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充满风险和魅力——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讨论会采访手记之一

改革,充满风险和魅力——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讨论会采访手记之一

“改革”,这个时下在中国最流行、喊得最响的名词,由来自改革第一线的厂长、经理们谈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改革,就要向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体制宣战,就要闯“禁区”、越“雷池”,这样必然要承担风险。这是许多改革者的共同感受。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984年,肥城矿务局就在采掘区队和其他生产单位打破八级工资制,试行全额浮动工资。这在当时确为大胆之举,也正因为此,在一些人眼里就被视为异端,说这样是改掉了社会主义优越性,走回头路。大兴问罪之师。幸亏局领导态度坚决,腰杆子硬,把压力和风险全部承担起来,让基层的同志放手干,这项改革才没有中途流产。

青岛第二住宅建筑公司经理王维强,大胆改革,勇于开拓,使一个严重亏损的企业起死回生。但就在企业的经济效益直线上升的时候,由于有人告状,一个个调查组便接踵而来。先是整党时不给他登记,继而又令其停职检查。王维强,一时成为轰动青岛市的“中箭落马”的改革者。

改革征途上,处处有风险。真正的改革者,是充分理解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他们视风险为改革的共生体,把风险当作一种挑战。从“走麦城”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待到重整旗鼓时,一个更加成熟的改革者就诞生了。

1985年,青岛显像管厂在厂内进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推行劳动组合制。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改革失败了。但厂领导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全面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多方考察、论证,制订出更周密、更适合厂情的劳动组合实施方案。1987年初,新方案实施,马上收到成效:科室精简了,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增强,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人员减少177人的情况下,显像管生产月月创最好水平,产品质量、成品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还是王维强。1986年9月在青岛市委和报纸舆论的支持下,他“东山再起”。经过近两年的折腾,公司又回到改革前的局面,亏损200多万元,欠债1000多万元,大部分施工队发不满工资。这时,有人劝王维强换个地方,有人则等着看他的“好戏”。王维强没有走,也没有当“太平官”。他改革锐气未减,完善承包办法,进行配套改革。到1987年底,企业又由衰转兴,全公司实现利润230多万元。

虽然有风险、磨难、痛苦、困惑相伴,但改革的事业,吸引着许多改革者为之奋斗,百折不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其中。怎样解释这一现象?一位企业家回答得好:“改革,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也是我们个人成功之路。我们别无选择!”这,也就是改革的魅力。

(《大众日报》1988年3月11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