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身智慧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被列在首位,不修身无以齐家,更遑论治国平天下。优秀的品质、崇高的精神不是远离红尘的仙山琼阁,只要人们以美德的犁铧,长期不辍地耕耘心灵的田圃,严于自律,加强磨炼,就能不断地更新自我、优化自我。就像阳光在植物的生命中参与光合作用一样,修身会有力地鞭策和呵护着优秀人物的成长。

诚信无价——秦简夫《晋陶母剪发待宾》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无价之宝,在任何情况下,做人都不可失信。元代剧作家秦简夫的《晋陶母剪发待宾》杂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东晋时期,丹阳有个读书人陶侃,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湛氏替人家缝补浆洗养家糊口,供他上学。陶母教子甚严,要求陶侃以信义立身,刻苦攻读。所以,陶侃在20岁上就已经文章满腹,只是时运未济,依然是个落魄书生。陶母担心儿子丧了志气,每天让他早晨将100块砖搬出屋外,晚上再搬进室内,以实践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使他习惯勤苦,以期将来能担负大任。

不久传来消息,说朝廷为了搜罗民间人才,派学士范逵到各地寻访,只要是有才学、有道德的人,一经发现,立刻保奏入朝做官。因此,范逵所到之处,奉承巴结的人络绎不绝,都想借助他作为云梯,一步登天。这天,范逵来到丹阳,巡视府学,其他学生都宴请了范逵,唯有陶侃因家贫无力宴请。

为了自己的前程,陶侃不得不到富户韩夫人的当铺借贷。他在韩家写下“信”、“钱”两个字,要当五贯钱,日后赎取。韩夫人很奇怪,问陶侃:“这个‘信’字,有什么重要?”陶侃正色道:“人无信不立,孔门弟子怎敢失信于人。”韩夫人是个有眼力的女人,丈夫去世后,她独立经营门户,创下偌大家业,膝下只有一女,年方18,秀外慧中。她见陶侃以诚信立身,谈吐不凡,料到将来必成大器,便有心将女儿许配于他。因此,不但借了五贯钱给陶侃,还要留他饮酒。陶侃记得母亲的教诲,推辞不饮,只是却不过韩夫人的脸面,勉强喝了三杯,道谢辞别回家。

陶侃面带酒色,一进家门,就被母亲发现,遭到母亲的严厉训斥。无奈,陶侃只得把去韩家当字之事告诉母亲。陶母问他:“‘信’和‘钱’哪一个好?”陶侃道:“有钱方能成就事业,自然是‘钱’好。”陶母闻言大怒,骂儿子既饮酒、又失信,打了他一顿,最后让他拿着刚当来的五贯钱加上利息,去韩夫人家把“信”字赎回,并告诉儿子,她自有办法待客。

韩夫人得知陶母责令儿子赎回“信”字,十分敬佩。这天,她坐在自家当铺里,忽然看见一位老妇人手里拿着一绺头发沿街叫卖,这老妇人正是陶母湛氏。她一方面要求陶侃以信为本,赎回“信”字,另一方面也害怕无钱待客,耽误了儿子的前程。因此,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想卖些钱招待范逵。韩夫人问她要卖多少钱,为什么要卖头发。陶母说要卖五贯钱,得了钱好回家待客。韩夫人得知这就是陶侃的母亲,她提出要倒贴嫁妆,把女儿许配给陶侃为妻。可陶母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不肯答应。韩夫人说明,不是立即成婚,只是要陶母一个承诺,陶母这才答应下来。

陶侃请范逵赴宴。范逵早就听说陶母教子有方,陶侃满腹才华,也有心保举他,于是欣然而至。正在宾主开怀畅饮之时,来了两个专吃白食的无赖,缠着陶侃要酒肉吃。陶侃很为难,有心拒绝这两个无赖,但是当着范逵的面张不开口,可要招待他们,家里的钱又不够。这时,陶母却胸有成竹,说来者都是客,叫儿子好生款待,自己有钱应付。陶侃追问钱的来历,陶母只得说出卖发的经过。两个无赖不知底细,责怪陶侃不该为了待客而逼母亲卖头发,是个忤逆不孝之人,并在范逵面前诋毁陶侃的为人。陶侃又羞又气,百口莫辩,当场昏倒在地。陶母心痛欲裂,向范逵解释此事与陶侃无关,是自己私下所为,为的是让儿子取信于人。范逵深受感动,表示一定会保举陶侃,让他收拾行装,马上随自己进京面圣。陶母谢过范逵的举荐之恩,又叮嘱儿子得了官不能盲目自大,不得官也不能自暴自弃,不论得不得官,都要尽快回来,免得自己心中挂念。陶侃含泪领受,满满斟上一杯酒,请母亲饮下,全当是母子饯别。可陶母不饮,说要留待日后儿子峥嵘发达时再饮庆功酒不迟。

到了京城,范逵把陶母教子、剪发待宾、陶侃信义等事一一向皇帝奏明。皇帝大喜,当即取陶侃为头名状元,封陶母为盖国义烈夫人,并命范逵去丹阳表彰。韩夫人得知喜讯,命人牵羊担酒,亲自送往陶家,一来为陶家母子贺喜,二来要完了女儿的婚事。陶母信守诺言,答应举办婚事,而范逵则当了个现成的媒人。

剧本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信”字展开情节的。在故事中,“信”被交易过两次。第一次陶侃用它换了五贯钱,当然,并非陶侃认为“信”只值这点儿钱。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当然知道“信”的分量。但是他也明白,这五贯钱关系着他的前程命运。在诚信与事业的比较中,陶侃选择了后者。第二次的交易者是陶母。她拿自己的头发来换回儿子的“信”。不要小瞧那一绺头发,因为中国古人对头发非常重视,有“身体发肤得之于父母,不可以随意委弃”的训诫。陶母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拿自己的身体换回儿子的诚信。换句话说,在陶母看来,诚信要比身体、性命还要重要。故事里面诚信虽然被交易过两次,但传达的意思却是:作为立身之本,诚信是无价的。

今天,我们依然呼吁“诚信”。“诚”,更多地是指人的一种内在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而“信”,则是指人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即所谓“外信于人”,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言行一致。“诚”和“信”合起来使用,则有诚实守信、表里如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相统一的丰富内涵。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中华民族历来讲“诚”重“信”。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这是说不讲诚信的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好。如果说古人考虑诚信更多的是道德层面,那今天,诚信的现实意义就更为广泛而深远了。

对个人来说,诚信是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规范。拥有了诚信的“名片”,不仅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和尊重,必要的时候,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对企业来说,诚信是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如今企业都在强调品牌意识,而支撑一个品牌不仅要靠产品质量,还要依靠诚信的力量。因为诚信就意味着消费者的信任与选择,意味着市场份额。当年海尔集团起步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技术原因,生产出一批质量上有瑕疵的冰箱。本来完全可以降价处理,但公司老总张瑞敏愣是举起大锤,把这批冰箱全部砸掉。这一砸看上去是砸掉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是在员工的心里砸出了质量意识,在消费者心里砸响了海尔的牌子。靠着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海尔从一个市区小厂,发展成为今天中国家电的第一品牌。可见,诚信作为宝贵的无形资产,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而且会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国家来说,诚信是国格的体现。在国内,诚信表现为政府办事公道、说话算数,这样人民就拥护它,支持它,事业就会迅速发展,社会就会大步前进,综合国力也自然会日益增长;在国际上,诚信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相反,要是不讲诚信,后果往往不堪设想,轻则遭人鄙视,重则招来灾祸。西周时期的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竟点燃骊山烽火戏弄诸侯,结果这一把火烧掉了国家的诚信,也几乎把整个国家烧为灰烬。

纵观古今,诚信既是为人处世之本,也是立业经商之本,还是执政治国之本。拥有了诚信,个人可以自立于社会而不倒,企业可以竞争于商海而不衰,国家可屹立于寰球而永固。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诚信的确是无价的。

把握自信的尺度——郑光祖《醉思乡王粲登楼》

有个谜语很有意思,谜面是“自大一点”,谜底是个“臭”字。造字者聪明,制谜者更聪明。小小一个谜语,不仅悟出了造字的机趣,而且道明了做人的道理。自大的人,人们都不喜欢,久而久之,也就臭了。所以,做人一定要把握好自信的尺度,万不可走向自大。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郑光祖在《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中塑造的王粲,就是一个因狂妄自大而屡屡受挫的例子。剧中情节是这样的:

东汉时期,有个叫王粲的年轻人,父亲生前在朝廷做官,去世后,留下他们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王粲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但同时也有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毛病。

当朝宰相蔡邕,是王粲父亲的生前好友,两人曾指腹为婚,结成儿女亲家。在王粲父亲死后,蔡邕多次写信要王粲进京,可王粲自视甚高,不肯轻易前往。最后,在母亲的百般劝说之下,他才勉强出发。

来到京城,王粲本以为蔡宰相会对自己另眼相看,没想到竟受到冷落。他每天去相府,只能坐冷板凳,蔡邕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这天,蔡邕在家里接待翰林学士曹植,两人正说着话,王粲闯了进来。蔡邕马上端起宰相的架子,对王粲冷嘲热讽,弄得王粲心里十分不快。接着,蔡邕把王粲介绍给曹植,曹植态度谦和,彬彬有礼,而王粲却十分傲慢,不肯行拜见的礼节。蔡邕很是恼火,打算教训一下王粲。吃饭的时候,他假装给王粲端酒,可王粲刚一伸出手来要接,他却将酒杯转向了曹植,并责怪王粲不懂礼貌,有翰林学士在座,哪里有他先喝酒的分!如此反复了三次,王粲恼羞成怒,当场和蔡邕顶撞起来。蔡邕批评王粲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王粲勃然大怒,转身就走。刚出大门,曹植从后面追了出来。曹植劝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并给了他盘缠和推荐书。在曹植的劝说下,王粲才回相府,向蔡邕辞行。蔡邕还是非常冷淡,王粲只得气冲冲地离开。

王粲走后,蔡邕、曹植两人相视而笑。原来,蔡邕对王粲的期望一直很高,只是他过于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蔡邕想挫挫他的锐气,让他吸取教训,矫正这个毛病,所以才故意先冷落他,然后又借曹植的名义,把他推荐给刘表。

王粲初到荆州,很受刘表器重,刘表打算拜他为兵马大元帅。王粲嘴上谦让,可心里却早已飘飘然。这时,刘表的两名大将蔡瑁、蒯越进来与王粲行礼,王粲竟端坐不动。刘表见王粲如此骄矜傲慢,就有意考问他的学问。王粲趾高气扬,滔滔不绝:

“论韬略呵,我不让姜子牙兴周的显战功。”“论谋策呵,我不让张子房佐汉的有计画。”“论扎寨呵,我不让周亚夫屯细柳安营扎寨。”“论点将呵,我不让马服君仗霜锋点将登台。”“论胆气呵,我不让蔺相如渑池会那气概。”“论才干呵,我不让管夷吾霸诸侯那手策。”“论行兵呵,我不让霍嫖姚领雄兵横行边塞。”“论操练呵,我不让孙武子用兵法演习裙钗。”“论智量呵,我不让齐孙膑捉庞涓则去马陵道上施埋伏。”“论决战呵,我不让韩元帅困霸王在九里山前大会垓,胸卷江淮。”

王粲处处以英雄自比,说着说着有些疲倦,竟然不顾刘表在座,睡了过去。刘表不禁感慨道:“此人才有余而德不足!”对他十分失望。等王粲一觉醒来,蒯越一声逐客令,将其赶了出去。

王粲没有脸面回家,只好在荆州流浪。他写下万言书,托曹植献给皇上,却一直没有回音。荆州城有个叫许达的人,盖了一座溪山风月楼。王粲经常和他一起在楼上饮酒,谈论学问。重阳节这天,许达又约王粲到楼上观景。王粲触目伤怀,不觉流下泪来。许达劝他不必伤心,说英雄自有用武之地。这时,楼下忽然热闹起来。许达下楼打听情况,原来是皇上看到王粲的万言书,非常欣赏,派人召王粲进京做天下兵马大元帅。许达满心欢喜,连忙上楼通知王粲。王粲一听,马上又趾高气扬起来,也不跟许达告别,就直接跟着使臣走了。许达暗自叹息,他没想到世上会有这样傲慢的人。

王粲回京,蔡邕和曹植前来迎接。王粲对曹植恭恭敬敬,却给蔡邕吃了闭门羹,并扬言宰相与元帅井水不犯河水,谁也管不到谁。蔡邕也不理他,直接闯了进去。酒宴上,王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拿着酒杯戏弄蔡邕。蔡邕勃然大怒,两人当场翻脸。曹植从中调解,说出当年蔡邕明挫暗保的实情,并且挑明万言书也是由蔡邕转奏给皇上的。一席话令王粲恍然大悟,连忙给蔡邕下拜,表示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再也不敢狂傲放纵了。最后,王粲与蔡邕之女结为连理。

需要说明的是,杂剧中的王粲和历史上的王粲的相同之处,仅在于他们登楼望远时都有怀才不遇的感发,而就所反映的时代面貌和人物的精神品质而言,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杂剧中王粲怀才不遇的感慨,代表了元代广大文人士子叹世的心声。从作者郑光祖的个人经历来看,他从北方来到江南,出任“杭州路吏”。在元代,吏员地位卑下,但顺利的话,也可以逐层升迁,直至入仕做官。郑光祖有抱负、有才干,但为人刚正不阿,不会左右逢源。结果,他在仕途上以“杭州路吏”始,也以“杭州路吏”终,一辈子都未能向上跨进一步。像他这样怀才不遇的文人在元代有的是,感伤、激愤郁积于心,哽咽于喉,只能在杂剧中一吐为快。所以,他安排笔下的王粲从怀才不遇,到时来运转,最终得到皇上的赏识,做到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此来抒发广大文人的愤懑不平之气。

但郑光祖并没有因此将王粲塑造成完人。作为一个身揣大略、心怀天下的年轻人,他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狂傲自大、目中无人。我们今天读这个剧本,能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得到更多启发。

其实,不管任何时代、任何环境,狂妄自大的人都不会受欢迎,哪怕你真有才华,也会在现实中碰壁。就像剧中的王粲,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堪称补天之才,可还是屡屡碰壁。为什么这样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自大。以王粲在荆州的表现为例:初到荆州,寸功未立就在刘表面前夸夸其谈,这是不谦;刘表在场就蒙头大睡,这是不敬;面对蔡瑁、蒯越的礼拜,竟端坐不动,这是不睦;一朝得意就把为他分忧的朋友许达抛在脑后,这是不义。王粲不谦、不敬、不睦、不义,就是他狂傲自大的具体表现。试想,一个对自己不谦虚,对领导不尊重,对同事不和睦,对朋友不义气的人,怎能不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呢?

自信是好事,但自信过了头,成了自大,就是坏事。所以,把握自信的尺度非常重要。其实,自大和自信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既了解自己的优势,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大的人却总是认定老子天下第一,自我感觉良好。自信的人能对客观条件作出正确估计并以此指导自己,环境有利时懂得因势利导,不利时也会及时调整,避免遭受损失;而自大的人却总是主观压倒客观,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结果忽视外部环境,往往因考虑不周而导致失败。自信的人乐于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懂得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自大的人却总是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完美形象,从不关心别人对他的评价,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结果给自己和集体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自信的人做事情会循序渐进,会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把长远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步骤,分阶段来实施,既不会懈怠,也不会匆忙;自大的人却急于求成,盲目乐观,做事喜欢一蹴而就,表面看上去效率很高,但完成的工作却往往漏洞百出,最后导致事半功倍。

自信与自大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自信是动力,自大却是阻力。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他人的尊重,要想让自己的事业发展得更顺利,就必须把握好自信的尺度。

做人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心——无名氏《关云长千里独行》

在中国民间,能受到万民礼拜的偶像级人物,就是关羽了。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建有“关帝庙”,关羽被尊称为“关公”或是“关二爷”。今天,在港、澳、台和旅居海外的华人那里,对于关公的祭祀、崇拜,依然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关羽为何如此受人敬重呢?看看元代无名氏创作的《关云长千里独行》杂剧,你或许就能理解这一切了。

东汉末年,曹操官封左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曾帮曹操铲除了吕布,为此,曹操上奏皇帝,给三人加官赐赏,命他们驻于许都。但刘备三人看清了曹操的奸雄面目,不愿受其调遣,于是暗中离开许都,并且杀死徐州刺史车胄,夺了徐州。曹操大怒,亲自挂帅,率领十万雄兵,直奔徐州,擒拿刘、关、张三兄弟。

此时,刘备手下将领张虎正奉命巡边。他发现曹操大军在清风岭安营扎寨,便急忙报告刘备。形势紧急,刘备三兄弟在一起商量对策。关羽主张摆开一字长蛇阵,兵分三处:刘备率大小军将保护三人的家室,驻守徐州;关羽率领五百校刀手,把守下邳;张飞率领十八骑乌马长枪,镇守小沛。这样,徐州是蛇身,下邳、小沛是蛇头蛇尾,一处被围,其他两处前来救应。张飞与关羽意见不一,他极力主张采用热奔阵:趁曹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当晚杀入曹营,打他个措手不及,杀了曹操。张虎听了两人的战术,非常支持关羽。这令张飞十分恼火,下令处死张虎。最后在刘备、关羽的劝说下,张虎才算保住性命,不过还是被痛打了40大板。由于张飞坚持己见,刘备也觉得张飞所言有理,最终决定按热奔计行事。而张虎此时负屈含冤,则前去投奔曹操。

曹操得到张虎的报告,非常高兴。他听从谋士张辽的建议:当晚设下一座空营,将十万雄兵埋伏于四周,待刘备、张飞进入空营,一举围歼。刘备、张飞果然中计,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混战之中兄弟失散。慌忙中刘备使了个金蝉脱壳计,将衣甲头盔放在河边,自己趁机逃脱。

接着,曹操又依张辽之计,打着刘备的旗号,骗开徐州城门,捉住三人的家小,作为人质,然后去下邳逼关羽接受招安。关羽文武双全,有万夫不挡之勇,曹操早就有心招募。他知道如果能得到关羽,远胜于得到徐州。

曹操派张辽前去招降关羽。关羽见了刘备的衣甲头盔和刘备的甘、糜两位夫人,心如刀绞,左右为难。不投降难以保全三人家小的性命,投降又有负兄弟情义。考虑再三,关羽提出三个条件:第一,降汉不降曹;第二,和刘备、张飞的家属要一宅分两院住;第三,一旦打听到刘、张消息,就要去寻找,不许阻挡。曹操一一应允,关羽这才放下武器,随曹操回到许都。

回到许都之后,曹操上奏皇帝封关羽寿亭侯之爵,又赠以金银财物,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对关羽礼敬有加。同时对三人家属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关羽虽然心存感激,但还是无时无刻不在惦记刘备和张飞的安危。

再说刘备、张飞各自冲出重围,在徐州城外相遇。他们听说关羽已投降曹操,便赶到河北向袁绍借兵攻打曹操。关羽不知内情,为了报答曹操竟亲自上阵,先后斩了袁绍两员大将,帮助曹操打败了袁军。刘备、张飞见势不妙,只好再次逃跑。途中,张飞听说当日走漏消息的张虎正奉曹操之命镇守古城,便前去报仇。张虎闻讯逃跑,刘备、张飞随即占据了古城。

张虎一路逃到许都,正逢曹操设宴犒劳关羽。张虎报告古城被刘备、张飞所夺,曹操立即将其斩首。关羽由此得知兄弟的消息,便假装喝醉,离席而去。随即,关羽把曹操所赐金银以及寿亭侯牌印锁在屋里,带着三人家小连夜出了许都,赶往古城。

等曹操得到消息,关羽的住处已是人去楼空。这时,张辽又提出三条计策:其一,曹操亲自领兵追赶,见面后下马为关羽送行,等关羽下马还礼时,安排大将许褚趁机将其抱住,众将再一齐下手将他拿下;其二,曹操给关羽敬酒饯行,在酒中放入毒药,骗关羽喝下;其三,派许褚将一件川锦征袍赠给关羽,待他下马穿衣之际,许褚上前抱住,众将下手。曹操点头称妙,立即率领十万雄兵追赶关羽。

关羽带着三家老小,行进速度缓慢,不久就被曹操的人马赶上,只能停了下来。不过,甘夫人十分警惕,在她的提醒之下,关羽一不下马,二不饮酒,三用刀尖斜挑征袍披于身上,谢过曹操厚意,告辞而去。曹操心有不甘,又命张辽追上关羽索要一件回敬之物。关羽坦言相告,他日战场交锋若是擒住曹操,青龙刀下饶他不死。曹操气得咬牙切齿,发誓必报此仇。

关羽带着三家老小,风尘仆仆来到古城。可是刘备、张飞却对他投降曹操的行为耿耿于怀。关羽和甘、糜两位夫人一再解释,张飞仍然不肯相认。这时,曹操的部将蔡阳赶来攻打古城,关羽略施小计,将蔡阳斩于马下。刘备、张飞这才明白了关羽的赤胆忠心,马上安排宴席庆祝。

宴席上,刘备发自肺腑地称赞关羽说:“兄弟,你为了三家老小,不得已才暂降曹操。身居重职,你不改其志,此为仁;面对张飞的怀疑、责骂,你不出怨恨之语,此为义;挂印封金,辞曹归汉,此为礼;立斩蔡阳,此为智;与曹操约三事,最终带三家老小找到兄弟,此为信。你真是我仁、义、礼、智、信俱全的好兄弟呀!”

这个剧本,是根据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剧中的关羽,不仅刘备欣赏他,曹操也厚待他。论武艺,他勇武过人;论人品,他光明磊落。对生死结义的兄弟,他肝胆相照,忠诚守信;对有知遇之恩的曹操,他心存感激,慨然相助;面对兄弟的误会,他心胸宽广,不斤斤计较;面对曹操的利诱,他约法三章,毫不动摇。而挂印封金、千里独行的浩然之气,更是冲塞天地,令人敬仰。

在人们心目中,关羽是一个做人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心的道德楷模,堪称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从宋元到明清,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田间的贩夫走卒;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到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从瓦舍勾栏的说书艺人,到梨园舞台的戏子优伶,几乎都汇入到了崇拜关公的潮流中去。统治者从关公身上汲取“忠”来教化臣民;工商阶层汲取“信”来经营生意;文人、士大夫则学习关公“金银美女不足以移之”、“高官厚禄不足以动之”的高贵人格;而那些不堪压迫、揭竿而起的下层百姓则从关公身上汲取“义”,共举事业,反抗黑暗。于是,关羽渐渐地由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人间英雄,变成了万民礼拜的神圣偶像。

时至今日,对关公的祭祀崇拜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社会里仍然非常盛行,甚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以台湾地区为例,台湾岛面积不算太大,但全岛却有大大小小的关公庙近400座,全岛人口不足4000万人,却拥有关公崇拜者800万之多。旅美华人中有一个崇奉关公的民间组织,在全美各地的分会竟有140多个。在侨居东南亚的华人中,对关公的崇拜和祭祀,也非常普遍。可见,关公精神在千年之后仍让后人钦佩不已,在当代社会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尽管关羽当年骑马厮杀疆场的雄壮场面,以及忠心报效蜀汉的浩然气节,都已化为历史烟尘,但是,关公精神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份沉甸甸的遗产。尽管今人与古人的道德观有所不同,但关羽做人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心的品行和气节,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激励自我,奋发图强——无名氏《冻苏秦衣锦还乡》

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没有外力的刺激,许多人都会四平八稳、得过且过。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受挫折。同样面对挫折,愚蠢怯懦的人会一蹶不振,而聪明坚强的人却能由此发愤图强,干出一番事业。

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就是在家人的冷眼中以锥刺股,苦读兵书,最终凭计谋策略,以三寸不烂之舌身兼六国丞相。元代无名氏的《冻苏秦衣锦还乡》杂剧,以此为题材,再加上作者的虚构,讲了一个凭借自我激励走向成功的故事。

苏秦和张仪是结拜兄弟。张仪自幼父母双亡,后来流落到苏家庄,和苏秦一起读书。苏秦出身庄户人家,父亲苏老大和哥哥苏梨都一心务农,而苏秦却从小聪明好学,年纪轻轻就已成为饱学之士。

一日,苏秦和张仪同去求取功名。没想到苏秦却半道病倒在弘农县的客店里,张仪只好一个人上路。弘农县有个名叫王真的财主,为人忠厚善良,也颇晓诗书。他十分欣赏苏秦的才华,经常和苏秦一起喝酒聊天,并用古人逆境成才的例子加以劝勉。等苏秦病好之后,他又以白银、衣服、鞍马相赠,资助苏秦继续求官。

谁料苏秦命运多舛。上路没几天,赶上天降大雪,他旧病复发,身上的盘缠也即将用尽。没办法,只好暂且回家。一路上苏秦想到自己满腹文韬武略,已届而立之年,却依然一介布衣、饥寒交迫,不禁悲从中来。到了家门口,他觉得没脸见人,可又不得不含羞叩门。家人见苏秦形如乞丐、神似死灰,都非常失望。父母不理他,妻子不迎他,嫂子也不肯下厨做饭。苏秦央求妻子给自己做饭充饥,妻子却挖苦他说:“你做官的人要吃官饭、饮御酒,我们这粗茶淡饭,你怎生吃得?”苏秦在妻子的数落声中刚端起碗,又被哥哥训斥一顿。苏秦又气又恨,干脆跑出门去,发誓就是冻死饿死也不回家了。

张仪自从跟苏秦分手后,来到秦国,作了右丞相。他一直惦记着苏秦,希望他也能平步青云。这天,门下忽报有苏秦求见,张仪大喜。原来,苏秦离家之后,一直靠卖文为生。他听说张仪受到重用,便兴冲冲前来投靠,希望张仪能够推荐自己。见面之后,张仪见苏秦衣冠不整、精神颓丧,忽然心生一计。他故意态度傲慢,对苏秦冷嘲热讽,且安排苏秦住陋室、饮冷酒、吃冷饭、喝冷汤,继而又频下逐客令,还传出话来说:“苏秦要发迹,除非驴长角,甕生根。”受到这样的侮辱,苏秦痛不欲生,要在张仪门前上吊自尽。这时,张仪的手下陈用赶忙出来劝阻,并赠给苏秦钱物,鼓励他志存高远,不要被厄运击倒。苏秦临危受赠,非常感动,决心振作精神,一定要通过做官证明自己的价值。

苏秦苦读兵书,研究谋略,分析天下形势,揣摩各诸侯国国君的心理。他游说赵国抗秦,被赵王相中,一举成名。后来他又游说韩、魏、燕、齐、楚五国联合抗秦,也大获成功,并做了六国都元帅。

当了大官,苏秦衣锦还乡。可一想到当年家人对自己的态度,他宁可住在驿站,也不肯回家。父亲苏老大听说苏元帅就是自己的二儿子苏秦,喜出望外,率家人牵牛担酒前来认亲。为了出心头怨气,苏秦把一家人都赶出门去。这时,张仪也特意带着陈用前来探望他。苏秦一见张仪,就反唇相讥道:“仪兄,你不是说我要能发迹,除非驴长角、甕生根吗?今天你有何脸面再来见我?”说完就让手下将张仪赶走。张仪也不生气,反叫陈用端来椅子坐下。苏秦一看见陈用,连忙起来拜见恩人。陈用慌忙拦住,把当年张仪使用“激将法”,故意怠慢苏秦,又暗中准备衣服银两,让自己见机送给苏秦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苏秦这才恍然大悟,感激涕零,并在张仪的劝说下,与家人重归于好。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曾说:“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意思是说,天底下的大事业,有一半是被激或被逼出来的。还有句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其实,不论是请将还是激将,都是激励的手段。在《冻苏秦衣锦还乡》中,财主王真和张仪的手下陈用,从言语中肯定苏秦的才华,鼓励他战胜逆境,并以财物资助,这能够强化苏秦的自信,属于正面激励,即所谓“请将”;而张仪和苏秦家人的冷脸,则通过否定强化了苏秦发奋的动机,激发出其潜能,这是从反面激励,即所谓“激将”。只不过张仪是有意激将,而苏秦的家人是歪打正着罢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也都具备一定的能力,但要想取得成功,还需要一定的动机来刺激。国外有人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只大猩猩放进一个摆满了各种障碍、类似于迷宫的房间里,在房间的角落里挂上一串香蕉。实验表明,如果大猩猩已经吃饱了,那它穿越障碍最后拿到香蕉的几率大概是30%;如果大猩猩还饿着肚子的话,这个数字就会上升到80%以上。这说明,当大猩猩处在饥饿状态时,它追求香蕉的动机要远强于吃饱了的时候,这时它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高。可见,动机的强烈程度直接影响成功率。

其实,动机是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强化的。现在,参加成功学讲座或接受激励培训很盛行。很多人听过一场讲座或参加过一次培训,就对个人成长、创业信念产生了更大的鼓舞,可一段时间后,鼓舞的力量就逐渐消退了,大家又回到以前那种相对消极保守的状态中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底,促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而不是外因。这些讲座、培训说得再激动人心,也还是外部激励而已。外部激励的优点是见效快,往往能够立竿见影,但缺点是时效弱,时间长了效果会明显减弱。而成功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要想将创业的动机长期保持下去,仅有外部激励还不够,还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与外部激励相对,自我激励就是有意识的调动自身内部心理、精神等诸多因素来强化行为的动机,增加行为的动力。中国男子足球队前任主教练米卢蒂诺维奇的口头禅是“态度决定一切”,其实那就是自我激励,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很优秀”,“我完全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一定要做好它”,必要时还可以挥动一下自己的手臂,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信心调动起来。

不断的自我激励对于实现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剧中苏秦受到别人的冷落、羞辱,这些都是外部激励,试想如果苏秦不能进行自我激励的话,他一旦离开刺激他的人和环境,那外部激励也就很快失效了。实际上,苏秦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的。我们常用“头悬梁、锥刺股”来形容发愤图强、刻苦学习的精神,而“锥刺股”就是讲的苏秦的故事。

当然,要自我激励,首先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人希望挣大钱,有人希望做大官,还有人追求不断的自我完善与超越,这些都可以作为目标。有些目标可能看起来好像是梦想,但人就是因为梦想而卓越!是这个梦想使人们去不断地激励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而成功就是梦想的实现。苏秦的目标就非常明确,那就是做官,以实现自我价值。正是有了目标,再加上内外各种因素的激励,苏秦才最终实现了梦想,做了六国丞相。

我们的生活未必总是遇到逆境,但每天面对的阻碍我们成功的消极因素却很多,比如五花八门的诱惑、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个人的惰性、信心的不足等,都需要我们通过内外激励来克服这一切,强化动机,增强信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要付出努力,有干劲,有韧性,终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做人要制欲戒贪——乔吉〔中吕〕山坡羊·冬日写怀(朝三暮四)

韩非子说:“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自古以来,有多少人被贪念之火焚毁、被欲望之水淹灭啊!请看乔吉的这首散曲:

〔中吕〕山坡羊

冬日写怀

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攒家私,宠花枝,黄金壮起荒淫志,千百锭买张招状纸。身,已至此;心,犹未死。

这是一首写官员贪财纵欲,最终被治罪的散曲。意思是说,官场世事,反复无常,是非曲直,颠来倒去。那些只知追名逐利、被贪欲蒙蔽了双眼的“痴儿”(此指官员)们,怎么能理解世事的盛衰难料呢?他们一旦手中有了权力,便疯狂地聚敛钱财,一味沉湎女色,可结果乐极生悲,千百锭金银买来的却是一纸招供的文书,最终罪行败露,只得锒铛入狱。可是,即使身已至此,这些人还是执迷不悟,甚至幻想东山再起,重温昔日逐利贪欢的旧梦。乔吉只用寥寥几笔,就把贪官荒淫无耻、可鄙又可悲的丑恶灵魂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其实,这样的“痴儿”何止古代有,经常被各种媒体曝光的贪官们,不就是今天的“痴儿”吗!贪婪的欲望使得一个又一个春风得意的高官突然落马,沦为阶下囚,他们与乔吉曲中所写的贪官有什么两样?探其获罪原由,无非“贪、欲”二字。以成克杰为例,他在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期间,伙同情妇总计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000多万元。以平常人的心理,实在难以理解他聚敛那么多钱财到底有何用!

当然,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关键问题在于,人应该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控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处理得好,欲望会成为前进的动力,处理不好,欲望就会让人利令智昏。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生活中诱惑人的东西总是很多,如果“不知足”,就易生贪心,总是“欲得”,就必然成为贪婪的魔鬼,最终落入老子所说的“祸咎”之地,使自己身败名裂。所以,我们要记住“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这个道理。

“贪、欲”是一切祸害的根源,所以,制欲戒贪是修身做人的第一要则,这对于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官员来说,尤其重要。其实,那些违法犯罪的贪官们也并非一开始就贪得无厌,他们也是在一点一点尝到“甜头”之后,才变得贪财如命,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制欲戒贪不能只重一时,而要时时刻刻在脑子里绷紧这根弦。

朱熹说:“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贪泉之水饮不得,它能让聪明变愚昧,仁慈变残酷,它能让人坠入深渊,命丧黄泉。为了不让幸福离我们远去,还是秉持一颗平常心吧,这样才能做到制欲戒贪。

身处逆境莫气馁——无名氏〔双调〕水仙子(退毛鸾凤不如鸡)

人生在世,谁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环境的恶劣、个人的变故,都有可能将我们陷入逆境。但逆境并不等于绝望,奇迹也可以出现在厄运中,这关键看你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它。元代无名氏有一首散曲,可以给身处逆境中的人以极大鼓舞。

〔双调〕水仙子

退毛鸾凤不如鸡,虎离岩前被兔欺,龙居浅水虾蟆戏。一时间遭困厄。有一日起一阵风雷,虎一扑十硕力,凤凰展翅飞。那其间别辨高低。

这首散曲意思是说:鸾凤是禽鸟之长,老虎是百兽之王,龙是鳞虫之灵。可是现在,退了毛的鸾凤还不如鸡,没跃出岩洞的老虎竟被兔子欺负,而泊居浅水的龙更是受到虾蟆的戏弄。不过,遭遇困境只是暂时的,不必因此而气馁。相信终有一日,伴着一阵风雷起,老虎会重现它的威力,凤凰也会再次展翅高飞。到那时,再和这些鸡、兔、虾蟆之辈一比高低!

这首小令语言质朴,气势不凡,比喻、象征手法也用得十分贴切。作者以凤、虎、龙比喻贤才,以鸡、兔、虾蟆比喻小人,以“退毛”等象征贤才身处逆境,备受群小欺凌。作者不仅写出了贤才的不幸遭遇,更写出了他们战胜逆境的希望和信心,这对我们启发很大。

人生在世,谁都难免会碰上逆境,要想在逆境中不被打倒、在逆境中创造奇迹,就得像散曲中所写的那样,首先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有希望才能有热情,有信心才能增添战胜逆境的勇气和力量。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往往是希望使人勇敢地生存下去,从而等来人生的转机。从医学的角度看,满怀希望的人,总是精力充沛,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悲观绝望的人,总是心灰意冷,无精打采,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久而久之,将身心俱病。所以,希望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在走向人生这个征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地位,而是在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熊熊燃起的一念,即‘希望’。因为那种毫不计较得失、为了远大希望而活下去的人,肯定会生出勇气,不以困难为事,肯定会激发出巨大的激情,开始闪烁出洞察现实的睿智之光。只有睿智之光与时俱增、终生怀有希望的人,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

当然,要战胜逆境只怀有希望还不够,还必须要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对于意志消沉的人,逆境是不可忍受的痛苦,是人生的失败之源;对于意志坚强的人,逆境是展示自己意志力、生命力的场所。法国艺术家达尼兹·劳加里,没有双臂,没有双腿,硬是凭着不屈服的意志,用牙咬着加长的画笔,一笔又一笔地画了几十年。坚强的毅力成就了一位无肢女画家。湖南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2003级学生洪战辉,从13岁起,就靠打零工、做小生意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既要照顾患精神病的父亲、年幼的弟弟,还要抚养捡回来的刚满一岁的妹妹,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就这样,洪战辉也从未放弃学业,并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从中学考进大学,从河南来到湖南。洪战辉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只要精神不倒,就没有什么能难倒,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

没有人喜欢逆境,因为逆境总是与不幸相连。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逆境却能激发出人潜在的生命力,锻炼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历史上成就伟业的人们,不一定是幸运儿,反倒常常是那些遭遇灾难却能自强不息的人,最终成为大器。高尔基自幼丧父,当过流浪儿、作坊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贝多芬家境贫寒,童年辍学,壮年失聪;莎士比亚做过屠户的学徒,喂过达官贵人的马匹,侍候过看戏的绅士淑女;但丁是孤儿,30来岁时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流放。在中国,大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作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而司马迁本人,更是在遭受冤屈,被处以宫刑之后,发愤写出《史记》。顺境固然是好,但逆境也有逆境的价值。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就像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当一股奔流经过无数曲折汇入大川,这个终点是可见的,但流水在奔途中激荡起来的闪光点更受人赞美。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端的就是铁饭碗。同样是下岗,有的人勇于直面现实,凭借一技之长和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一片新天地;有的人却只会怨天尤人。同样是创业失败,有的人能很快走出阴影,凭着勇气与智慧从头再来;有的人却从此一蹶不振。在困难面前,意志坚强的人百折不挠,意志薄弱的人知难而退。美国人把缺乏意志力、经不起挫折的人称为“输不起的人”,可见人们对坚强意志的推崇。

中国有句古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虽然我们不能选择际遇,但可以把握自己面对逆境的态度。其实,只要身处逆境不灰心,不气馁,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幸福终究会回到你的身边。有句歌词写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生活中,人难免会有一些不良情绪,如果一味压抑,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只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将不良情绪宣泄掉,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下面,我们看关汉卿是如何宣泄心中的郁闷的。

〔南吕〕一枝花

不服老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扌颠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足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套曲子是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是一篇带有自叙性质的作品。曲子表面上是在极力炫耀自己眠花卧柳的风流生活,实际上,这不过是作者宣泄愤懑的方式罢了。下面,我们对作品做一些简单分析:

第一支曲子〔一枝花〕,关汉卿介绍了自己这大半生“眠花卧柳”的风流生活。

第二支曲子〔梁州〕,他炫耀了自己在风月场里的地位,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并以此为乐,无忧无虑。

第三支曲子〔隔尾〕,他把自己和那些初入风月场的“子弟每”相比,说自己“经笼罩、受索网”,“经了些窝工冷箭蜡枪头”,显然已饱经磨难。不过,令他自豪的是,自己从来“不曾落人后”,而且,尽管已经“人到中年”,还依然壮心不已,不肯“虚度了春秋”!

第四支曲子〔尾〕,是最精彩的部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泼辣诙谐的语言透出桀骜不驯的性格。“铜豌豆”,据说是指元代妓院中的老狎客。关汉卿劝那些涉世未深的“子弟每”及早回头,而自己作为风月场的郎君领袖,玩的是最好的月、饮的是最好的酒、赏的是最好的花、攀的是最好的柳,他为自己的多才多艺而自豪,他会围棋、会踢球、会打猎、会歌舞、会吹弹、会吟诗……他把自己的风流和才艺一并称为“歹症候”,并大声宣布,哪怕是遭到再残酷的迫害,也要把这些“歹症候”进行到底,至死方休!

按常情来讲,眠花卧柳的风流生活,一般人是不好意思自我夸赞的。可关汉卿却不惜笔墨,用极度夸张的词句向世人炫耀了自己的浪子行为。甚至把“老野鸡”、“铜豌豆”这些指代妓院狎客的词汇都搬到作品中。乍一看,关汉卿似乎陷入了一种浑浑噩噩、玩世不恭的生活方式当中。可仔细想想,一个玩世不恭、只知贪恋花酒的人能成为元杂剧的奠基人吗?能成为一位高产的优秀作家吗?

关汉卿的生活道路确实不同于传统文人。因为元代停止了科举,文人失去了仕进之路又无谋生之途,许多文人不得不委身于“书会”,混迹于瓦舍勾栏,靠创作杂剧为生。这种地方,既有杂剧作家,也有青楼艺人。他们之间,既有心灵的契合又有艺术的合作。应该说,元杂剧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关汉卿的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但在仅有的只言片语中,我们清楚地知道,关汉卿在元代剧坛“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这是元代剧坛的至尊地位。由此可见,关汉卿所描述的浪子行为,并非他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不过是他宣泄郁闷与愤激情绪的方式罢了。试想,在那个“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的社会里,关汉卿能不郁闷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受到压抑和侵害的心灵往往更容易通过激烈地否定一切来进行自我解脱。对于长期受到心理压抑的元代文人来说,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感情宣泄。他们把对世事的忧愤、对正义的渴求、对传统精神的反叛,统统诉诸创作,他们嬉笑怒骂、长歌当哭,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快感。由于宣泄往往是随意的、不加节制的,所以当他们把被压抑的情绪极力张扬地抒泄到创作中的时候,反倒给笔下的作品带来了一种新的生命活力,于是,几乎就是在宣泄中,他们成就了不同于唐诗、宋词的一代之文学——元曲。

上面这套曲子,其实就是关汉卿以看似玩世不恭的态度,在对传统价值的反叛中,宣泄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任何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当心中的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只有以适当的方式发泄出去,才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容易滋生不良情绪。这时,选择适当的方式去排解和宣泄是必要的。有的人选择蹦迪,有的人选择旅游,有的人选择和知心好友倾诉,也有的人选择在文字中释放自己。只要不是破坏性的,不管哪种方式,能达到排解的目的就可以。

人活着就像一呼一吸,不能释放太久,也不能压抑太久,抑而扬,扬而抑,一张一弛,调节有度,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吹牛说谎,贻笑大方——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爱吹牛的人向来名声不好。元代无名氏有一首散曲,就专门嘲讽挖苦了这类人:

〔商调〕梧叶儿

嘲谎人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这首散曲的题目叫“嘲谎人”,即嘲笑说谎之人。曲中每一句都直接出自说谎人之口,充满调侃戏谑的味道。此人一出场,就说:“东村里有只鸡生下了凤凰,南庄上有匹马变成了牛。”语气煞有介事,可谁会相信呢?不管别人信不信,他自管接着吹:“六月里裹皮裘。”可笑!六月天,人们热得躲都没处躲,谁会“裹”着皮裘?简直是胡说八道!别看你不信,人家却编得津津有味,说什么“房顶瓦楞上最适合种树,房檐下阳沟里最好驾船”,说什么猪肉大包是“瓮(酿)出来的”,说什么他家的“茄子大如斗”。这不是典型的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谎言如此愚蠢低劣,简直令人捧腹!整首曲子虽然没有一句作者的评判,但嘲讽之意已跃然纸上。

关于爱吹牛的人,老舍曾说过一段非常风趣的话:“我最不喜欢吹牛的人,可并不拒绝与这样的人谈话;我最不爱这样的人,但喜欢听他的吹。”在老舍眼中,吹牛者就像是生活里的小丑,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一幕幕闹剧,充其量不过是人们的笑料而已。

现在,爱吹牛的人仍然不少。有的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就信口雌黄。比如说自己是某某名人的后代,是某某高官的亲戚,是某某明星的同学。这些人虚荣心极强,总想通过吹嘘别人来婉转地夸耀自己,甚至虚张声势,狐假虎威。其实,吹牛本身就像掩耳盗铃,别人一目了然,自己却沉浸其中。结果,越吹越邪乎,越吹越可笑。

如果吹牛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的话,这顶多让人觉得滑稽可笑而已,社会危害倒还不大。可怕的是,一旦吹牛成了社会风气,甚至某些政府部门在各种统计数字中也开始吹牛的时候,就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了。1958年的“大跃进”、“浮夸风”,许多老年人还记忆犹新,那种一味追求数字,在农业上虚报产量、工业上虚报产值的做法,最终给国家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可是现在,有些领导为了头上的乌纱帽,年年杜撰数字,虚报“政绩”。这样的牛吹下去,不能不令人担忧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