卷性的武学氛围。丁春秋领导的星宿派内部竞争激烈乃至残酷,也催生了阿谀奉承的氛围,这样的竞争状况和氛围既不利于原创性武学发现的诞生,也无法孕育武学合作关系。

所以,丁春秋是一个创造力极强,但动机邪恶的绝命毒师

抨击丁春秋并不难,天下人都欲诛之而后快;惩罚他也很容易,丁春秋终于被生死符制住,一代枭雄囚于灵鹫宫。但问题是如何避免下一个丁春秋的出现。

推本溯源,丁春秋之恶,始于无崖子,始于逍遥派。无崖子恐怕是“天龙”中一个大号的丁春秋。无崖子的内力、武功来自巧取豪夺。无崖子擅长北冥神功,自己对虚竹说“七十余年的勤修苦练”,可是,这北冥神功的勤修苦练,难道是如郭靖一般每天晚上攀登绝壁、打坐练习内功吗?难道是如裘千仞一样兢兢业业用热砂磨练铁掌吗?难道是如杨过一样在瀑布中练习重剑吗?显然不是,北冥神功是靠吸取他人内力增强自己修为的。那么,七十余年该有多少英雄豪杰的内力被无崖子吸干?韦一笑只是不得已才吸人鲜血续命,而无崖子吸人内力则是为了增进自己的功力。

段誉看过北冥神功后掩卷凝思:

“这门功夫纯系损人利己,将别人辛辛苦苦练成的内力,取来积贮于自身,岂不是如同食人之血肉?又如盘剥重利,搜刮旁人钱财而据为己有?”

《天龙八部》第五章“微步毂纹生”

所以北冥神功也是一门损人利己的阴毒武功。

无崖子不但内力取自别人,恐怕武功也是如此。他和李秋水在大理“收罗了天下各门各派的武功秘笈”,恐怕不是李秋水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能掩饰的,中间有多少巧取豪夺、明偷暗盗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无崖子会的小无相功也是来自李秋水,他对李秋水始乱终弃,是不是只为了得到武功?

无崖子乃至逍遥派的箴言恐怕是“we do not sow”,即“强取胜于苦耕”。只不过到了丁春秋手里,变成了“无力强取,则毁尔苦耕”,他不会吸取内力的北冥神功,就用化功大法毁掉对手辛苦得来的内力。

无崖子的人品也很差。无崖子恐怕只能说是一个渣男。他至少没有明确地向童姥表明态度,以至于童姥和李秋水近百岁高龄依然争风吃醋;他也没有明白地向李秋水表明态度,以至于李秋水妄杀了很多年轻俊秀的少年。童姥和李秋水本身都是滥杀无辜,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物,比如童姥的灵鹫宫其实就类似一个大号的星宿海。虽然不能将童姥和李秋水的道德缺失归结为无崖子的纵容,但至少可以想象得出无崖子年轻时的人品。

从无崖子到丁春秋,再到阿紫,从大理无量山到星宿海,其实一脉相承。丁春秋是逍遥派结出的恶之花,阿紫是星宿海结出的恶之果。如果星宿海不被虚竹收编,还会出现丁春秋、阿紫式的人物。

无崖子所代表的逍遥派和丁春秋、阿紫所代表的星宿派,其共同特点是过于放纵自身的追求,根本谈不上扫地僧所说的慈悲仁善

无崖子声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是为逍遥”,他的逍遥可能包含吸人内力、夺人武功。童姥可能认为驾驭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用生死符让大家听命于自己才是逍遥。李秋水可能认为杀死男宠才是逍遥快乐。丁春秋恐怕认为打伤师父才是逍遥的真意。而阿紫,无论是夺星宿派掌门之位,还是践踏别人的生命,都没有任何负罪感,这可能也是她心中的逍遥。然而,绝对的逍遥是没有的。以践踏别人自由为基础的逍遥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带着扫地僧的慈悲仁善的逍遥才是真正的逍遥。

丁春秋的“逍遥”源于他畸形的自尊心。丁春秋对自尊心的渴望位居金庸小说之首,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

西北角上二十余人一字排开,有的拿着锣鼓乐器,有的手执长旛锦旗,红红绿绿的甚为悦目,远远望去,旛旗上绣着“星宿老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威震天下”等等字样。丝竹锣鼓声中,一个老翁缓步而出,他身后数十人列成两排,和他相距数丈,跟随在后。

《天龙八部》第二十九章“虫豸凝寒掌作冰”

但是,丁春秋难道真的是喜欢毫无底线和节操的阿谀奉承吗?一开始很显然不是的。

星宿派众门人见师父对他另眼相看,马屁、高帽,自是随口大量奉送。适才众弟子大骂师父、叛逆投敌,丁春秋此刻用人之际,假装已全盘忘记,这等事在他原是意料之中,倒也不怎么生气。

《天龙八部》第二十九章“虫豸凝寒掌作冰”

丁春秋欺师灭祖,内心不安,他的自尊心其实是一种诊断试剂,用来判断谁会对自己产生威胁。他当然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是他需要这些弟子的阿谀以掌控众人。

当年丁春秋有一名得意弟子,得他传授,修习化功大法,颇有成就,岂知后来自恃能耐,对他居然不甚恭顺。丁春秋将他制住后,也不加以刀杖刑罚,只是将他囚禁在一间石屋之中,令他无法捕捉虫豸加毒,结果体肉毒素发作,难熬难当,忍不住将自己会身肌肉一片片的撕落,呻吟呼号,四十余日方死。

《天龙八部》第二十九章“虫豸凝寒掌作冰”

丁春秋自己就是仗着武功和毒物将师父无崖子打入深谷,所以对自己的弟子格外警惕。自尊心是扫码器,阿谀奉承是一种标签,能让丁春秋防微杜渐,把潜在威胁者消灭于萌芽状态。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丁春秋慢慢地沉浸在阿谀中不能自拔,倒是把初衷忘了。

所有得位不正的人都有这种高度敏感的自尊心,也喜欢阿谀奉承。从东方不败的“千秋万载,一统江湖”,到洪安通的“仙福永享,寿与天齐”,都是如此。弟子和下属的一声声阿谀奉承是首脑的一颗颗安心丸,也是弟子和下属的一颗颗救命丸。

丁春秋的不安与自尊心注定了他的武学后继无人,星宿海终于风流云散。

附: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德国化学家,于1918年因为固氮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固氮让肥料和炸药的量产成为可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但哈伯因另一件事而饱受诟病,这就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帮助德国制造毒气。哈伯曾建议使用氯气作为化学武器,基于这一建议,德军于1915年在法国伊普雷(Ypres)施放了大量氯气并造成英法士兵大量的伤亡。哈伯曾说:在和平年代,一个科学家属于世界;但在战时他属于他的祖国。(During peace time a scientist belongs to the world,but duringwar time he belongs to his country.)但这显然不能成为他帮助德国制造毒气的正当理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