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并非万能

技术并非万能

看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腾空而起,在习习海风中直入苍穹,再听央视主持人与航天专家讨论发展航天事业、探索外层空间的重大意义,更让人对未来世界产生无数美好的遐想。

突然,妻的一声尖叫,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现实。

“你看,刚洗的床单又弄脏了!”妻一副哭腔。

我快步走上阳台,看着妻手里的床单,如同少女脸上长的雀斑。

向南望去,不远处,一只烟囱正在冒烟。

“这条床单已经洗了三遍,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妻一脸无奈。

“政府已经下令对这台锅炉限期治理了,慢慢地会好起来的。”我只好宽慰她。

回头坐在沙发上,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锅炉曾是人类的一大技术发明,但它在为我们提供热量的同时,也使我们遭受烟尘的危害。

人类的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人类不断追求丰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的历史,也就是不断地发明和使用技术、改造自然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宇宙探险,基因解码,物种克隆,还有使世界变“小”了的互联网。

然而,正如恩格斯所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我们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的成果又取消了。”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都使我们自身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封闭系统,生物圈对其他各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而非技术在起作用。

人类诞生以前,地球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鸟语花香,禽飞兽走,有茂密的植被、广袤的沃土和丰富的矿藏。对今天的人类来说,那时的地球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世界,各种生物在自然法则下,有条不紊地生活,生老病死各得其所。

人类诞生之初,在采集—狩猎型的社会里,几乎不需要发明什么技术,仅仅靠个体的本能就能得以生存。只是到了后来,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增大了,导致人口不断增加,这时仅靠采集、狩猎已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人类才不得不由采集—狩猎生产方式转为种植、养殖生产方式,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人口进一步增加,使人类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出更多的耕地,以满足粮食需求。现代人类不断追求舒适和丰裕的物质文化生活,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技术,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造成了各种形态的环境污染。

现代文明已经证明,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本身并不能创造出资源、能源。技术只会增加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本领,使资源总的消耗速度加快,其结果必将导致地球上包括生物圈在内的各个子系统的损坏。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不管现代工艺技术多么高明,人类的活动最终还是依赖于交织在生态网中的各种生物学过程。这些生态网、食物链是如此的复杂,其稳定性受到干扰的后果,现代任何技术根本无法做出预言。

大多数农民都能认识,即使有温和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也不可能在同一块土地上年复一年无休止地种出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作物来。某一时候长出的一棵麦苗,都意味着将来在同样的这块地方会少出一棵麦穗,这是因为土壤的肥力是有限的。如果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共有”,每一位理性的农民从自利考虑做出的合理的经济决策是,只要有一个满意的收成就会尽量少给土地施肥,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壤退化。采用农业技术,如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或实施田间间作,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但不能阻止土壤的退化。假如从管理入手使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发生变化,即划归某位农民所有,这位农民就会尽量多给土地施肥,确保土地持续稳产高产。

环境资源就是一种典型的“共有资源”,我们无法做到不让别人与自己同时享受明媚的阳光、洁净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环境作为资源属性,其产权是不清晰的,这就导致人们盲目开发、滥用。因此,解决环境问题,与保护上述土地一样,不能单纯依靠技术,必须强化制度管理。

写到这里,手机响了,我又一次享受了人类的技术成果。手机在给我们带来通讯便捷的同时,也使我们遭受到电磁辐射的侵害。想起妻那张很无奈的脸,我不禁要问,技术真的那么管用吗?

要解决环境问题,与其殚精竭虑发明各种技术,不如老老实实尊重自然规律,这才是生态文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