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一面风情深有韵,眼波才动被人猜

第三节一面风情深有韵,眼波才动被人猜

——少女李清照的思春情怀

在父母的温馨呵护下,在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中,在风光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致里,无忧无虑长大的李清照,对美的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这一切也同时培养了李清照感情的丰富细腻。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李清照少了一些天真烂漫,多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面对春来秋去的景色,李清照渐渐变得娴静而更多一份婉转的深思。闺中生活是自由的,但也不能免除少女内心深处的寂寞。《浣溪沙》说: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独处小院,独对闲窗,春色深深,词人领略了一份不可捉摸的寂寞孤单。“重帘未卷”,是词人没有心思、没有情绪的结果。而重帘遮挡之后,闺中光线越发昏暗,词人的寂寞又深了一层。这样无言的寂苦,只好通过“理瑶琴”来排遣。“理瑶琴”,是少女李清照所接受的早期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她的日常活动之一。从李清照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她十分精通音乐,早期的全面教育为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词人倚楼之际,还看见室外薄暮时候缕缕缠绕于远山的云絮,微风吹拂下的蒙蒙细雨。敏感的少女立即联想到:春色已深,春光将逝,在这风雨之中,梨花恐怕要纷纷凋谢了。户外景色的逐渐暗淡,春天美景的逐渐凋零,让少女心头那一丝丝飘忽的愁绪更加拂之不去了。一味天真烂漫,反而显得肤浅。有了这一缕缕说不清楚的愁绪纠缠,少女李清照显示出安闲宁静的一面,李清照成熟了。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如梦令》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美好青春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他,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渐见深情的。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小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浅淡愁思。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词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这样朦胧浅淡的愁思,在李清照其他一些游赏景物的小词中也时时流露。《浣溪沙》说: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寒食清明,春光融和,春风和煦。这是闺中少女一年中最忙碌、最欢快的季节,可以招呼女伴一起踏青出游,或斗草比试,或荡秋千嬉戏。江梅虽已凋残,杨柳又是依依,景色秀丽宜人。然而,一丝拂之不去的愁绪缭绕于词人的心头。从清晨玉炉沉香的袅袅残烟里,从依恋“山枕”而久久回味的昨夜梦境中,少女淡淡的愁思隐约可见。春日里,有什么事情能令性情活泼欢快、生活自由自在的李清照发愁呢?大约就是到了性别觉醒年龄少女的思春情怀了。昨夜的梦境恐怕也与这样一位心目中的如意郎君有关。词人不明明白白地将愁绪的具体所指道破,少女有少女的害羞、矜持,词人只是通过黄昏时刻、疏雨稀落、打湿秋千如此一幅迷蒙的画面,将深藏心底的愁绪略略说出。待字闺中、到了嫁娶年龄的李清照,由于这一份少女的思春情怀,少了一些早年的雀跃,而显得娴静成熟。

李清照毕竟是开朗活泼、大胆率真的,她很少也不愿意受封建礼教的规范。对少女内心最羞于启齿、最隐秘的那份思春情感,有时竟然脱口而出。《浣溪沙》说: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词写一位获得爱情滋润因而显得熠熠生辉、艳丽照人的青春少女幽会前后的情感体验。期待幽会时的喜不自禁、幽会后的寄信重约再见日期,都说明这次幽会给女主人公带来非常甜蜜的感受。上片写幽会前少女的动人情态:面如芙蓉,清丽秀美,掩饰不住的内心喜悦化作满脸灿烂的笑容。尤其是斜靠在“宝鸭”香炉上默默回味爱情的甜美时那秋波一转,更是将心底的秘密暴露无遗。“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得历代评论家的赏识,清人田同之称其“真色生香”(《西圃词说》)。思春少女娇媚、多情的神态,被词人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下片写幽会回来之后的情思。满脸的“风情”韵致,说明这位少女还沉浸在幽会的甜蜜之中。才分手不久,立即对意中人思念不已,分别的愁恨便阵阵涌来。于是,少女将这“娇恨”写入信笺,寄予对方,焦急地重约在“月移花影”的朦胧美好夜晚再度相见。词人非常巧妙地将笔墨落在幽会前后的期待与回味之描写上,而将幽会的过程轻轻地放过。既含蓄隐约,又细腻深入地写出思春女子情感体验、情态表现的丰富多彩。因为幽会时的喜悦与幽会前后的情感微妙变化相比,反而显得单调。

李清照本人是否真正经历了这样一场甜蜜的幽会,还值得商讨。或许这仅仅是李清照借题发挥的题咏之作,然其中必然渗透了李清照的个人情感体验,或者说是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封建卫道士往往由于这首词的感情写得过于流露而否定其为李清照的作品,这正是不理解李清照大胆率真、独立自信的个性而造成的误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