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家评一评

21.大家评一评

近几年,我曾先后到豫西的两个县采访过,两县许多方面都相似:都属秦岭余脉,山多地少;人口都是50多万;过去属贫困县,近年来发展速度都很快,1998年财政收入双双超过两个亿。

不同的是,两县农民的人均收入相差甚远:1998年A县达2918元,B县只有1576元。

条件相似,缘何收入差距如此大?

原来与两个县的发展思路有关。A县,着眼于全民致富。针对人多地少这一状况,县里设法提高每寸土地的产出效益:靠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保证粮食总量增加,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业的整体效益。再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把二、三产业的利润尽可能多地留在农村。A县的农副产品大部分可以在本县得到消化,拿粮食来说,每年可转化粮食2亿多公斤。有些地方为卖粮发愁时,他们每年却要从外地购进二三千万公斤粮食以供加工。与此同时,A县紧紧抓住转移农民这一环节,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让尽可能多的农户参加创收活动。县里出现了“针织之乡”、“制鞋之乡”、“铁箱之乡”等多个专业化生产乡镇,全县从事二、三产业或兼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8%。

B县呢,狠抓工业。尤其是对几个“大个儿”县办企业更是倾全力扶持,县里的几个主要领导实行责任制,每人分管一个大企业。由于措施得力,这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效益当然也很可观,电厂、酒厂、电解铝厂等6个大厂所缴的税利占了全县财政的80%以上。

就工业的规模和科技含量来看,B县确实要比A县高。但是,这个县的农业,却乏善可陈,基础相当薄弱,许多地方还靠天吃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寥寥无几,遇上丰年,群众就要为卖难发愁。

如此,就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尽管B县工业人口的收入水平比A县的平均水平要高,但工业人口只占该县总人口的17%,也就是说,占全县总人口83%的农民的实际收入比A县差得多。

对A县和B县的发展思路,该如何看待?有人认为:富民和强县应统一起来。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多,群众积累又比较少,把落脚点放在广大农民的增收上,可能更现实一点。如果县富民贫,一、二、三产业不成比例,从长远看不利于经济发展。

也有人赞同B县的做法,认为:工业水平上去了,靠工业去反哺农业,兴办社会事业,同样可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尽管看法不尽相同,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A县87%的家庭有了彩电,B县不到30%;A县村村通柏油马路,B县的乡村公路大多还是土路;A县平均4个人就有一台农机具,B县平均17个人才有一台。

如果您是县里的领导,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呢?

(1999.09.20)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