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荷初露尖尖角——苏雪林“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创作

第二章 小荷初露尖尖角——苏雪林“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创作

一、“五四”作家身份的确认

从创作起步的时间看,苏雪林是一个“背负传统的五四人”(1),属于“五四”一代的新文学作家,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多大疑问的,也是有诸多事实作为依据的。冰心曾以亲历者的口吻说:“五四时代,我们的前辈有袁昌英和陈衡哲先生,与我们同时的有黄庐隐、苏雪林和冯沅君……”(2);阿英也说:“苏绿漪和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是有着很久的关联的,虽然她不是这一运动中的主要的角色……”(3);1946年上海新象书店出版了一套具有对现代作家作品进行总结意味的《当代创作文库》,其中的《苏绿漪佳作选》中称苏雪林为“新文学运动前十年的女作家的代表作者”(4)。但是有一个事实是必须提出来的,就是和冰心、庐隐等广为人知的“五四”女作家相比,苏雪林在“五四”时期,或者扩大一点说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期间,她的新文学写作却少受关注。读者熟知的《绿天》、《棘心》等代表作品是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十年开始后出版的(《绿天》为1928年,《棘心》为1929年)。很多研究者也主要以这个时间点为起点来研究苏雪林,这几乎和丁玲等人进入现代文坛的时间一样了,而丁玲是被视为第二个十年作家的代表的。这样一来,当然也就忽略了作为“五四”新文学作家的苏雪林的开拓性。

当然,造成上述对苏雪林“五四”时期创作有所忽视的研究状况存在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由于苏雪林自身较为鲜明的“右翼”身份和固执的政党歧见,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定居台湾,兼之海峡两岸意识形态的长期对峙和文化的相互隔绝,内地学界对她的创作研究是有意遮蔽的,对其主导方面的成就尤是如此,更不用提她早期即“五四”时期的尚未成熟的创作了;客观方面,也是主要的原因,和陈衡哲、冰心、庐隐等“五四”知名女作家相比,苏雪林“五四”时期的创作的确略逊一筹。陈衡哲创作较早,这里姑且不论。苏雪林虽和冰心同享“冰雪聪明”之誉,但“五四”时期是冰心的成名期,其主要代表作品如问题小说、散文、诗集《繁星》、《春水》等皆出现于这一时期,且起步较早,我们甚至可以说冰心主要是个“五四”时期的作家。1928年以后她有影响的作品就很少了。而这个时期只是苏雪林新文学创作的起步期,在影响上自然难以和冰心争一时之长短。庐隐更是纯“五四”式的作家,她比任何其他女作家都具有“五四”性质,她赖以成名的主观浪漫、极具个人气质的“庐隐风格”也主要形成于这一时期。其他知名女作家如冯沅君、凌淑华等都具有类似的特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过去后,她们的写作基本都减缓乃至于停止了。在上述“五四”女作家耀眼光环的掩盖之下,苏雪林本时期的写作虽也笔耕未辍,但毕竟缺少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品,兼之部分作品散佚,难以得到更多重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苏雪林研究开始升温,她在“五四”时期乃至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创作开始得到重视和发掘。(5)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发掘已经比较细致,还有继续完善和深入的空间。如果按照创作阶段的划分,苏雪林本时期的新文学创作可分为北平女高师求学时期、赴法留学时期和1925年归国后试图重新进入现代文坛的约一年的过渡时期,共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女高师时期的作品文体比较驳杂,小说、杂文、诗歌、文艺评论兼有;赴法期间主要是新诗(小诗)和译文;归国后主要是发表在《语丝》等刊物上的散文、译文。比较起来,各阶段的写作特点和思想路径并不一致,但有较为典型的“五四”特点,并且已经显示出成名后的苏雪林在文风、思想趋向和思想方法方面的某些雏形和印记。通过考察这些创作,一则可以重新构建苏雪林作为“五四”女作家的开拓者身份,一则对全面了解苏雪林与发轫期的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渊源,了解她的新文学创作的整体性,也是很有帮助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