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端午节

4.端午节

端午日

殷尧藩(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节,泛龙舟、赏美景、吃粽子、佩香囊,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利用节日假期,边走路边赏景,成为首选。一大早起床,与先生一起骑着单车,来到颐和园北如意门,还未到开园时间,晨练和游园的人群便排起了长队。仲夏时节,天气慢慢热起来,清晨时分,在太阳升高之前,温度正好,湿度适宜,空气清爽,在大批游客进园之前,运动健身之余,饱览园中美景,惬意又舒适。今天,先生与我同行,还带着相机,原本的独自快步疾走,恐怕要变成慢慢地观景和拍照了。

开园时间到了,游客们有序走进园中,偌大个园子,似乎还未从清幽的晨露中醒来,只见穿着统一保洁制服的师傅们,还在认真做着地面的清扫、座椅的擦拭以及垃圾的清理工作,待到游览高峰时间,他们渐渐退隐到角落,留下清新整洁的优美环境迎接着八方游客的到来。每次清晨在园中行步,看着师傅们清除垃圾、留下洁净,使得山明亮、水至清,在饱览美景的同时,我常常会想起他们,心怀感恩,爱护环境。

与先生相伴,从北如意门口向南行百余米,拾阶而上,登上桥身宽阔、坡度舒缓的半壁桥,站在平缓的桥中间,我和先生仿佛置身云端,远处的西山横卧在苍松之上,南侧的昆明湖掩映在垂柳之中,万寿山西坡近在咫尺。环顾四周,清雾缭绕,绿树、青山、碧水,风景别样美,先生拿起相机不停地拍照。

刚刚进园,先生就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我催促着先生下桥,沿着平坦的青石板路向东走去,远处的宿云檐,掩映在两侧高大的松树之中,与柔水秀桥相比,这段百米长的石板路,似乎有些凝重肃穆。在宿云檐城门前,粗壮的将军古松高耸入云,穿过城关的拱形券门,回身抬头仰望,重檐城楼、青砖城垛、之形楼梯、红柱重檐,昔日城关的威严和护卫的风采,依稀可见。

清朝乾隆时期,清漪园的东面、南面、西面以昆明湖为屏障,没有修筑围墙,只在文昌阁至西宫门之间有一段围墙,宿云檐是西面入园的门户,与万寿山东面的文昌阁相呼应,两座城关是明显的要地,有重兵值守。旧时期的皇家御苑,普通百姓严禁进入,即使官员进入,在园中也不能擅自随意走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颐和园对公众开放,成为百姓的颐和园,城关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皇家园林中一道特殊的景观,将军古松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加苍翠挺拔,直指天空,高大的身躯,已经远远高过雄伟的城关。

离开宿云檐城关,与先生一前一后沿着御道,向万寿山中走去。宽宽的御道,蜿蜒而上,山中小草繁茂、野花遍布,茂密的树林撒下初夏的阴凉,空气清新湿润。林中行人稀少,成了鸟儿的乐园,它们时飞时落,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欢乐的鸟叫,我劲头十足,脚步轻盈,不一会儿就把先生甩下几十米。以前与先生一起登山,缺乏运动的我,常常上气不接下气,被他连拉带拽地拖上山。而今,我轻轻松松地把他甩下几十米。先生很是吃惊,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我经过几个月的行走,体能的明显变化。

两人你追我赶,不一会儿就到达了山顶,站在巨大的山石之上远望,山下的昆明湖一览无余,泛着光的水面上,大龙舟、小游船,星星点点,随波荡漾。太阳渐渐升起来了,清晨的雾气散去,照亮青山绿水。抬头向北仰望智慧海,这座万寿山上最高处的无梁佛殿,富丽堂皇,精美的黄绿琉璃瓦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走近它,环绕着它,佛墙外壁的佛龛精美绝伦,我和先生仔细观赏着,连连感叹,相机镜头都无法记录下它的精致和美丽!

沿着御道,向西下山,陆陆续续上山的游人多起来,山下的喧闹声渐渐高了,我和先生商议后,将原本下山到昆明湖乘龙舟的节日计划,改变为游览后山谐趣园。于是,在半山腰,穿过一片松林,转向后山,坡上白色的丁香花开得正盛,闻着花香,一路下坡,来到谐趣园门前。

谐趣园,颐和园中的园中园,我喜欢逛园看景,先生喜欢园中的匾额楹联。在园中待上一整天,是常有的事。园子中的谐和趣,无处不在,找寻和发现的过程,其乐无穷。

迈步走进园门,在敞亮的门庭前驻足,近处的一汪绿水、周围的亭榭、远处的山林,尽收眼底。园中地势北高南低,池水来自后溪河,经过一片竹林流入池中,名为锦汇漪。池边的楼堂亭斋,以游廊相连,依山傍水,处处是景,畅游其中,山明水秀,目不暇接。

顺着锦汇漪南岸,沿着游廊向西,首先来到澄爽斋,斋门前有三面汉白玉栏杆的临水露台,像伸入水面的小舞台,在碧水的映衬下,古朴秀丽,水中亭亭玉立的荷叶与栏杆平齐,几朵粉红色的荷花绽放笑脸,清雅秀丽。“芝砌春光兰池夏气,菊含秋馥桂映冬荣。”斋门两侧的对联道出了这里一年四季的花开花谢。

沿着游廊继续向东,一座卷棚顶的建筑格外引人瞩目,它就是造型独特的瞩新楼。楼前山石叠放,溪水潺潺。面对着楼阁,从上到下仔细观望,三开间的楼阁分上下两层,两层的廊柱上各有一副对联,上层的对联是乾隆皇帝的御笔,“万年藤绕宜春花,百福香生避暑宫”;下层的对联是光绪皇帝的御笔,“瑶阶昼永铜龙暖,金锁风清宝麝香”。一座楼阁,两副对联,两朝皇帝亲笔所书,实为罕见。更为有趣的是,瞩新楼依地势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地势的高度差,在园内看是二层的小楼,在园外望时却变成了一层。在谐趣园外御路上的瞩新楼是单层的卷棚顶建筑,正对御路的门上也有一副对联,“竹外泉声招鹤至,日边桥影驾虹来”。奇妙的建筑,精美的对联,让先生在园内园外出出进进,观赏了许久,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

以瞩新楼为始,园中的游廊依偎着西北的山坡,由低向高,从南向北迂回抬升。向北跨过楼前的石板桥,径直来到涵远堂前,五开间的建筑坐北朝南,气度不凡,俨然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堂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堂前有一个小码头,水中洁白的睡莲在油绿的圆形叶片中露出娇美的容颜。传说中,慈禧太后在此钓鱼、游玩、休息,如今在这里,常常举办国画展览,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过了涵远堂,依山而上的游廊,迂回曲折,蜿蜒而上,吸引着我和先生沿着涵远堂西侧的台阶,走回曲廊之中。徜徉其中,一侧池水,一侧山景,很是惬意。经过兰亭,亭中立有寻诗径石碑。一位英俊的年轻老师站在碑前,讲述着唐朝诗人李贺寻诗觅句的故事,一群小朋友依廊环坐,望着寻诗径石碑,正在认真听讲。“新会忽于此,幽寻每异常。自然成迥句,底用锦为囊?”锦囊妙句固然巧妙,点滴积累才能点石成金。

听着琅琅书声,经过曲廊的圆亭,来到知春堂门前。知春堂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台基两侧有石阶,通向池边,堂前两棵垂柳的婆娑柳枝伸入池水,像少女长长的秀发。堂前、檐廊上、池水边,坐着静静画画写生的人,有老人、有少年,他们面对着不同的角度,用画笔将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七宝栏杆千岁石,十洲烟景四时花。”此刻,处处是美景,似景又非景,又何妨?只要心与景有几分默契就好。

在知春堂前,古朴的知鱼桥,桥身平直,贴近水面,一位美少女漫步在古朴的知鱼桥上,顺着低矮的桥身,俯下优美的身姿,痴痴地看着自由自在的鱼儿,仿佛正在与鱼儿进行着一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观鱼对话。此时,水中鱼儿游来游去,知鱼又非知鱼,又何故?只要人与鱼儿有几分亲近就好。

我回望着游廊水榭,走过石桥,来到谐趣园赏水观景的好地方,饮绿亭和洗秋亭。这两座柱亭,通过短廊相连,结构相仿,坐东朝西,里外双层,都是卷棚歇山顶建筑。“饮绿”立于水中,“洗秋”临水而建,一亭绿柱,另一亭红柱,一大一小,一正方形,一长方形。我久久在两座柱亭之间徘徊,上上下下仔细端详,欣赏她们相同的美,惊叹她们不同的美,仿佛眼前亭亭站立着两位相貌相似、神态各异的美丽少女,意犹未尽之时,有些迷乱恍惚,初春、盛夏、深秋、隆冬的四季景色,变幻更迭,美轮美奂。只有坐在饮绿亭中,向北望见涵远堂,才能气定神闲,淡然回归。这些能工巧匠早已故去,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也许还有很多的异同玄妙,等着我去发现。

我环绕着水看景,先生欣赏他喜欢的楹联,时而读,时而举起相机,各得其乐,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2个多小时。到了谐趣园闭园时间,保安师傅催促着久久不愿离去的游客们,我和先生匆匆离开,期待下次的探寻,发现更多的趣味。

(2019年6月7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