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惯性

思维的惯性

写东西有腹稿才能动笔往下写,这是一般做文章的思路,但未事先拟腹稿,是否就不能写出符合自己想要写的东西呢?我的经历证明是可以的。我在写“随便才轻松,轻松才快乐”一文中,有一段文字事先完全没有想到,可是,在写作进行中,突然流出了一段话:“在中国,请客吃饭,朋友相聚,必是要排场体面。没有名酒、名菜,就觉寒碜,闹酒更是风情景况,诗一般的酒令助兴,不想喝,不能喝也要干杯见底,以显出朋友真情,即所谓‘感情深,一口尽。’明明肝脏有病,也要舍命陪君子。在美国风气就不一样了,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入乡随俗,也一改往日的陋习。什么菜不菜,酒不酒的,大家在一起聚就有乐,有酒也喝,却不闹酒,没有酒,谁也不说三道四,照样说说笑笑,热热闹闹。五人相聚,四人不喝酒,喝酒的一人并不因无人陪酒而觉扫兴。”又如在《就事论事》一文中,也突然冒出来下面这段话“…演变的手段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四菜一汤的形式没有改,可是上餐桌的四菜,內容更丰富,都是精贵菜肴的大拼盘,汤也是山珍海味汤,比大餐还丰盛。干部开会或下乡吃食堂,也有据可查,几起几落,也没有坚持下来。演变的手段是酒店的大厨、炊具、酒菜搬家。一次次转变作风之举,就如同变戏法一样流产了。”如果说这两篇文中的话,是因为曾经在生活中反复出现过,是对往事记忆的重拾,那么在《她为何蜡人般的立在风中》(载于《人生的感悟》二)的一段描述,全然是创作的临场发揮。这段描述是:“她头上裹着一块淡黄色的头巾,赤脚站在风中一动不动,宛如蜡人一般。看她的模样和肤色,不是美国本土人,像是个移民美国的南亚人。她为什么蜡人般地立在风中,又是一双赤脚,不觉冷吗?她肯定不会有冷的感觉,不然她会自作自受吗?或许吹吹早晨的冷风,对她来讲是一种需要,甚至还是一种享受!要是有位摄影师到此,我想会将她当成一景。在我的想象中,有她蜡人般地立在风中,仿佛多了一分天地间的气象。人生百态,要问的为什么太多了,难说清楚的事太多了,纵然是博学万卷,才高八斗的人,也难解百态!不过,难说的事情,也许大有说头,甚至隐藏着玄妙。只是因为许多难说的事,藏在人的心中,解密者只能是那颗心的主人。”

我感觉人的思维,也可车到山前必有路。正处在旺盛年华的作家们,他们都是创作临场发揮的高手,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写东西也能出现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维调动,是一种健康的反映,是生活还在召唤!建议有写作条件的老年朋友,不要有自悲感,拿起笔来,向衰老宣战,开通自己的心灵的园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