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堪与唐诗、宋词相比肩。

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元曲的研究和鉴赏做了大量工作,为人们了解元曲提供了很多方便。不过,解读文本的角度可以是多元的、个性化的。多元的解读,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帮助读者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本书就是尝试从“人生智慧”的角度,重新解读元曲,力求对元曲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智慧作出现代发现,并帮读者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才智,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

元曲兼指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它以曲词为主,有说白,有动作,更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元杂剧的剧本流传至今的有160多种,就内容而言,它所描写的故事,涉及自有史以来到元代的各个朝代,触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就题材而言,元杂剧可分为爱情婚姻剧、伦理道德剧、历史故事剧、英雄豪杰剧、清官断狱剧、神仙道化剧等。丰富多彩的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物,以最生动、最直观的形式反映了众生百态、悲欢离合,在美与丑、善与恶、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较量中,智慧决定了人的命运。而元代散曲,作为一种自由活泼、率真直露的新兴诗歌,成为元代文人吐露心声、抒怀泄愤的工具,其中爱情闺怨、叹世疾时、隐逸超脱类作品,更是在戏谑调侃、嬉笑怒骂中揭示了元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命运的抗争。所以,无论杂剧还是散曲,都确实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不过,尽管许多元曲作品蕴含着智慧的元素,但这些作品未必就把展示智慧、歌颂智慧作为主题。所以,要想从中总结人生智慧,还需要以此为切入点,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笔者带着对生活的体验走进元曲、感悟元曲,再带着对元曲智慧的领悟,寻找它与当今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以总结其中对今人依然有现实意义的人生启发。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无以借鉴,所以,整个解读过程,仿佛是一次探新的思维活动。

当然,今天的社会环境与元代有天壤之别。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以弓马之利取得天下的蒙古统治者,不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处处排挤汉人,而且在很长时间内不懂得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他们视知识如粪土、视文人如草芥,废止科举考试长达八十年之久。现实无情地粉碎了汉族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追求。失去了仕进之路又无谋生之途的元代文人,被凭空抛入了社会底层。当物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失落同时袭来时,他们嬉笑怒骂,宣泄心中的愤懑;追求爱情,寻找情感的慰藉;反思历史,追问生命的意义;投身自然,寻觅精神的自由……在黑暗中追索光明,在逆境里构思理想,元曲展示了一代文人被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倔强灵魂。

今非昔比,时代的进步不言而喻。但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元人有元人的痛苦,今人也有今人的烦恼。面对金钱权力的诱惑、爱情婚姻的多变、残酷竞争的压力、下岗失业的危机,无数的现代人体会到浮躁、孤独、紧张、焦虑的滋味,感觉到情感的困惑、心灵的空虚,哪儿才是通向幸福的途径?到底该怎样经营我们的人生?

这时,如果我们把心灵的目光转向元曲,会欣喜地发现,元曲就是一个人生智慧的宝库。这里不仅有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出世之心,更有乐观明智、健全实用的入世之道。如果我们能以旷达超迈的出世之心,精进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就一定能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并且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积极乐观、充实而宁静的心态,进而到达幸福的彼岸。

由于一般读者对元曲比较陌生,所以,本书在解析每一个剧本的人生道理之前,首先把剧中的故事情节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复述一遍,而对于剧中内容精彩、语言浅显的唱词或说白,有时也会引用片断,以便读者从中领略元杂剧的原汁原味。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涉及历史人物的剧本,比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郑光祖的《醉思乡王粲登楼》等杂剧,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是作者表达主体意识的载体,往往虚构成分较多,与史实有很大出入,所以,不能将其作为史书来读。另外,由于元代作家大多既作杂剧也写散曲,所以无论在题材还是所流露的人生智慧方面,两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对而言,智慧还是在戏剧冲突中表现得更生动、更显豁,因此,书中入选的杂剧比散曲多很多。再者,本书挑选杂剧和散曲作品的标准,是以能否显示人生智慧为主,但在题材相似的情况下,会尽量选用名家名作。

我想,读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明理。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才尝试着从人生智慧的角度重新解读元曲。但由于本人阅历、才力所限,再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赐教。

韩霜梅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