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维·托卡列娃与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创作研究

第一章
维·托卡列娃与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创作研究

1.1 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中俄研究现状概述

当代俄罗斯文坛上不仅活跃着新生代女性作家,而且活跃着老一辈女性作家。无论是老一辈女性作家还是新生代女性作家,她们都在积极创作,她们的作品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达·雷科娃(Дарья Рыкова)在《21世纪前十年的女性小说:传统与创新》一文中指出:“一方面,俄罗斯新生代的女性作家继承了老一辈女性作家代表人物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如对家人的爱、日常生活、外表与内心的美、家庭、孩子、房子等主题);另一方面,俄罗斯新生代的女性作家在创作主题和语言运用上又带有新世纪的烙印。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民们孤独的内心、虚拟的关系及网络流行语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新生代女性小说的作品中。”[1]由于这些女性作家勤勤恳恳地创作,她们的作品不断涌现,这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她们作品的高度关注,从而开始了与其相关的各种研究。

1.1.1 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俄罗斯研究现状概述

本节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俄罗斯学者的有关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研究进行概述:(1)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宏观研究;(2)性别与诗学理论角度的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研究;(3)文学理论角度的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研究;(4)语言学角度的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研究。从所收集的国外学者有关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研究资料来看,从文艺学角度对女性文学的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大多都登载在《变容》(«Преображение»)、《玛利亚》(«Мария»)、《文学问题》(«Вопросы литературы»)、《新文学评论》(«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旧文学评论》(«Стар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等期刊上,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女性文学的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大多都登载在《俄语言语》(«Русская речь»)、《国外俄语研究》(«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等期刊上。除此之外,在一些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及网络上也散见一些见解独到、内容丰富的评论文章。下面逐一论述国外学者对俄罗斯女性文学的研究情况。

1.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的宏观研究

从宏观角度概述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的文章相当丰富(研究者有:达·雷科娃、纳·加布里埃良〈Габриэлян Н.М.〉、尤·谢尔戈〈Серго Ю.Н.〉、伊·萨夫金娜〈Савкина И.〉和彼·萨特克里夫〈Сатклифф Б.〉等[2])。纳·加布里埃良的《夏娃意味着“生命”: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中的空间问题》是概述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较为深入的一篇文章,文中作者以五位当代女作家的小说为基础“分析了女性文学创作与‘空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作者说,这个空间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或者说不完全是’,它是‘某种其他的东西’。纵观全文,作者所指的‘空间’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对男、女两性思维模式和心理模式进行的定义,而女性文学同这两种模式的关系决定了不同类型作品的产生”[3]。塔·罗文斯卡娅(Ровенская Т.А.)在“《言说女性的现象:80-90年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中的自我意识》一文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代女性作家的总体创作情况进行了分析”[4]。伊·萨夫金娜在《说吧,玛利亚:点评当代女性文学》一文中对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归纳,并指出当代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喜欢颠覆传统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学者们深刻、多角度地总结了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情况及学者们关心的问题,这为读者及研究者全方位地了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总体创作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性别与诗学理论角度的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研究

“гендер”(性别)一词较早出现在尼·普什卡列娃(Пушкарева Н.Л.)的《历史研究中的性别观点》一文中。文中作者写道:“1958年加州大学的精神分析家罗伯特·斯托勒首次在个人的研究中运用了‘性别’这一术语,罗伯特把‘性别’理解为‘(社会学上的)性别(социальный пол)’。他的这一概念是建立在‘гендер’与‘пол’的不同意义的基础之上的。罗伯特认为对‘пол’的研究是生理学家的任务,而对‘гендер’的分析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的任务。因此,罗伯特的‘性别’这一概念的提出促成了现代人文学科的又一流派的形成,即性别理论的兴起。”[5]

随着各国学者在不同领域对“性别”研究的不断深入,性别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奥·沃罗尼娜(Воронина О.А.)和阿·博利沙科娃(Большакова А.Ю.)两位学者有关性别理论的研究各具特色。奥·沃罗尼娜强调,“必须区分出生物学上的性别(英语中是‘sex’)和社会学上的性别(英语中是‘gender’)。‘гендер’一词在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过程,它指男性和女性在角色、行为、心理和情感特色上不同。与此同时,奥·沃罗尼娜又详细地论述了‘гендер’的构成过程,论述了社会中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的特色及男性与女性的心理和情感特色。”[6]阿·博利沙科娃认为,“性别作为文化符号不仅有社会学的阐释,而且具有文化符号学的阐释。许多与性别无关的概念和现象(比如自然、文化、自然现象、颜色、天堂与阴间、恶等等)与男性和女性因素联系起来。因此,出现了‘女性的’与‘男性的’符号学意义。‘男性的’与上帝、创作、光明、力量、积极性等联系起来,而‘女性的’与自然、软弱、从属、混乱、消极等联系起来”。[7]

在20—21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广泛流行的性别理论对文艺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俄罗斯期刊大量刊登了从性别的角度阐释艺术语篇的文章。俄罗斯学者奥·片济娜(Пензина О.В.)撰文指出,“19世纪末性别理论就作为现代文艺学的重要概念而被研究。”[8]与此同时,文中她还提出了用“性别理论分析艺术语篇的准则及女性文学判定的标准”[9]。除此之外,研究女性文学作品的性别特点的学者还有塔·罗文斯卡娅、塔·梅列什科(Мелешко Т.А.)、斯·奥霍特尼科娃(Охотникова С.Р.)、叶·特罗菲莫娃(Трофимова Е.И.)及塔·斯塔马特(Стамат Т.В.)等。其中,塔·罗文斯卡娅和塔·梅列什科两位学者是运用性别理论研究女性文学的典范。塔·罗文斯卡娅的《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女性文学:问题、心理、鉴定》这一博士论文具有明显的文化学特色,文中作者对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女性文学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总体研究。在这篇论文的标题中虽然没有体现出“性别”这一概念,但文中作者提出了在俄罗斯文艺学中怎样发展性别研究,怎样使女权主义运动理论演化成性别研究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塔·罗文斯卡娅还注意到了女性文学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了女主人公的自我认同(самоидентификация)问题,并且用诗学理论研究身体与性欲概念等等。塔·梅列什科在《现代国民女性小说:性别观点中的诗学问题》一书中运用文艺学理论中的性别学理论分析了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塔·托尔斯泰娅、斯·瓦西连科、玛·帕列依和瓦·纳尔比科娃五位作家的文学作品。

从性别诗学角度对女性文学进行较为完备的研究的论文有加·普什卡里(Пушкарь Г.А.)的博士论文《女性文学的类型和诗学:性别角度》。文中,作者首先详细地论述了性别研究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女性文学研究的影响。其次,作者从性别理论的角度把当代女性文学分为“苏联时代的女性作家创作的带有男性类型的女性小说(这些小说描写苏联时期的社会生产和战争场面。之所以把这类小说称为女性小说,是因为这些小说的作者是女性,这完全根据生理的性别划定)、雌雄共体型的女性小说(这类小说对男性和女性都进行了显著的描写,以塔·托尔斯泰娅的小说为典型)、湮灭型的女性小说(这类小说把女性因素和男性因素进行综合,甚至于相互歼灭,最后形成某个第三种东西,以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小说为典型)和女性型小说(以柳·乌利茨卡娅的小说为典型)”[10]。最后,作者又从文艺学的角度以三位女性作家的作品为例具体地分析了“何为雌雄共体型小说、湮灭型小说和女性型小说”。这篇博士论文资料翔实、立论深刻、角度新颖、给人启迪。

“性别”理论采用了新的方法阐释女性看待世界的观点,对女性作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补充。学者们运用性别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发现,女性文学现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又表现在如何自我鉴定的问题上。女性文学的鉴定问题成为现代文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成为理解这一文学现象实质的钥匙。作家们在把自身与女性文学等同起来的同时,又试图与这一文学形态相离,因为这些作家本能地认为自己是父系文化传统的承载者和代言人。

“俄罗斯文学中是否存在‘女性文学’”这一论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弗·伊万尼茨基[11](Иваницкий В.Г.)、叶·特罗菲莫娃[12]和上面提及的奥·片济娜等学者的文章中对“女性文学”这一范畴都有涉及。对如何界定“女性文学”,学者们不仅划分标准不同,甚至观点都不一致。总体而言,目前“女性文学”的划分标准分为“是否是女性书写”“体裁是否是日记式”及“女性文学是否来源于性别学”等。除此之外,某些学者甚至否定女性文学的存在。他们认为,文学仅有好与坏之分,不可能存在另外鉴定文学作品的观点。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性别文艺学与诗学角度对女性文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短,研究内容不成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

3.文学理论角度的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研究

虽然大量文献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女性文学,但是大多数文章只是以某个作家或某几个作家的个别作品为例来简要的介绍这些作家的作品的主题、女性形象、母亲形象及女性作家作品的特点等。如在《20世纪末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13]一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斯·瓦西连科和伊·波里扬斯卡娅两位女性作家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描述了作品中的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微妙关系。奥·米库连科[14](Микуленко О.Е.)和柳·普里亚米奇基娜[15](Прямичкина Л.В.)两位研究者也主要对当代俄罗斯文坛上最著名的四位女性作家——维·托卡列娃、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柳·乌利茨卡娅和塔·托尔斯泰娅的作品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据目前所搜集的有关女性文学研究资料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大多关注作家的作品主题和写作特色,并对其进行研究。遗憾的是,研究者们的分析程度不够深刻。

4.语言学角度的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文章为数不少(研究者有:纳·图拉尼娜〈Туранина Н.А.〉[16]、阿·纳多利斯卡娅〈Надольская А.А.〉[17]、尼·法捷耶娃〈Фатеева Н.А.〉与扎·哈奇马福娃〈Хачмафова З.Р.〉等),学者们主要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女性作家的语言个性。其中,尼·法捷耶娃与扎·哈奇马福娃是从语言学角度对女性文学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她们论述角度新颖、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尼·法捷耶娃在2000年、2001年先后发表了《现代女性文学的语言特点》《现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女性作家的自我鉴定方式》及《20世纪末诗学语言的基本发展趋势》等论及现代女性文学语言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阐释了女性作家在语篇的叙述手法和构成方法上的语言修辞特点:比如,现代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喜欢使用与性及怀孕、生育等有关的词汇;喜欢使用指小表爱形式的词汇;喜欢造新词及使用否定语气词和其他否定形式的词汇等。扎·哈奇马福娃的贡献主要在于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描写女性文学的语言特性。她在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还在杂志上发表了与其内容相关的多篇文章。在《文学作品语篇中的女性语言个性(以俄语和德语为语料)》这篇博士论文中,扎·哈奇马福娃运用篇章语言学、话语理论、修辞学、文艺学理论,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以20-21世纪俄国和德国的现代女性文学为语料,系统地分析了文学作品语篇中女性语言个性的口语特点。除此之外,扎·哈奇马福娃还发表了名为《现代女性小说词汇中的“感觉”一词的词汇主题类型》和《现代语言学中研究女性语言个性的现实流派》两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女性语言个性进行研究的文章。前一篇文章主要是以现代女性小说的语言为语料研究“感觉”这一词汇的主题类型,并把这一类型作为女性语言个性的代表特征。后一篇文章主要对艺术语篇语言为代表的女性语言个性的方法进行了概述。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认为,语言个性的基本特点表现在语言的三个层面上(即词汇语义层、语言认知层〈语汇层〉及动机-语用层),并在综合地分析所有这些语言个性层的基础上明晰作家的世界观。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俄罗斯学者在宏观概述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研究现状的同时主要从性别理论、诗学理论、文学理论和语言学角度对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进行剖析与研究。

1.1.2 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在我国,学者们对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作品的译介及发表在期刊上的一些学术文章。代表学者有陈方、段丽君、孙超等。目前,对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中最为突出的是陈方2007年出版的专著《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研究》。书中,作者主要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并结合传统的文学分析方法对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我国学者主要从当代俄罗斯文学中是否存在女性文学、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的发展概括、女性作家的创作主题、创作风格及女性文学的发展动态等方面对俄罗斯的女性文学进行研究。

俄罗斯文坛对“是否存在女性文学”一直存有争议。我国学者孙超与段丽君撰文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孙超认为“不宜将女性文学作为单独文学分析术语来看待”,而段丽君不仅肯定了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存在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文学形式,而且还梳理了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探究了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梳理我国学界对女性文学的概述研究,不能不提孙美玲研究员。她的《俄罗斯女性文学翼影录》一文是有关20世纪俄罗斯女性文学的较为全面的概述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作者首先对“否定女性文学的存在”“女性永远是中等才能的作家”的观点进行了驳斥;(2)作者对女性文学遭到贬低、否定及轻视的原因进行了归纳;(3)作者系统地回顾了从20世纪初到80年代末的俄罗斯女性文学发展历程;(4)作者简要地论述了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塔·托尔斯泰娅和瓦·纳尔比科娃三位女性作家的创作特征。

陈新宇的《当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三剑客》一文主要介绍了当今俄罗斯文坛上各领风骚的三位女性作家——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作者指出,她们分别代表了温柔、冷峻、残酷三种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她们可谓当代俄罗斯文坛上的女性三剑客。这篇文章使得读者对三位作家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有关俄罗斯女性作家的创作主题和风格的研究文章较多,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于正荣的《失落与回归——俄罗斯当代文学中女性作家的创作主题风格叙事》、陈方的《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创作的风格特征》《残酷的和感伤的——论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创作中的新自然主义和新感伤主义风格》及《俄罗斯当代女性作家创作中的身体叙述》和段丽君的《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小说对经典文本的戏拟》等系列文章。其中,陈方在《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创作的风格特征》和《残酷的和感伤的——论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创作中的新自然主义和新感伤主义风格》两篇文章中从风格特征入手对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的创作进行概括和总结。这里的创作风格主要指新自然主义、新感伤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神话风格、“反乌托邦”风格和童话风格等多种风格。

关于俄罗斯女性文学的发展状况还有一些动态报道。比如,2007年王树福在《俄罗斯文艺》上发表的《从2006年俄语布克奖看俄罗斯女性小说的凸显》和2010年在《外国文学动态》上发表的《女性文学的兴起——2009年度俄语布克奖评选解析》两篇文章中主要通过对俄语布克奖的提名及评选过程的解析来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男性作家独霸俄罗斯文坛的局面的变化,并指出俄罗斯“女性文学”发展成为不可小觑的文学现象。侯玮红1995年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美国人谈俄罗斯妇女小说》一文中指出现代女性文学在俄罗斯文学界的地位日益提高。

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仅仅在概述俄罗斯当代文学发展状况时对女性文学有所提及。比如,陈方的《俄罗斯后现代文学的全景图——读‘俄罗斯后现代文学’》一文是对白俄罗斯大学语文系俄罗斯文学教研室的女教师斯科罗帕诺娃所著的《俄罗斯后现代文学》一书所做的评论,文中作者对俄罗斯女性文学这一现象有所提及。张建华和殷桂香分别在《世纪末俄罗斯文学泛化现象种种——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小说现象观》和《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两篇论文中提到了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这一现象。

综上所述,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引起了中俄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不论是俄罗斯研究者还是中国研究者,他们都注重宏观剖析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特点,微观研究女性作家作品的文学特色和语言学特点。因此,在学者们对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广泛研究的这个大背景下,柳·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塔·托尔斯泰娅、柳·乌利茨卡娅和维·托卡列娃4位女性作家因其写作风格的迥异而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维·托卡列娃作品以其诙谐、幽默、简洁、易懂等特征而深受读者和研究者的青睐。

[1] Дарья Рыкова,кандидат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г.г.Ульяновск-Москва).Женская проза в первом десятилетии XXI века:традиции и новаторство.http://www.rospisatel.ru/konferenzija/rykova.htm

[2] 参见:Дарья Рыкова,кандидат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г.г.Ульяновск—Москва).Жнская проза в первом десятилетии XXI века:традиции и новаторство.http://www.rospisatel.ru/konferenzija/rykova.htm;Серго Ю.Н.“Не помнящая зла…”:культура вины,дискурс признания и стратегии женского письма в творчестве русских писательниц конца ХХ -начала ХХI веков.//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проблемы изучения и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http://www.pspu.ru/sci_liter2005_sergo.shtml;Габриэлян Н.М.Взгляд на женскую прозу.Преображение(Русский феминистский журнал),1993(1);Габриэлян Н.Ева—это значит жизнь:проблема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усской женской прозе.Вопросы литературы,1996(4);Ровенская Т.А.Феномен женщины говорящей.Проблема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женской прозы 80-90-х годов.Русские женщины в XX веке.Опыт эпохи.Проект Женской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й Сети(CD).М.,2000.http://www.a-z.ru/women_cd1/html/rovenskaiar.htm;Савкина И.Л.Говори,Мария!(Заметки о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женской прозе).Преображение,1996(4).http://www.a-z.ru/women_cd1/html/savkina1r.htm;Сатклифф Б.Критика о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женской прозе.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е науки,2000(3).

[3] 陈方:《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4] 同上书,第20页。

[5] Пушкарева Н.Л.Гендерный подход в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х.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1998(6).С.81-82.

[6] Воронина О.А.Гендерная экспертиза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а РФ о средствах масс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М.:МЦГИ/Проект гендерная экспертиза,1998.http://www.a-z.ru/women/texts/$gend.htm

[7] Большакова А.Ю.Гендерный архетип и проблема автора.http://sociosphera.ucoz.ru/publ/konferencii

[8] Пензина О.В.Критерии гендерного анализа женской прозы конца XIX век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и.Вестник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8(56).С.130-137.http://vestnik.stavsu.ru/56-2008/20.pdf

[9] Пензина О.В.Критерии гендерного анализа женской прозы конца XIX век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и.Вестник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8(56).С.130-137.http://vestnik.stavsu.ru/56-2008/20.pdf

[10] Пушкарь Г.А.Типология и поэтика женской прозы:Гендерный аспект: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рассказов Т.Толстой,Л.Петрушевской,Л.Улицкой:Дисс…канд.Филологич.Наук.-Ставрополь,2007.С.60.http://revolution.allbest.ru/literature/00015803_0.html

[11] 参见:Иваницкий В.Г.От жен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к“женскому роману”(парабола самоопределен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жен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2000(4).http://www.apropospage.ru/lit/lit2.html

[12] 参见:Трофимова Е.И.О книжных новинках женской русской прозы .Преображение,1995(3);Трофимова Е.И.Жен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и книгоиздание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1998(5).

[13] Образ матери в женской прозе конца ХХ века.http://olga-gavrilina.livejournal.com/1076.html

[14] Микуленко О.Е.Особенности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женской прозы(Курсовая работа).http://gendocs.ru/v27952/курсовая_работа_-_особенности_современной_женской_прозы

[15] Прямичкина Л.В.Особенности женской прозы.http://revolution.allbest.ru/literature/00299071_0.html

[16] 参见:Туранина Н.А.Сравнение как ведущий троп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женской прозе.http://www.bsu.edu.ru/unid_new/res/result/pub/detail.php?

[17] Надольская А.А.Разговорное начало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женской прозе //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проблемы изучения и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http://oldwww.pspu.ru/sci_liter2005_nadol.shtml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