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希望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讨论会采访手记之二
“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口号喊得很响,现在这个环境,到底能不能深化下去?”谈起这个话题,参加讨论会的许多厂长、经理都是苦衷大于喜悦。
“‘婆婆’多,‘媳妇’最难做。”“企业越活,庙门越多。”……这是厂长、经理们普遍的叹息。
深化企业改革的主旨是进一步把企业搞活。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上头必须简政放权。然而时至今日,有的地方和部门对企业,就像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那样,越念越起劲。
一企业效益很好,在当地被视为“肥肉”,被一些部门的领导盯上了,通过各种渠道向企业塞人,去年就“塞进”100多。“这些人我们根本就用不着,但不要不行,我们企业是‘孙子辈’,谁也得罪不起啊!”说到这里,厂长长吁短叹。
据反映,不少的厂长、经理现在只有30%的精力和时间能够用来考虑生产和经营,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应付上头的检查、汇报和应酬来自各方的“客人”上了。
计划统得过死,市场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中型企业改革深化的另一重要因素。越是大企业,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占的比重越大,企业没有多少余地根据市场变化安排生产。产品的自销权也很有限。
深化改革的阻力,有体制方面的,有政策方面的,也有来自观念方面的影响。一位厂长慨叹道:“承包企业,失败了,厂长受罚,大家觉得‘罪有应得’;成功了呢,对厂长该拿的奖金,有人就要说三道四了。”时至今日,像平均主义等等“左”的思想、传统的观念仍然像“核辐射”那样,令人防不胜防。
厂长、经理们寄希望于配套改革,以改善外部环境。
厂长们满有信心地说,只要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活动天地,进一步深化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就看我们的了!
(《大众日报》1988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