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当上了冯玉祥的国文教师

四 当上了冯玉祥的国文教师

翻开民国史,冯玉祥将军算得上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出身贫寒,从士兵做起,一直干到统率几十万兵马的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成为蒋介石的结拜大哥。从平民到将军、元帅,说起来,有他这种经历的历史人物,古今中外,并不少见。然而,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平民本色,以“丘八”为荣,布衣布鞋,朴素终生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更有意思的是,冯玉祥将军只读过一年零三个月的书,算起来小学都没有毕业。但他身边的秘书却个个是学贯中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学者名流,论学识水准,均堪称国内一流。

吴组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35年1月,从清华毕业,在南京“中央研究院”任职的吴组缃,有缘与冯玉祥结识,并出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和秘书长达13年之久,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页。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剖析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吴组缃在这一时期已经小有名气了,他创作出许多反映中国农村破产的小说以及散文,因此得以与时任国民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相识。提起这段过往,吴组缃说:“冯玉祥爱国、主张抗日,拥护共产党,很了不起。他是《三国演义》的信徒,学刘备三顾茅庐,尊重知识分子。他看过我的作品,请我去当国文教员。”

正由于冯玉祥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吴组缃才做了他的国文老师。曾做过冯玉祥机要秘书的王倬如回忆道:“冯先生治军的严格是出了名的,跟随他多年的部下,有的成了师长、军长、司令,一旦犯下大错,弄不好还会被他喝令拖出去打军棍。但是,冯先生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对文化人,却总是客客气气。”冯玉祥几次隐居泰山,并在泰山建立了研究室,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在泰山,他认真读书,探求真理,由于读书时间、地点相对集中,不同于以往戎马倥偬中的自学为主,对他的思想转变至关重要,最终使他“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成为一个民主的军人”。当时,他特别聘请了许多老师为他讲学,这其中有陶行知为他讲授哲学,李达讲授马克思主义,陶宏讲天文,李季谷、范明枢等讲历史,王漠讲地理,邓初民讲授《资本论》,陈约隐讲授政治经济学,赵望云讲授书法美术。而吴组缃就负责教冯玉祥的国文。冯玉祥对老师们都很爱戴。他一生都艰苦朴素,但却慷慨帮助民众,这是有口皆碑的。他与夫人李德全一起几十年如一日地过着简朴清廉的生活,自己家的伙食标准都定下了规则,照章办事。冯玉祥自己和夫人每天的菜金是4角,随从人员是2角,但老师却规定是6角。(7)

吴组缃回忆说,当时每周上两节国文课,每次上课,冯玉祥都到大门口迎接他,并双手奉茶;在上课时间,冯玉祥也从来不接待客人,恭恭敬敬地听讲,写好作文也是双手捧给他,并说道:“吴先生,请你给我改一改。”当时的吴组缃20多岁,冯玉祥却已50多岁,且是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将军,这样恭敬地执弟子礼,让他非常感动。他还回忆说:“冯先生可不是大老粗,他的心细着呢!而且,他还特别的勤奋,他的讲话稿,他的著作,都要自己亲笔写出来,轻易不让他人代笔。”的确,冯玉祥有着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比如写讲话稿,有时候在讲述过自己的基本想法之后,他会要求秘书们每人写上一篇,然后,他再“各取所需”,综合几篇文稿的长处,将其变为自己的语言,形成一篇具备他本人性格特点的文字。“我作为秘书,负责替他修改文章。有时冯先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过于口语化,有的地方还显得生硬,这些都需要处理。我的任务就是后期的编辑工作”。吴组缃回忆道,冯玉祥将军也和一般文人一样,珍爱自己的文稿,不愿意被人随意改动。但对吴组缃的编辑加工,冯先生却是赞赏有加。

后来冯玉祥在其所著的《我的生活》一书中,对这段读书生活有较为具体的记述:

(当时,我住在普照寺内)每天定有读书时间,按时上课听课,作笔记,俨然成了一个小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我就高兴得不得了,想着自己是一个大兵出身的人,现在能有这样的专家、学者为我讲着世界最进步的革命理论,这真是过去做梦也没想到的事……这一时期的读书生活异常紧张,每天总有8小时以上的时间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脑子想,用笔来记……真是忙得“不亦乐乎”!(第二次上泰山读书时)除了每周一次讨论会外,每日我个人的工作,便是上课,一张功课表,是填得满满的课程,从天不亮就开始,一直陆续地上到天黑。(8)

冯玉祥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中也提到:“有的一连讲三个月,也有讲两个月。午前讲3个钟头,午后讲两个钟头。在泰山这二三年读书读得很有意思,真是先贤说的:‘学然后知不足’。”为了使得更多的人受益,冯玉祥让身边的官兵、工作人员都去听课。一次正在听课,适逢曾是他部下将领的时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来给他送薪俸,冯接过后,命他搬个椅子坐在一旁,一同听老师讲课,韩只好规规矩矩在旁坐了一个小时。(9)

为了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冯玉祥成立研究室,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并在烈士祠上建起了图书馆,冯玉祥时常到图书馆和群众一起翻阅书报杂志。“我对冯先生说,文字加工好比理发和刮脸,把多余的毛发去掉就行了。如果动作过大,伤了客人的皮肉,再弄出点血来,人家肯定发脾气。我呢,可能是您碰到的比较好的理发师”。吴组缃生动地描绘他与冯玉祥将军的交往。冯玉祥的自传《我的生活》就是吴组缃先生负责整理的。如果仔细阅读冯先生的两部著作——《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和《我的生活》——就会发现两部书的文风不大相同,前者通俗易懂,但文字很是粗放,像是未加修饰的璞玉,后者却是精雕细琢之作,严谨、流畅、生动、精练。不难看出,《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的文稿,肯定没有经过吴组缃先生的编辑加工,而《我的生活》却是经过吴组缃加工的。

通过读书励志,冯玉祥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每每提到这段读书生活,冯玉祥总是感慨万千:“读书,我此时觉得如吃甘蔗,越往下咂越甜。越读越感觉到它的趣味。而且越读眼越亮,心越宽,因为我所读的书,不是一般骚人雅士读来开心的书,而是救国救世界的革命理论,而是二十世纪最进步的思想学术,而是历史上的宝贵教训……这些书可以使我认识过去、现在,知未来,可以使我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可以使我不错走了路,可以使我的意志更加坚定,可以使我时时刻刻在前进。”(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几句汤之盘铭,是冯玉祥一生所奉行的生活原则。而他的日新又新所企求的目的,倒不是自己一个人为圣为贤,而是希望中国得到好处,中国的百姓得到好处”。(11)对读书,冯玉祥有自己的观点:“穷小子读书,不是为着装门面,不是为着升官发财,更不是为着吟风弄月,而是为着应用的,用它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更进一步来改革社会的。所以我们读书,并不是囫囵吞枣,什么都接受的,而是用批判的眼光来读,吸取精华,而排泄毒素,渣滓的。”对此,周恩来和郭沫若都曾给予过高度评价:“先生好读书,不仅泰山隐居时如此,即在治军作战之时,亦多手不释卷,在现在,更是好学不倦,永值得我们效法。”(12)这其中就有吴组缃对他的影响。

冯玉祥创作的文学作品风格也深受吴组缃影响。作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冯玉祥,常常能想人之不能想,发人之不能发,思维敏捷,妙语连珠,周恩来曾对他倡导的“丘八”诗集赞誉道:“兴会所至,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冯玉祥在泰山期间,写过不少诗,但都不像文人雅士那样,以观松眺雪、吟风弄月为题,而是多为观察社会、有感时弊、体恤民间疾苦而作。因而他的诗作,不但多用俚语方言,通俗易懂,而且感情真挚,深沉动人。他的一首哲理诗是这样写的:“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处住,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将亡,家无着,看你怎么去生活!”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说明了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这一点与吴组缃先生严格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吴组缃与冯玉祥交往,将会使他走上一条辉煌的仕途之路。但是,吴组缃并不想借冯玉祥攀附权贵。即使对冯玉祥本人,他也是不卑不亢。他对冯玉祥说:“我拥护你抗日,就忠于你。忠于你就说真话,不说假话。说真话很难听,你要不高兴,就叫我卷铺盖走路。”冯玉祥对军队很严格,但也有旧军人习气,动不动就发脾气、打人。有回要打一个军官,有人求吴组缃去说情。吴组缃见冯玉祥正在发怒,便不做声。冯玉祥问吴组缃来做什么,吴组缃说道:“一个有权的人,发脾气的时候不能做决定。所以,你刚才发脾气做的决定,不能算。”冯玉祥沉思半晌,叫来传令兵,宣布取消惩罚那位军官的决定,他说:“刚才吴先生讲了,不算了。”(13)人各有志,抗战一结束,吴组缃就离开了冯玉祥。1945年9月24日,吴组缃致函冯玉祥,请将自己的民国政府公职开缺,并停发额外之钱米。因为抗战结束,冯玉祥即将离渝,吴组缃不愿意随他去作“无聊秘书”,于是决定此时表达自己的心愿。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冯、蒋矛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直到1946年的9月,冯玉祥被迫以“水利专员”名义出使美国。临行前,冯玉祥又聘请了吴组缃为中文秘书,随同前往,1947年夏才回国。在美国期间,冯玉祥到处发表演讲,痛斥美蒋相互勾结的反动罪行。吴组缃则负责起草文稿。后为修改文稿及其他事情,与冯玉祥发生意见分歧,辞请回国,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但是,吴组缃对于自己与冯玉祥的交往,一直视为人生的一份珍贵回忆,并一直褒扬冯玉祥的人品。1936年,冯玉祥送给吴组缃一个铜墨盒作为纪念。铜墨盒上有冯玉祥那年10月10日的题赠:“祖襄先生,努力革命。”多年来他还一直保存着这个铜墨盒。吴组缃1994年去世后,他的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把所有的创作资料都无偿地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文学馆特地建了“吴组缃文库”展出,并把这个铜墨盒照他生前原样放在了他的书桌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