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三次挫折说明啥

20.三次挫折说明啥

不久前,一位熟识的基层干部给我来信,说:“现在农产品供过于求,上级要求结构调整。如何调整?种什么才好呢?你当记者的,信息来源广,能否给指指路子?”

这几年,农产品市场波动频仍,有些地方,种什么什么多,卖什么什么赔。给我来信的这位干部所在的县,这几年在市场波动面前就买足了教训:

1985年,这个县看周边地区种菜发了财,县里提出“少种粮多种菜,小康日子来得快”,要求农户每家都必须种一定面积的蔬菜。谁知次年,蔬菜价格大跌,许多农民连本都搭进去了。

1991年,县里又提出“栽植一亩苹果园,胜过十亩粮和棉”,要求农民人均种半亩苹果。岂料未等苹果进入盛果期,又烂了市,红艳艳的大苹果每公斤1块钱仍无人问津。

1997年,县里再次调整种植业结构,提出“西瓜地里套大蒜,一亩净赚二三万”。这次更惨:西瓜、大蒜销不出去,许多烂在了地里。

这次事件后,我到该县采访曾问县委书记:“去年已经出现了西瓜、大蒜供过于求的现象。今年你们为什么还种?”书记这样解释:“当时认为大家都在压缩面积,我们大面积种,必然会以人少我多取胜,万没料到大家都这么想……”

种菜、种苹果、西瓜,这个县连遭三次挫折。而这三次挫折,都与某些干部有关。就拿种苹果来说,为了推广种植面积,县里专门发文,要求村组干部带头搞,把能否完成种植任务,当作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县委书记亲自担任“落实苹果种植面积专职小组”组长,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督促检查,三年间跑坏了两辆桑塔纳。

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户成了市场的主体。按理说,种什么不种什么,种多种少,应该农户说了算。但事实上呢,在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常常越位,替农民做主。如此,不仅使农民经营自主权丧失,也容易产生农产品结构的趋同性,加剧卖难。难怪农民编出这样的顺口溜:“乡长说的你别听,叫你种蒜你种葱;红头文件你别看,叫你种葱你种蒜。”

我在基层采访时,曾听农民这样呼吁:“想的是产品都有销路,怕的是干部摊派任务,盼的是经营自己做主,缺的是信息技术服务。”

农民的呼吁,再次校正了政府部门的角色方位:在农产品的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服务而转。譬如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如何?哪种产品多了哪种产品少了?政府有责任遴选出准确的信息给农民。再如,如何完善运输网络?如何延长农产品的增值链?如何促使科技新成果转化?这些问题,靠单个家庭不行,政府必须去协调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有了优质、高效的东西,等农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后,卖难,依然会出现。今年,荔枝、龙眼在南方市场大量积压,不就是又一个明证吗?

(1999.09.13)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