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有一种生活魔力,叫每天早起一小时
早晨的世界那么静,这是只属于你自己一个人的静默时光。你甚至听得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这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好机会。
有一阵子,我们的作者群里开始倡导一种积极有爱的生活方式,叫每天早起一小时。发起人都是圈子里几个小有名气的作者。早起,是他们过去的若干年里一直在坚守的生活习惯。这些作者,有的是500强里的企业高管,有的是赚钱又顾家的暖男奶爸,有的是家有小娃还一直坚持写作的职场妈妈……此前我一直很好奇,在工作和生活都不耽误的情况下,他们还能保持大量的阅读和高水准的内容输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或者,这每日早起的一个小时,便是嫁接梦想与现实的最近距离。
交谈中得知,这早起的一小时里,他们有时用来埋头书写,让键盘跳跃如弹奏琴弦;有时用来阅读和笔记,边思考边积累写作素材;有时用来打理公众号后台,排版编辑、授权邮件以及读者往来。这一个小时,更像是他们为梦想辟出的自留地,正是这每天的日积月累里,梦想的小花也被浇灌得光彩熠熠。
在他们的倡议下,我也蠢蠢欲动,又有一丝犹疑:“真是这早起一小时的魔力吗?还是一天中任意为自己留白一小时都行?”他们说:“你先早起试试吧,担保你收获远在一小时之外。”
于是第二天,我给自己定了个闹钟。5点起床,万籁俱静。彼时,老公孩子还没有动静,领导同事也不会来找你,小鸟都还没有苏醒,第一缕斜阳也还没来得及照上屋顶。世界那么静,这是只属于你自己一个人的静默时光。你甚至听得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这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好机会;整个世界都还在拨云见日,你也在迷雾中问候着世间的另一个自己。
我好像穿上了杨绛先生梦寐以求的“隐身衣”,在这一个小时里,邂逅了城市里的桃花源。我忽然明白,为什么现在城市里开始流行找一个周末住到寺庙里,打坐、听禅、放空、冥想,这种感觉,真是美好又微妙。
我因为自己开始早起,而关注和遇见了一群热衷早起的人。他们不都是如写作者般在为梦想而买单;也不像很多互联网大佬,仿佛与世界抢跑,天还没亮就给自己打了鸡血。
他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他们在同样的早起一小时里,做着不同有趣的事情。
我的一位老同事,是位标准职场白骨精。她每天早起一小时,只为化上最精致的妆容。她的颜永远一丝不苟,她的文件柜永远繁而不乱,她的手提包像惊喜款的百宝箱,她的工作则一如她的为人和妆容,总有备而来,有条不紊。
我的一位多年之交,从做翻译半路改行做业务。进入新行业后,她每天六点出门,在公司楼下的咖啡馆或麦当劳里,先拿小本子规划好今天要拜访哪些客户,跟进哪些事项,调度哪些环节,路线怎么走最方便,时间怎么安排最合理。一切都胸有成竹了,再从容地用早餐,之后擦上唇彩,闪亮出发。
我的一位新女友,本不是个早起党。前阵子她走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十分踌躇无措。夜不能寐的日子,索性早点起床出门。她看到黎明的微光,忽然揪出了自己心底的潜意识,大步流星地向前走。
我认识一位全职妈妈,坚持每天比孩子老公早起一小时。她变着花样尝试各种有趣又美味的拼盘早餐,然后收拾好心情、收拾好自己,以最美好的状态向家人问早安。
我还有一位大龄单身女朋友,每天早上起来,不但为自己做早餐,还顺带为自己备中餐。每当我们在办公室叫外卖的时候,她默默取出那个写满了营养学的小餐盒。她的每天一小时,只为多对自己好一点。
以前我因工作的关系接触到一群人,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到城郊的高尔夫球场打上9个洞,在与清晨的对话中,感受着大自然的蓬勃与魅力,也接受着多变与挑战。他们都是人到中年,财富、圈层、状态都走向巅峰的一群人;他们在别人的一天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为自己做好了精力、人脉、生活爱好的多层储备。
……
富兰克林曾说:“我未曾见过一个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
或者因为,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早睡早起顺应身体生物钟和皮质醇分泌(压力激素)规律,以利于消除慢性压力。或者因为,企业家在这里藏了杀手锏,生活家看到了彼岸花,梦想家找到了自留地;思想家看到了小洞天。
能够驯服早晨的人,必能驯服早起的人生!
[圈子]美好的朋友,能驱散你内心的阴霾
贾平凹说,朋友是磁石吸来的贴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出来。去结交那些你身边更美好、更有趣的朋友吧,他们的明媚,能让你远离内心的阴霾。
这些年每当我觉得低落、彷徨、痛苦、迷茫的时候,总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治愈办法,就是朝身边的美好朋友看一看。
她们是最普通的人,但却也是有能力在普通的日子里活出不普通生活的人。
朝她们看一看,在别人的生活方式里照见自己,在她们的美好里驱散内心阴霾。
她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有一类女友,不管你什么时候突袭她们家,总能收获满眼的舒展。她们的家中任何时候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不仅如此,那高台上的鲜花、茶几的小件、窗边的细节,处处都让你感觉到,这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情怀的女子。
她们有的是政府公务员,有的是女装店老板,有的是写字楼金领,她们不管白天工作多忙、晚上到家多晚,都绝不允许家中一片凌乱,都不会立即“葛优躺”,而是一定会先把家中收拾清爽了,才会洗尽铅华,许自己一小段宁静与安然。她们是事业上很拼、行为上很自律的女子,但也是无论奔跑得多快多远,始终不忘记所有的努力不过是为了好好生活的女子。
有一类女友,你常常看见她们在朋友圈里晒各种美食、喜物、日落、房檐。她们会花小半天的时间,看一杯茶在日落下的倩影、观一炷香在尘埃中的姿态、听一出戏在岁月下的变奏……然后,又悄悄转身离开。
她们喜欢把时间消磨在看不见的地方,甚至是旁人无法理解的地方,日升月沉、云淡风轻,她们看鱼、喝茶、散步、发呆……仿佛在虚度时光,但你却分明看到,那些被虚度的时光,在她们身后,慢慢长出一双薄薄的翅膀。
有一类女友,她们是朋友圈中的女强人和事业狂。她们总能对工作保持着十二分的热忱和亢奋,她们把加班当兴趣、把拜访当学习、把开会当思想洗礼、把困难当挑战未知和遇见惊喜……忽然有一天,她们从幕后奋斗到了前台,她们的名字频频与大咖同现。原来她们一个个都那么美,她们是明明可以拼颜值却非要靠实力,把事业和自己都经营到极致美好的女子。
有趣的是,她们的事业常常和女性主题有关,她们的选择更像是一种天然的召唤。她们是把每一寸时光投入到真正喜欢的事物里,感受着生命小宇宙的激情燃烧,享受着灵魂深处的丰盈和富饶的女子。
有一类女友,她们一生都不太按常理出牌。小时候是周边人眼里的“问题女生”,却在文字里拥抱着来自全世界的暖意;工作时在收获期潇洒离开,不畏从零开始,选择边玩边创业;当事业开展得有声有色,她们又经营起一家爱好的小店,从选址到装潢再到考究的原料,全都不是最赚钱的做法,但却是用梦想勾勒出来的样子。
每一次别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她们用一句“我是一枚经历主义至上者”就可以优雅解释。她们追求生命的质感和厚度,她们探寻人生的可能和野性,她们说人生需要有几次“出轨”(偏离你以为正确的生活轨道),因为转变本身,就是人生最伟大的意义。
有一类女友,她们日复一日进行着家中最枯燥的工作,洗衣、做饭、买菜、哄娃,她们没薪水、没休息、没升值空间,但却能在这样的日子里气定神闲、陶醉其间。
她们吃水果会切成好看的拼盘,她们孩子的零食盒里永远是妈妈牌小饼干,她们先生从柜子里拿出的是飘着淡香的熨帖西装,她们的家中布置得像童话王国,偶尔我也会收到她们的微信:“亲,快去买今天菜场的豆腐,质感真是香嫩爽滑。”我佩服她们一块豆腐也能吃出一个天堂。她们自有一种能力,她们的浪漫不在远方,早就把眼前的平淡变成了诗与田野。
……
正如同我们都是主动选择了一种生活,我们其实也是主动选择着我们的朋友。
我喜欢近距离地和她们在一起,也喜欢远距离地默默欣赏着。
她们一人一世界。但都是人格独立、灵魂自由、周边弥漫着恰到好处的荷尔蒙的女性。
她们都自带一种能量场,进入这个气场里,美好很容易被感染,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向往美好。
一直以来,我努力探寻着这个世界,究竟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属于真正幸福和快乐的活法?为此,我翻过很多书、阅过很多人、听过很多故事、研究过很多个例……
后来我发现,大多数人今天的压抑和隐忍,是为了未来过得还不错。可你以为过得已经还不错的,又认为这种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一个已然达到物质富足的女人可能因为缺失精神追求而郁郁寡欢,而一个看上去完美的女性,也可能因为在追求完美的路上积累了太多负面情绪,而没来由的身心疲倦、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追求幸福,但却没有哪一种人生拥有绝对的快乐与幸福。幸福与痛苦永远相依相伴,它们就好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
但是,一个具有正能量气场的人,却更容易获得相对更圆满的人生。因为所谓气场,不过是那个能与外界进行沟通与交换的能量场。正是她们的美好气场,在为她们带来人生的马太效应,因为本身美好,所以更多美好接踵而来——这种美好很容易形成一种传递和影响。
所以,多去和美好的人在一起吧。
正如同村上春树所说:“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聚会]再熟的朋友,也请保留30%的神秘
圈子维系之妙,在于恰到好处,相处不累。最好的聚会是吃到十分满意,聊到意犹未尽。
这几年,对于各种聚会的感觉,内心真是又爱又怕。
所有怕的原因,均可归结为一点:聚会时间超长。
冗长的聚会背后,往往会发爆发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意味着必须要找很多话题。挖空心思不断抖包袱,找契合与兴奋点,才能始终好玩不冷场。
其次,可能会吃掉很多东西。为了避免一直傻坐着、无话可说的尴尬,席间常常有意无意地活跃筷子。
再次,破坏彼此间的美好感。本来人与人之间,妙就妙在亲密有间、保持适度的距离感。而一场僵持到最后、百无聊赖的聚会,最破坏美感。
另外,影响私人生活和空间。下班后的时光弥足珍贵,却要被一场加长版的聚会生吞活剥,这滋味,你懂的。
一个多月前,我刚推掉了一场大学毕业十周年的同学会。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我清高孤冷、不近人情。而事实上,我只是仔细揣摩了一下:如果要赴约,我必须在仅有的三天小长假里,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住进某个避世远郊的乡村豪宅。
可是,我还想把孩子从外婆家接回,让爸妈也放个舒坦的假;我也想趁机培养下亲子感情,同时陪伴先生;我还有自己的私心,想要看看书、写写字……我若赴约去了,他们怎么办?
再说,我也难以想象,那48小时里,我们拍腻了照片、谈完了话题、叙完了旧情谊、满足了新鲜感,该干什么呢?多半是开始喝酒、发呆、打麻将吧。如此,真能尽兴归来吗?
恰好那阵子,我在读杨绛的书。看到她每年过生日前,都会躲进医院,只为回避探访者,求一份岁月清静。她和钱钟书先生都是不喜欢交际、应酬之人,情愿把时间花在内心认定且更为平静的读书、写字上……
真是心有戚戚焉。
如果那次聚会只安排两小时,我定欣然赴约;可是整整两天,真的只能对不起。
其实,我们不是不需要聚会、不需要社交、不需要圈子。但圈子维系之妙,在于恰到好处、你情我愿、相处不累。
想说说我的一个小闺蜜圈,也差不多维系有十年了。刚大学毕业那会,我们因考入同一家单位,彼此投缘,再加上同一个起跑线、又分跑不同的采访线,而格外惺惺相惜,建立了亲密牢固的友情。
后来,我们中有的跳槽了,有的高升了,有的转行了……大家慢慢分散在了城市的不同据点。但为了保持这难得的友谊,我们立下规矩,每两周必须见一次面。
可为了见面而见面的聚会,没过多久就变了味。我们嚼干了同一家单位里的人事八卦,说完了在新公司里的际遇发现,最后就只剩下:这个看看表,心里想着孩子是否睡了;那个不断地摆弄手机和语音微信,似乎是男友已开着车在楼下接她。
虽然彼此在聚会的后半段里,都明显有些心不在焉、疲惫憔悴,但就是没人提出:散了吧,今天就这样吧。
好像谁先说散场,就是表达厌倦、没有诚意、不够朋友一样。
幸运的是,后来经过不断的磨合和调整,现在闺蜜们的聚会,已进入了一种收放自如的状态。
不会特别约定见面的频次,而是选大家都有空闲、有状态的机会。偶尔有一两人缺席,也大方理解,不必苛求,更不必因此取消了局,给对方压力(真正的聚会,不是靠强硬施压,是因过程本身美好,而让人心之向往)。
每次聚会,吃为第一要义。我们遍寻达人推荐的街边美食,或是凭心情择一家有情调的小餐吧。在味蕾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情绪也自然更容易调动。
我们聊工作、聊生活、聊家庭、聊娱乐,既是惬意放松,也是怀念叙旧。每个人面对的彼此,更是一部天然的、画面感极强的励志史,我们总能从对方身上找到激励和向上的力量。
最好的聚会是吃到十分满意,聊到意犹未尽。
现在大家似已达成一种共识,9点之前必定散场。
之后,闺蜜们到了家,通常还可以进行属于自己的夜晚下半场。
热爱运动的做一小时瑜伽,喜欢阅读的翻翻书,有孩子的给他(或她)讲晚安故事,或者只是追追剧、发发呆、放放松。总归可以不耽误睡眠,以愉悦、美好、积极、充足的状态,迎接第二日的工作。
知乎上有一条被很多人广泛认同的简洁人生建议——永远留住30%的神秘。包括对朋友,对爱人,对伙伴,对同事。
每次聚会,最好的状态是聊到意犹未尽,让彼此都还有遐想、生活仍留有余地,都能惦念着下一次,为彼此保留这30%的神秘。
不仅仅是朋友间的聚会,这两年公务上的饭局和酒会,其实也正在悄悄地往精简化转变。
我之前跟过一个领导,是位特别精通业务的副总裁。
据他说,以前那几年,基本是两天一场大应酬、天天都有小应酬,一场酒局喝到后半夜两三点,简直家常便饭。
后来之所以会有时间跨度上的转变,当然最主要是取决于被宴请一方的态度,源于他们在生活方式或者思想观念上的改变。
在饭桌上聊天,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精英、高官、媒体人、银行家,都拥有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夜跑、晨读,也更热衷陪伴家人。
相对而言,很多人不会像以往那样,大肆灌酒、不醉不归,而是推崇喝好为止、点到为止。
宴请一方,如果看出对方并不愿沉迷饭局,自然有事说事、说完散场,不破坏美感,不虚耗时间。
这种现象的改变,或者也是商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毕竟,像以往那样为了一场酒局,而缓冲十天来调养身体;为了一场饭局,再减肥十天来塑回身材;或者满身酒气,遭家人厌烦,自己也有苦难言。
这又是何必呢?
聚会的最高境界是吃到十分满意,聊到意犹未尽。别一餐饭后,让吃成了彼此的负累。
美与现实生活有一个距离,请为彼此保留30%的神秘。
[房子]真正幸福的家,无关面积大小
她买下这套超过他们经济能力的大房子,原本是想着逼自己一把,从此便可晋入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阶层。没想到,却进入了一个被物欲牵着鼻子走、强迫你不停奔跑的新阶层。
结婚第八年,芸终于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房子,人生第一套写有自己名字的大房子。
傍晚,她站在不远处的街口朝那块鳞次栉比的楼区望去,有处灯火阑珊的地方,于她有着莫名的温暖。那是家。
在这个城市里,她苦读四年、奋斗十年,终于有了一处让她心安的地方。她不再是这个城市里的漂泊族,也不用再跟公婆挤四十平的老棚区。
在这个南方的省会城市里,她拥有一处地段不算偏、档次不算低的敞亮四居室。这样想着,她的腰板似乎又挺得直了一些。至少看上去,她已比一般的同学同事要过得更为光鲜。
虽然买房超了预算、背了外债,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这个城市里,谁买房不负债呢?
住进了一生夙愿的大房子,她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幸福。
搬进去没几天,某日吃完晚餐,芸望着空落落的餐桌陷入了遐想:这样一张当时花了几千元购置的田园风白色实木餐桌,上面应该铺着印有大花朵的浪漫桌布,摆上烛台、红酒,才够相称。
可是眼前,华丽的餐桌上,竟只稀稀冷冷地放了几个从老房子搬过来,一看就是拼凑而成、质地拙劣的破碗烂碟。
不行,实在太寒酸了,芸心想:“我们拼命工作、拼命加班、拼命赚钱,不就是为了一家人在华灯初上的傍晚,坐在桌上吃一席温馨且有品质的晚餐吗?”
不行,这钱绝对不能省!况且万一家里来了客人,吃顿饭也露怯和遭人话柄啊!于是芸打开手机、登录购物网站,开始仔细翻找起来。
一番搜索、看评论、查论坛、读推荐,芸一晚上斩获了一套品味与颜值皆备的欧式陶瓷碗碟套装,顺手又收了几个适合做拼盘早餐的手柄锅和沙拉碗。
芸已没有更多存款,于是她一狠心一闭眼,又刷了那张快要爆掉的信用卡。
其实这一晚,芸还淘到了喜欢的高脚杯、烛台、熏香、干花以及桌布。只是,欲念终究不敌现实,她只是把这些东西默默地添加到了购物车。
但一想到未来几个月,要将它们一一实现,再一点点布置上桌,仿佛生活也充满了干劲和向往。
网购完成,时间也已不早,芸准备洗澡睡觉。但她突然想到,浴室里装的这个巨大莲花喷头实在太费水。
如今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分用,于是她用大桶接了热水,随意擦了个澡,然后用剩水洗了随手换下的衣物,再将浑浊的水搁置一角,预备冲厕所。
芸对自己这样省吃俭用又持家有道的方式很满意。她默默盘算着,这样大概又可以省下几元水钱。却早已忘了,当时她咬牙买下这大莲花喷头时,是多么向往电视剧里潇洒、痛彻的洗尽铅华。也浑然不觉得厕所旁那桶浑黑的脏水,和格调清新的白瓷卫生间是有多么不搭。
走进宽大的卧房,芸躺在了那张一米八的大床上,想着以前一家三口小心翼翼地挤在一起时,她甚至一整晚连翻个身都不敢,清晨起来,常常身体僵直,腰酸背痛。
此刻,芸环顾卧室,心里有一丝舒坦。但她更多想着的,是要慢慢为这里添上温暖的台灯、烂漫的壁画,还要给自己添个中式的雕花梳妆台,这是她在乡下还是个懵懂少女时就怀抱的渴望。
一丝压力也黯然袭来。倦意笼罩着夜幕。
为了赚钱,为了还房贷、还朋友的债,还有自己想买的各种小物件,芸开始拼命加班,很多活都主动揽在身上。
可是一晚上加班费毕竟只有几十元,芸又开始托朋友打听,如何接私活,赚外快。
自己忙成这样,老公自然也不能闲着。她开始动员老公在工作之余,也想想法子,比如跑私家车之类。
芸的老公原本是个喜欢宅着的经济适用男,可在老婆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业余的时间都与车为伴,贡献在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上。
某天晚上11点,忙完公活又忙私活的芸从办公室下班,老公也收车了,来芸的楼下接她。
两人疲惫不堪、车上很少沟通,开了半个多小时,回到这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光鲜小区的门口。
可他们“穷酸”的车,是进不去这豪宅的。
当时买房,他们也不是没关注过小区车位。二十万!比他们几万块的代步车都贵上好几倍。
所以他们的车一般都在小区周边,打游击、找空位。可是眼下已接近午夜,人车归巢,万籁俱静。想找个得以停歇的角落,无疑是更难了。他们不得不多开了十多分钟,才勉强找到一处空位。等走回家,已经过了12点了。
芸的老公随手打开了客厅正中那盏奢华璀璨的欧式圆形水晶灯。
芸赶紧给关了。“太费电了,开它干什么。”芸边说边摸黑走过玄关,插上一个小小的节能灯泡。
“明天是周五,晚上我们把孩子接回来,一家人一起过个周末吧。”芸的老公建议。
“不行。”芸斩钉截铁地落下两字。口气随即又缓和了一点,说:“我周末接了个私单,要去辉的公司做两天项目核算。孩子那边,可能还是得辛苦妈了。你也别歇着了,周末用车人多,难得有整块的时间可以赚点钱。”
芸的老公还想说什么,芸马上打断他:“今天物业打电话过来,要收下半年的物业费了。咱家160平的房子,每平2.5元,6个月一共是2400元。另外,水费、电费都得交了,余量估计用不够一个月。还有这个月的房贷加信用卡还款,一共是9300元。另外,我们借小萍的五万,我想争取这个月多少能还点。小萍倒没催,但我听说她公公住院了,正是用钱的时候。”
俩人没再说什么,背对背躺在了那张宽敞的大床上。没有孩子的大床和家,芸总觉得空。
芸躺在床上想:孩子出生后的这五年,一直是跟自己睡,是最黏自己的。也不知现在孩子独自留在奶奶家,还能适应吗?会不会半夜想自己?
芸的眼眶忽然有点湿润,她想起自己当初的梦想: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在这套大房子里。
芸的老公感觉到了芸的抽泣,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翻过身,把她抱在怀里。
也不知过了多久,两人守着漫漫的夜,就这样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芸6点起床。老公已不在家里。给他打电话,才得知他早早出车去了。
芸的眼眶又一次湿润,她记得老公是最爱睡懒觉的,且非常在意个人睡眠。
芸看着复古的餐边柜上一家三口在公园里嬉闹的合照,忽然觉得那种感觉恍惚已是上一个世纪。
她以为正是为了他们,她才咬牙跺脚买下了这套超过他们经济能力的大房子。可是如今,却只有她一个人,在客厅里感受着刺眼的霞光。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芸从思绪中拉回了现实。芸的老公在电话那头失控地说:“老婆,快来,我撞上了一辆三轮车。”
芸赶了过去,还好,三轮车上的两个人看上去并无大碍,只是对方要求去医院做全套检查。另外,作为事故全责的一方,芸的老公还需承担两个车全部的维修费。
当初为了省钱,车是只交了强险的。这次还算万幸,人没问题。
问题依然是钱。
芸匆匆忙忙把被撞的俩人送到了医院,这时又接到了单位的电话。领导在那边厉声咆哮:“你去哪了?迟到这么久,居然也没有请假!”
芸还没来得及解释,领导接着吼:“我三番五次叮嘱,这次的文件不能出错。这么重要的文件,你居然弄错一个小数点!你知道这影响有多大!”
芸的世界有点天旋地转。她开始后悔,住进了那套像魔咒一般的大房子。
本想着逼自己一把,从此便可晋入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阶层。没想到,却进入了一个被物欲牵着鼻子走,甚至得拼命跑的新阶层。
跑得越快,前面的人越多;
跑得越远,越看不见尽头;
跑得越累,越注定会跌跤。
还好,这一跤跌得不算太深,芸还有能力自己爬起来。
后来,芸卖掉了大房子,一家三口住进了普通的两居室。
芸说,她的这一跤换来了两条教训:一、享受生活不是不可以,但享受要跟得上自身的实力;二、欲望不是罪恶,人皆有之,但别让物欲淹没了初心。
[运动]从现在起,培养一个相伴到老的体育爱好
长期坚持一种运动,除了能够让你获得身体的改变,更多的是带来生活方式、社交圈子、休闲品质等方面的意外惊喜。从现在起,培养一个相伴到老的体育爱好,愿你此后的每一天,都是一场美好奇遇。
作为一枚从小的体育差等生,自从告别了校园,我所有的运动几乎就只剩散步和逛街两项。
我还常常自鸣得意,虽然不专业,可毕竟在动啊,活络了筋骨、消耗了卡路里、享受了过程,还不用饱受肌肤之苦。
就这样一晃过了十多年,直到三十好几,我的身体开始出现了一些疾病征兆。
于是父亲大人严肃地找我谈了次话,现身说法:“我的身体情况你最清楚。十年前那次心脏手术,像在鬼门关里走过一趟……但你现在看看,冬泳带给了我多大的健康和改变。”
父亲的身体,的确是被50岁后的每日坚持游泳所渐渐治愈的。
可我知道,父亲能够日复一日地坚持一项运动,绝不仅仅是在“健康长寿”四字驱使下,像每日吃药一般的完成任务。
父亲的坚持背后,更是运动所带给他的生活方式、社交圈子、休闲品质等等的良性改变。
他一直是乐在其中的。
冬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在不冬泳的人眼里,大概是在瑟瑟的冷风天里,脱下一件件赖以取暖的衣物,一头扎进那冰冷的水中——各种虐极。
可只有冬泳的才知道人,那是身体投入大自然后,一种极致的彼此征服与深度合一——痛快淋漓。
且父亲一类的爱好者,他们一跃而入的,从来都不是26度的室内恒温泳池,而是真正的江、河、湖、海,贯穿着每一个春、夏、秋、冬。
这几年不少城市里为了支持这样的泳者,都会在江边、河边划定出专用区域。他们背上统一的漂流袋,三五结伴地寒暄热身,之后以一道优美的弧线跃入水中,仿佛开启了这一天最有活力的清晨。
冬泳的人多了,他们便渐渐自发地成立了城市里的冬泳协会,推举了会长和秘书,缴纳了会费。
从此,不仅有了每日清晨里彼此的问候与微笑,还有了每月几次的聚会与相约;更有了集体组团去另一个城市里的旅游与踏青,顺道与那个城市的游泳协会和泳友们相互切磋与交流。
这些年来,父亲收藏的各地游泳联谊的纪念奖章竟有23枚,他和他的中老年泳伴们,渡过长江黄河、跨过名山大川,也趟过绿水小溪,更以游泳之机,游历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父亲说的没错,这几年的他,早已不是那个手术过后,吃啥啥不香、看啥啥不对、身体特脆弱、情绪特敏感的“怪老头”了。
他成了一个真正去体会世界无限大、生活无限美,把每一天都活得热情澎湃、活出一个新自己的“无龄感先生”了。
运动,仿佛将他的人生从残烛之势拽了回来。
此后的每一天,都是一场美好奇遇。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当你老了,剩下大段的闲暇时间,可以做点什么来继续享受美好的生活?
或许,一项热衷的体育运动,也可以帮你找到老年的支点与延伸。
“百马大叔”田同生正是如此。
我第一次接触田大叔,是在父亲影响下带着孩子参加了一次亲子户外跑运动。这位田大叔正是领跑人,之后,他回室内又进行了一场小型的户外跑分享体验,同时送给了我们每人一本他写的书,书名正是《百马人生,从55岁开始》。
摊开书来,原来这位田大叔也曾经是上学时的体育补考生、职场上的啤酒肚,因为一次攀登夏邦马峰,距离顶峰只有500米时,严重体力不支被迫放弃。为了实现登顶愿景,他才跑步以锻炼体能。
可是,跑步这件事,竟然如多米诺骨牌,给他55岁开始的人生,掀开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身体和体能上的变化。从55岁时始终无法突破2公里的瓶颈,到61岁时完成了世界马拉松的大满贯……啤酒肚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人鱼线和六块腹肌。
继而他找到了新的志趣和爱好。从室内跑步机发展到户外跑,再到开始挑战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跑马”的人喜欢征战不同城市、不同国家,马拉松跑友们常常会在相同的时间相聚在不同城市的相同赛道,他们以脚步丈量各个城市的风土与面貌。
同时,他在跑步中不断体会和感受着人生。他说跑步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在跑步中不断超越着自己,哪怕只是一点,也尤为重要,因为那也是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和局限。
他甚至在55岁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新方向。他成为一名“百马推手”,倡议“以马拉松的名义去旅游”,不仅自己参与,还推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跨出国门去跑步;还推动万科、联想、中国建筑等数十家中国企业开展绿色企业跑。
与此同时,他出书、演讲、拍纪录片……跑步为他开启了生命在55岁之后,从未设想过的另一种可能。
可如今他说:“我的跑步故事,才刚刚开始呢。”
从我父亲一类的冬泳者到田同生一类的跑步者,他们运动的初衷,或许都是为了身体而打响的保卫战,而运动的坚持,却俨然成了晕染出美好生活的调色板。
所以,从现在起,都去培养一项相伴到老的体育运动吧,不管是游泳、跑步、骑行、登山、太极,还是其他。
它可以让我们在终于不用坐班打卡后,通过一项运动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玩伴,形成一个更大更有趣的圈子,让每天的生活依然有所依、有所盼、有所乐、有所获。
即使你已经规划好老年生活即是周游世界,一项运动也可以让你在这之中获得加倍的幸福和感悟。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从现在起,有资格也有条件地健康活着或者老去。
[消费]买买买?好好好!
男人和女人的消费观,如果换一个角度,根本全无分歧和冲突。
1.把选择权交给女人,消费往往返归理智
大概半年之前,我决意换一种生活方式,就对我先生说:“我想把工作辞了,试试专心在家看书写稿。”
先生说:“好。”
接着我又说:“为了效率,我想更新下设备,得买台新电脑。”
先生说:“好。”
我在商场逛了一圈,一眼瞄中一台“小白”,想着就它吧。
先生说:“好。”
于是,有了现在每日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写作、过得倍儿充实的我。
结婚八年来,先生一直是朋友、家人眼里的“好好先生”,而作为他的夫人,我最直接的感受竟是,他从来不吝啬对我说“好好好”。
这几年吃的、用的、穿的,我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富足的状态,对于各种想买的、讨好自我的小物件,下起手来也很是潇洒痛快。
倒不是因为家里的物质条件有多好,而仅仅在于家里的这个男人,对你的精神支持有多高。
不仅消费如此,生活也是。
从餐厅点菜到假期出游、家居装潢等等,先生总是说:“老婆说了算,跟着老婆走,老婆你做主。”
因为先生身体力行地坚决拥护我这个家庭女主人,这8年来,我们的日子恩爱和睦,吵架的次数不超过五个指头。
前几日,我正清理换季时的衣物,拎出一件睡衣,觉得不再可爱,就半开玩笑地问:“这睡衣是不是太不衬我气质了,得买件新的。”
先生抬头看了一眼,毫不犹豫地说:“想买就买。”
说来也怪,有些需求在心理上得到了言语安抚和满足后,我竟迟迟没有行动。
我再次打量这件睡衣,虽然挺显胖、不够美丽,可它既没破又没旧、穿上去还很温暖,我为什么一定要换呢?又不是钱多到没处烧。
许多次我发现,当男人说“好好好”后,女人的视界豁然开朗。
把购物的选择权真正交到女人的手上后,她反倒会平心静气地以家庭女主人的身份重新抉择: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家庭的收入是不是与消费相当?我是否把太多的消费聚焦在自己身上?
于是无数次,我既省下了这笔消费,又承了先生的情。
家中自然一派祥和、皆大欢喜。
2.多少女人“买买买”,只是一时的置气和反击
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女友,我俩常常结伴去逛街。而她家的画风常常是这样的:
某日对镜垂怜,她问:“我是不是该换个发型了?”
她的丈夫答道:“折腾个啥?这几年换来换去,真没看出多大差别。”
某日准备赴一场约会,她问:“这几身衣服是不是都显老了?”
她的丈夫怒道:“一柜子衣服!怎么总挑不出能穿的?再说见个熟人,你矫情啥?”
某日她又问:“我都快成黄脸婆了,是不是也该买点高端护肤品?”
她的丈夫着急地说道:“那些所谓大牌就专门哄你们这些天真女性!有钱还不如给闺女报补习班去。”
于是乎,这姐们儿常常暴跳如雷地给我打电话:“走!逛街去!购物去!刷卡去!”
和她一同进了商场,发现购起物来果然豪迈。
一边买买买,还一边解气地对我说:
“哼!凭什么不让我买!当我是只会洗衣做饭的老妈子吗?
“再说又不花他的钱,我所有的消费,每一分每一笔,都完全可以自己独立!
“我就是要让他知道,问他仅表示尊重,决定权在老娘自己手里!”
这姐们儿常常洋洋洒洒地豪买若干衣服、鞋袜、晾衣架、马桶刷,大包小包示威般地拎回家,可每每过不了多久,我又能接到她的电话:
“喂,上次咱俩上街一起买的那条红裙子,你喜不喜欢?喜欢你抱走,我穿确实不好看。以后你要有不喜欢的,你再塞给我,咱俩交换。”
看来,冲动之下所购之物,往往并非真正心仪。
花的是钱,解的是气,可买回来的却是冤大头。
在这场夫妻二人消费观的博弈中,丈夫的“NO”反倒成了催化剂,以致夫妻皆败,赢的是商家。
有天我这姐们儿鼻子一酸,对我说:“男人都是蠢家伙!”
多少男人不知道,很多时候女人传达出想“买买买”,其实只想要男人一句软话、一个态度、一种“老婆开心抵万金”的万千宠爱。
当男人真诚对她说:“喜欢就买吧。”天不会塌,家不会垮,腰包更不会从此干瘪。
因为那个真正爱他的女人,会在爱里时刻谨记:自己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是儿媳、是家中的女主人,需要用心去经营着一个家。
由此,让她真正愿意花钱买下的,大抵是生活所需或品质之物,却绝不是因一时跟男人置气而犯下的二。
3.小消费是生活,大消费是策略
和我家这位“好好先生”在一起久了,却也渐渐琢磨出了另一规律。
比如,有段日子我眼馋别人家的大房子,在他耳边念叨:
“要不咱也买套大的吧,贷贷款、借借钱、勒紧裤腰带,反正房子总要升值的。”
说完没几日,先生竟真的开始带我探楼看房;与此同时,案边还多了几本书,买房、理财、投资之类的。
我暗自得意,甚至开始筹划着新房的装饰。
几个月后,先生果然妥妥地交了钱、签了字。
但是,却绝不是我心心念念的大房子,而是一套比现在住房还小的两居室。
拿到钥匙那天,先生说:“养着这套小的吧,如果运气好,几年后说不定真给你变个大的。”
我斜他一眼,心想这男人平时看着挺大气,可到了关键时刻,还不是恢复理科生的实用主义。
当然,我却也不是不能理解,如此曲线救国,自然不用砸锅卖铁,生活品质也不至于一落千丈。
但我还是忍不住调侃,说:“你这人够精明的。平时小钱都让我做主,等用到了大钱,才知道谁是大权在握。”
接着又忍不住和他探讨:“这些年零散花掉的小钱,如果都积攒起来,也相当可观了。这你咋不管管?”
他想了想,说:“小消费是生活,大消费是策略。”
小消费是品味、情调、快乐,当然可以随性一点,赚钱不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吗?
而大消费是家庭投资、长线规划、理财策略,讲究的是平衡和收益,说到底,不也是为了让生活更好吗?
前者是对眼下生活的犒劳;后者是对长远生活的谋划,它们根本殊途而同归。
为了把眼前生活过好并循序渐进地更好——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男人和女人的消费观,其实根本全无分歧。
那么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一个真正温暖、向上、积极的家,需要女人的小情怀,也需要男人的大智慧;需要眼下的小生活,也需要长远的大策略;需要夫妻俩拧成一股绳,向着远方奔去……
而唯独不需要的是,彼此的算计、分歧、对立和博弈。
[一个人]像他明天就来那样期待,像他永远不来那样生活
想在婚姻中当一个骄傲的公主,不是低下头去嫁一个卑微的男子,而是抬起头找一个真正的王子。
我有一个女友,体貌端庄、个性大方、家境尚好、为人努力而诚恳,唯一有点扎眼的是,被扣了一顶特大的帽子——海归女博士。
这年头女博士已被归为异类,更何况是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海外名校的“骨灰级女博士”。此帽子一戴,等于贴上了古墓派、第三人类、灭绝师太等华丽的标签,即便看上去再正常不过,也让人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女博士年方二八而学成归国,带着一路厮杀学场笑傲群雄的姿态,甩开一票白种美男心驰神往的目光,清清雅雅地择了座小城,立了业、安了居。
自从她回国的那一刻起,身边的闺蜜好友、邻居家大爷大妈、办公室领导同事,全都默契而热心地操心起她的婚姻大事。不断有人向她推荐:
“有位小伙不错,刚博士毕业,与你相当。”
“我新发现一个优质男,居家、沉稳,家境也不错。”
“这回物色了一个阳光大男孩,身材巨好,斯文儒雅。年轻有为又热爱生活,这个你一定会喜欢。”
……
听上去总是很美,然而所有的优渥条件背后,总还藏着那么多转折。介绍人总在热情洋溢地数完优点之后,话锋一转:
“但是他身高差一点。”
“但是他为人木讷寡言。”
“但是他学历比你低点。”
总归有个似乎可以被忽略的缺点。但是这些年来,给他介绍的女友也不少,却不知何原因一直没成。
女友活到这般境界,自然理解人无完人的旷世真理,也可超然脱俗地忽略所谓的硬性条件。她乐于给自己和他人多一个机会,“就当多认识个朋友呗”“就当多见识下生命各态嘛”。
遥想女友出国之前,身边的富二代、高知暖男也算比比皆是;出国那几年,金发猛男追随身边,也算风光无限。
哪知几年过去,知识更多、学历更高、眼界更宽、心智更成熟,找对象倒真成了难事。
“还真不是我挑剔,更不是我高傲,”女友掏心挖肺地说,“而是若没遇见对的那个人,即便你愿意放低身段、委曲求全,对方却仍心存疑虑、却步不前。”
女友说,前阵子她谈了一段非常狗血的恋爱,即便她甘愿下嫁,对方却怯懦犹疑,根本没法抬起头来,跟她大大方方爱一场。
痛心疾首后,她大彻大悟,想在婚姻中当一个骄傲的公主,不是低下头去嫁一个卑微的男子,而是抬起头找一个真正的王子。他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有自己的山河梦想,更有HOLD住身边女子的能力。只有这样的男子才能与你比肩同行、琴瑟和鸣。
道理说起来简单,现实中这样的男人凤毛麟角。
女友两年多来阅了不少男人,阅着阅着就跃入了三十的门槛。周遭牵线的热心人开始渐渐冷却了,青春年华也在悄悄消逝了。有人说起她,总一脸叹气加惋惜。女友却像没心没肺的人一样,不急不慢、兀自精彩。
每每给女友打电话问候或观测其朋友圈动态,逢假期,她不是跟一帮驴友高山露营,就是跟母亲如姐妹花般携手同游;逢周末,她不是在学跆拳、舞蹈,就是在去练瑜伽、打咏春拳的路上;平日里上班,她也不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代码族,而总是不断地写稿子、投期刊,接踵而来的是各种学术会议和出国交流。
女友向来不是单身主义,她对美好生活和家庭婚姻的向往如所有传统女子一般。但在遇到一个HOLD住自己的男人之前,必须先HOLD住自己的生活。单身就单身,没啥了不起。
心态可以更开放,但眼界不能更低。一个人最好的姿态,一定莫过于此。
[朋友圈]大胆晒出你的幸福
你拎出什么样的生活细节,生活就会变成你特写出来的样子。
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这么两类人:
一类不管遇到点啥事,总是特别激动地晒出幸福。比如,先生下班回来的路上,顺道带了一盒她素来喜欢的点心,那必是要各种摆拍以及大晒恩爱;
朋友从外地给她寄了一盒当地土特产,那必须要在朋友圈高调感怀,“一份多么美好的牵挂与惦念”;
接娃回家的路上发现一簇小野花,她也能瞧出与众不同的好来。手机一顿咔咔咔,回家晒娃又晒花。
另一类呢,则常常在朋友圈各种地狱式吐槽。比如,老公信用卡还款晚了几天,由此影响到房贷比率,她炸裂并暴诉朋友圈:我家养了位大爷,他心里就没有这个家!
孩子生病上医院,当娘的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当爹的居然一切照旧,没事人一样。她的心瞬间冷到谷底,哭诉:娃可怜、爹自私,凡事都是老娘一人的!
婆婆做饭,若是哪天没有考虑南方儿媳,居然在菜里放了糖!顿时胸闷气短、怒火中烧,问题越想越升级,心情越想越悲凉,赶紧晒个圈圈喷死她。
我的女友A和B,绝对是类似典型。
如果单看俩人的朋友圈,真觉得她俩一个生活在天上,各种美满幸福甜如蜜;另一个生活在地下,各种心塞阴冷负能量。
但如果离她俩再靠得近一些,就发现俩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现状又都十分近似:
都是婚后两三年,双双父母尚在,襁褓幼儿可爱;也都是职场小中层和家庭中坚层;也都有房有车有贷款,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追求;都拥有各自的幸福点滴,也都遭遇着生活里的一地鸡毛和心力交瘁。
所以我一直认为,俩人的区别,最多就是表象上的不同,而绝没有质的不同。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喜欢晒幸福来增加感受,另一个喜欢晒惨以发泄不满。
然而她们之间的差别,开始出现在婚后第五年。
首先是容貌上的变化。
素来有颗少女心的A,虽已三十好几,看上去依然十分少女。皮肤粉嫩、气色尤佳、面部柔和。和她聊天,还能见其脸上闪烁着少女般飞扬的眼神和天真烂漫的神采,让人艳羡。想必在家中,一如少女,受到很多照顾和宠爱。
B呢,已然朝着中年大妈的方向奔去。脸色黯淡偏黄,眼角藏着鱼尾纹,眼中透着一丝凌厉。穿衣不太讲究,款式走宽松闲适风,动辄撸胳膊挽袖。讲话更是粗嗓门。
俩人的家庭也正在发生变化。
A的老公,无论做了什么新菜式、买了什么小礼物、干了什么家务活,都收到老婆诸如“哇,你真棒!我很幸福”的盛赞,由此也更加殷勤、体贴、宽容,夫妻俩的生活目标和日常种种也磨合得越来越同频。
B的老公呢,在老婆“你反正什么都不管”“你就是个甩手掌柜”“看看别人家老公”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定性后,几乎离家庭更远,夫妻互动更少。偶尔她老公也像别人家老公那样,立刻被她的质问“你莫非干了什么亏心事”,瞬间击退了热情。
她们的孩子也体现出差异。
A的孩子是那种典型在表扬下长大的孩子,在妈妈和颜悦色的爱与鼓励下,性格开朗大方、自信勇敢,也像妈妈一样积极有爱。B的孩子则反之,相对胆小腼腆一些,看上去总略有心事。
我惊觉她们的变化。同样的婚后生活,相似的起步基础,差异竟是如此之大。尤其不可思议的是,A的生活,正向着她想象中所构建的、朋友圈里所描绘和特写出来的样子走去;而B的生活,也开始真正朝着她在朋友圈所常常吐槽和控诉的模式发展。
为何拎出和放大不同的生活细节,生活的走向却差异如此之大?
A和B的故事,也绝不仅仅是个案。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并告诉一组的饲养员: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告诉二组的饲养员:这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惊讶地发现,一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二组的变得更聪明,它们能够在实验中率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同样的实验切换到人类,结果也是一样。
罗森塔尔教授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一趟,然后随便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这便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这条效应的背后,一次次被验证着——暗示(包括语言暗示、心理暗示等),就好像是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思议的影响作用。
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对家人温柔鼓舞、言语滋润,对生活报以微笑、常诉憧憬,那么生活也会对她微笑,还以温柔。当一个人总是传递积极美好的信号,身边的人、事、物,也会朝着她期望的方向发展。反之,当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情绪,也会成为一种暗示,让自己和身边的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不久前也曾看到过一条类似的心理学理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潜规则,妈妈一定是这个潜规则的重要制造者。女主人的情绪和语言会投射到家庭成员中,从而对家人的行为和感受产生控制,长此以往,形成规则,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影响。
回到我的朋友A身上,喜欢晒幸福,这事本身不足为道。但喜欢晒幸福的人,通常也是更加热爱生活的一群人。她们是美好生活的发现者和歌颂者,她们更善于挖掘平凡日常里的美丽点滴,并以特写的方式加以感怀,她们天生更乐观,也更积极,是天生幸福感更强的一群人。
或者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好像是一张写满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黑白素描。你用彩色笔特别勾勒出哪一部分,哪一部分就会成为你生活最明显的样子。
[办公室]和你不喜欢的人,一语泯恩仇
“多理解,大家都是为了工作。”此话说完往往有四两拨千斤、一木支危楼之功效,能把对方的情绪瞬间归于平和。主要原因大概在于,大家都是职场聪明人。这种博弈不过是为了达成更好的共识,更好地推动工作。
所有的职业里,我曾经认为,摩的司机大概是这世上最不受人待见的。
原因在于,比如我正急着过马路,看到有摩托车疾驰驶来,我下意识地避让。可摩托车却越开越慢、越开越慢,直到稳稳地停在了你的面前。“姑娘,你坐车不?”他问。“去!我真心着急过马路。”我在心里答。
或者更无奈的是,我本来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路边行走,一辆摩托车却在背后尖锐地按铃。我猜可能是:他有急事?我挡了他的路?我有被他撞到的危险?于是赶紧避让并回头,原来,他只是想问我要不要搭车。
我想我并不是一个嫌贫爱富或有职业歧视的人,但摩的司机这样拉客的方式的确让人惹火,让我有种屡屡在马路上被戏弄的感觉。
可是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一个朋友的爸爸正是一名摩的司机,而这位朋友正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励志小伙。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名校,被系主任推荐到本地的一家500强企业,在工作中也勤勉努力、与人为善,所以他很快当上了项目负责人,有担当、有决断、有干劲,年底的时候,他所负责的项目成了公司成长力最强的项目。
有次他在一个分享会上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农民出身的父亲没读过什么书,唯一的期望是儿子能好好读书,让知识改变命运。
可读书就意味着超过这个家庭所能负担的高昂学费,父亲没什么别的技能,在农村种地也不足以支撑越来越高的学费。听人说在城里开摩托车拉客是个赚钱的办法,于是琢磨着去学了摩托车,又东拼西借地买上了一辆,就这样在城里安了家,也让儿子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摩的司机想要多赚钱,只能靠一单一单地多拉客。对他们来说,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严寒酷暑都不当回事,更别说会在乎路人甲偶尔投来的嫌弃目光。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果然就变得不一样。
站在我这位好朋友的立场去看,我忽然觉得摩的司机也没那么可恶。他们高声鸣笛,无非是想引起你的注意;他们拼命拉客,无非是为了多赚几个钱;他们知识不多,在当时也不完全是他们的错;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力去赚钱,心安理得又有何不可?
有一句话真是能化解世间的很多怨恨:无非都是为了生活,大家都是在工作。
作为一枚在职场混迹了十年的“老鸟”,我也曾把这句话运用得炉火纯青。
某次乙方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技术解决方案,评审会上,乙方十分自信,认为经过他们的各种斟酌已把各个环节考虑成熟。可是,以我们的行业经验,有几个涉及客户体验度和信息安全的问题,必须推倒重来,再次优化。
乙方摆出行话:没有哪个软件在一上线就十分完美,都是不断升级、不断改进!
可我们也必须坚持:事关产品品质和品牌声誉,自己这关都过不了,又如何面向市场?
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有点剑拔弩张,气氛不太融洽。尽管结果当然是按照甲方要求的来,但乙方的脸色难掩愤愤不平和被逼无奈。
为了不打消后续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后我递过一杯茶,以和缓的口气说:“多理解、别介怀,大家都是为了工作。”
类似的语境在工作中还有很多。
当我跟供应商反复压价、压时间时,当我跟媒体沟通新闻稿角度有偏差时,当我跟竞技同行在会场狭路相逢时,当我为了项目的分工而跨部协调时……每每出现不和谐、不愉快,双方争得脸红脖子粗时,争论过后,我总会适时补上一句:“多理解,大家都是为了工作。”
此话说完往往有四两拨千斤、一木支危楼之功效,能把对方的情绪瞬间归于平和。主要原因大概在于,大家都是职场聪明人,都能理解站在不同的立场、为了各自的职责,职场中本来就存在各种博弈。这种博弈不过是为了达成更好的共识,更好地推动工作。而既然是为了工作,又何必伤及个人感情。
我并不是每一次博弈都会赢,但我必须在争论过后继续做好我的工作。明天,我可能还需要你的帮助;未来,你也可能会需要我的支持。
你我都很明白这一点,所以,我们多么需要一句话,来一语泯恩仇。
从职场周边到生活八面,宽容地对待这个世界。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理解你不喜欢的人,你也将得到更多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