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维·托卡列娃作品的中俄研究现状概述

1.2 维·托卡列娃作品的中俄研究现状概述

维·托卡列娃是俄罗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巨变,深刻了解苏联解体前后的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状况。她特别关注俄罗斯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出身于普通社会阶层的女性,对这些女主人公的生活、爱情、家庭、子女、婚姻等状况的描写是作家作品的主要主题。她的作品令读者有一种亲切感,她描写的事件仿佛就发生在读者本人身上,使其身临其境。不仅如此,作者的创作语言大多是俄罗斯市民的日常用语,遣词简洁凝练,毫无铺排夸饰的痕迹。同时,作者又非常重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她总是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刻画出独特的内容,传达出清晰的思想和感情,带给读者以生活的启迪。所以,维·托卡列娃的每一部作品都非常畅销,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到很多国家,受到了国内外读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2.1 维·托卡列娃作品的俄罗斯研究现状概述

俄罗斯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研究维·托卡列娃的作品:一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维·托卡列娃的作品进行分析;二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对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主题、艺术特色及作品中反映的道德和人道主义问题进行论述和评述;三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个别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维·托卡列娃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她的一些作品甚至被选入了文学教科书。因此,许多教师在分析维·托卡列娃的作品上具有个人独特的方法,甚至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刊登发表、与人分享分析文学作品的经验。在2005年举办的“现代俄罗斯文学国际实践大会”上,伊·克罗普曼[1](Кропман Е.Г.)、伊·马马耶娃[2](Мамаева Е.Е.)和伊·阿布拉莫娃[3](Абрамова Е.А.)三位参会老师提交了有关在高年级的文学课上讲授维·托卡列娃文学作品方法的文章,依次为《维多利亚·托卡列娃短篇小说〈安东,把鞋穿上〉一文的一些分析和理解途径》《语言学方法分析维·托卡列娃短篇小说〈最幸福的一天〉》和《10-11年级文学课中的维·托卡列娃小说艺术世界》三篇文章。在这三篇文章中作者都以维·托卡列娃的具体的短篇小说为语料,运用文学理论、课堂讨论及例证法向学生讲授作品。这些文章对我们在课堂上如何教授文学作品给予了一定的启示。

维·托卡列娃作品中洋溢着超越时空的人生思考和人文关怀,充满着生活的哲理和痛苦的乐观精神。尤·布金娜(Букина Ю.А.)在《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苦涩的乐观主义”情节》一文中指出,“维·托卡列娃的作品没有一部以悲剧或幸福的方式结尾,但她都给主人公或读者一种希望。”[4]维·托卡列娃式的“苦涩的乐观主义”是指实现梦想和达到目的的幻想。弗·谢拉菲莫娃(Серафимова В.Д.)在《女性小说中的道德和人道主义问题:以维克托利亚·托卡列娃的作品为语料》一文中详细地阐述了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道德观。作者通过分析维·托卡列娃的三篇中篇小说《替我活》《说-不说》和《我有·你有·他有》中的主人公的道德问题而使读者了解现代女性文学中的道德和人道主义问题。

维·托卡列娃的作品以简短、富于生活哲理而著称。虽然她作品的语言浅显易懂,但她的语言不乏幽默与讽刺,并且意蕴深远。因此,作家的语言风格常常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与研究(研究者有:勒·泽列普金〈Зелепукин Р.О.〉、纳·卡拉什尼科娃[5]〈Калашникова Н.М.〉、拉·科罗坚科〈Коротенко Л.В.〉及奥·玛丽伊娜[6]〈Марьина О.В.〉等)。学者们主要从句法、修辞等角度研究作家的语言风格,勒·泽列普金是研究维·托卡列娃作品语言特点方面成果最丰富的一位学者。勒·泽列普金主要从修辞学、语法学及语义学等方面对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分割结构进行了多角度、深刻的研究,指出“分割结构在表现人物的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勒·泽列普金主要的代表性文章有2006年第6期《语文学问题》与2007年第2期《俄语言语》两本杂志上分别发表的名为《维·托卡列娃文学作品中的带有分割从属句的结构》和《维多利亚·托卡列娃文学作品中的分割结构》两篇文章及他于201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维多利亚·托卡列娃作品中的分割结构:结构、语义和语篇构造功能》。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作者详细地梳理了前辈研究者对分割结构的研究成果。以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为依托,作者以维·托卡列娃作品中所运用的分割结构为语料研究了维·托卡列娃作品的语言风格,并深入挖掘了这一交际句法的实质和功能。

1.2.2 维·托卡列娃作品的中国研究现状概述

我国学者对维·托卡列娃的作品早有关注。在我国,郑海凌教授最先关注了维·托卡列娃的作品,他于1986年首次翻译并发表了维·托卡列娃的短篇小说[7]。自此以后,我国学者又陆续翻译并发表了维·托卡列娃的多篇中短篇小说。我国学者对维·托卡列娃的作品也有一定的研究。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研究维·托卡列娃作品:一是对维·托卡列娃的作品进行总体述评;二是对维·托卡列娃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在对维·托卡列娃的创作风格进行总体评价[8]的同时,他们更多地关注作家作品的语言特色。如,苏娅在《人为幸福而生——评维·托卡列娃作品中名言警句运用的独特风格》一文中主要对作家作品中的名言警句进行了分类分析。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作家在塑造人物性格特点时运用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些学者[9]则以作家的某一短篇小说为语料对其语言进行修辞分析。通过对维·托卡列娃的短篇小说的词汇和辞格的修辞学分析,学者们大都认为,修辞手段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的大背景下,学者们对维·托卡列娃的作品也开始了广泛研究。研究者们不仅从文学角度分析维·托卡列娃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及创作风格,还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维·托卡列娃作品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及语言修辞特色。遗憾的是,学者很少研究维·托卡列娃作品的整体语言风格,许多研究仅限于维·托卡列娃的某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或语言修辞特点。文艺对话(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是维·托卡列娃作品中重要的语言叙述手段,她的某些短篇小说几乎都是由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众所周知,文艺对话是米·巴赫金所定义的外在对话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如此,维·托卡列娃作品中还处处渗透着米·巴赫金的内在对话性思想,她作品中的内在对话性体现在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中。有关维·托卡列娃作品中对话的研究至今鲜有学者涉及,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对话意义的学者则更少之又少。因此,本书以维·托卡列娃作品为语料,对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对话进行深入研究。

[1] Кропман Е.Г.Некоторые пути анализа и осмысления рассказа Виктории Токаревой“Антон,надень ботинки”(к вопросу о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и“Дамы с собачкой”А.П.Чехова и други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русской класс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проблемы изучения и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http://oldwww.pspu.ru/sci_liter2005_materials.shtml

[2] Мамаева Е.Е.Рассказ В.Токаревой“Самый счастливый день”:компетентностный подход//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проблемы изучения и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http://oldwww.pspu.ru/sci_liter2005_mamaeva.shtml

[3] Абрамова Е.А.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мир В.Токаревой на уроках литературы в 10-11 классах//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Современная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проблемы изучения и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http://oldwww.pspu.ru/sci_liter2005_materials.shtml

[4] Букина Ю.А.Мотив“Горького оптимизма”в произведениях Виктории Токаревой.С.2 http://dspace.nbuv.gov.ua/bitstream/handle/123456789/31048/25-Bukina.pdf?sequence=1

[5] 参见:Калашникова Н.М.Афористичность как черта идиостиля В.Токаревой:Дис.канд.филол.наук:Ростов н/Д,2004;Калашникова Н.М.“Человек создан для счастья…”—Вставные афоризмы в прозе В.Токаревой.Русская речь,2003(1).

[6] 参见:Марьина О.В.Авторские знаки препинания в текстах рассказов В.Токаревой.http://www.ysu.ru/content/div/1125/intr.htm#_О.В._Марьина

[7] 维·托卡列娃:“天地之间”,郑海凌译,《苏联文学》,1986(1)。

[8] 陈新宇:“当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三剑客”,《译林》,2006(4);石伟:“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托卡列娃”,《世界文化》,2009(12)。

[9] 戴珊:“托卡列娃小说中修辞手段的运用——以《巧合》为例”,《俄罗斯文艺》,2009(2);刁科梅:“俄罗斯现今生活的缩影——浅析《在河畔,在林边》”,《俄罗斯文艺》,2007(3);谢金凤:“修辞视角下《在河畔,在林边》的语言特点分析”,《语文学刊》,2011(7)。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