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女善倚声拈弱絮,客来把臂入疏林
——李清照早年的家庭环境与光彩照人的才华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正是李格非奉调回京的前一年,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出生了。宋代下层官员,俸禄低微,有时甚至连保证基本生活都有一定困难。有县尉曾题诗自嘲说:“五贯九百五十俸,省钱请做足钱用。妻儿尚未厌糟糠,童仆岂免遭饥冻?赎典赎解不曾休,吃酒吃肉何曾梦。”(《墨客挥犀》卷二)而且,宋代一任官员考评升迁期间,一般都有进京述职或等待新任命的空闲时间,他们往往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回家探亲。很难想象此时俸禄微薄的李格非会拖着产后不久的妻子与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女旅途奔波。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李格非在京师生活安定之后,才将她们母女接回一起居住。此前,李清照与她的母亲一直生活在济南家乡,李清照也应当出生在家乡——济南章丘。
一、李清照个性生成的早年家庭环境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才华。她精通音乐,在下文的介绍中还会频频涉及这一点。而且,李清照还擅长书法、绘画,她的作品,明清之际还较多地见诸记载。a当然,李清照最为擅长的还是文学创作,《碧鸡漫志》卷二称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才华横溢的李清照,在少女时代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文学天赋,也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了卓尔不群的个性。
从李清照的一生所作所为来考察,她是一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是一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能够卓立于众多女性之上,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这与她始终率真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保持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密切相关。探索李清照个性的形成,对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她对婚姻与家庭所采取的态度至关重要。个性是一种“具有意识性”的构成物,“是由个体的活动参加于其中的客观社会关系系统的运动而产生的”。b在这种“客观社会关系系统”中,个体通过社会活动或教育等等习染而形成个性。一个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之成长期,同样是个性逐渐形成、最后定型的时期。个性一经形成,其内质则很难改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探索李清照个性的形成,必须把目光回溯到她早年的生活及其环境。
可以肯定地说,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李清照父母的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以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耳濡目染,李清照早年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仅仅有家学渊源对一位封建时代的女性来说还远远不够。历代封建士大夫家庭不乏聪慧的才女,却很少能有人像李清照那样脱颖而出。这里更关键的原因是李清照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都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李清照。
首先,这与其父李格非的学术渊源有关。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仕途沉浮也与苏轼休戚相关,流传至今的《洛阳名园记》,颇有纵横家的议论气概,与苏轼文风一脉相传,可见,李格非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苏轼所论,崇尚真情与个性,鄙视程颐等理学家所倡导的“灭私欲则天理明”等违背人之本性的伦理规范。苏轼尤其反对将人的本性与欲望割裂,他说:“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饥而食,渴而饮,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a苏轼所说,顺应人的自然真性,个人的语言行为乃至人格都可能得到比较健全的发展。因此,苏门师生的文学创作,较多地流露出创作主体的真情本性,经常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少有现实或世俗的顾忌。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们对此深恶痛绝,苏轼的政敌也多以此为口实,攻击苏门师友。例如,元祐三年(1088),后来成为李清照公公的赵挺之攻击黄庭坚“恣行淫秽,无所顾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十一);元祐六年(1091),杨康国攻击苏辙“所为美丽浮侈,艳歌小词”,苏轼尤过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五十五)。这与南宋人士对李清照创作的指责,如出一辙。李格非置身于苏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通脱的学术环境之中,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深受影响。表现于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材料。词说: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词中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唯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的许可的。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宽松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与李清照同时代的袁采记载说:“司马温公(光)居家杂仪,令仆子非有紧急修葺,不得入门中。妇女婢妾无故不得出中门,只令铃下小童通传内外。”(《袁氏世范》卷下)如果李格非也像司马光一样,甚至像《牡丹亭》中陈腐不通的杜宝,不允许女儿到自家花园游玩,李清照当然就没有上述的机会和情趣了。即使当今社会,许多父母对未成年女儿的牵肠挂肚之管束,也要比李格非严厉,更多一些规范和戒条。遥想一千多年前,古人有如此通达开明的态度,真是令人钦佩。李清照自主、自强、自信的品格在这样的环境中缓慢形成。成年之后,李清照始终不肯“随人作计”的独立性格,对爱情的大胆率真追求与表达,就根植于早年这样的家庭环境与教育。
二、李清照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
少女李清照纯真、自由的个性,充分地展露在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中。有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叙述,就可以知道少女李清照外出游玩是比较随意、尽兴的。家庭的诗书教育是一个方面,山水景物的陶冶成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另一个方面,这就培养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与极其敏捷独到的审美感受能力。李清照总是欢欣鼓舞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品赏美丽的景色风光,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而灿烂。《怨王孙》说: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文人墨客向来有“悲秋”的传统,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面对秋天枯萎憔悴的花草,萧条冷落的景色,人生不如意之事就会涌上心头,多愁善感的文人不免就凄凄惨惨、唏嘘感涕、伤心不已。宋代之前,只有极个别心胸开阔的诗人跳出“悲秋”的传统,以欣喜的眼光赏识着秋天的美景。中唐诗人刘禹锡一生频遭挫折,却始终不改倔强刚硬的个性,他对秋天的景色就有另外一副眼光,《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歌否定了历来“逢秋悲寂寥”的陈词滥调,独标“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请看: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一鹤排云而上,是多么的高扬豪迈。诗人的诗情也因此被引向了碧霄,变得视野开阔,心胸爽朗。晚唐诗人杜牧出身名门,才华出众,自视甚高,一生积极想有所作为,他对秋日景色也有另一番赏识,《山行》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日远上寒山,诗人不着眼于冷落萧条的景色,依然兴趣勃勃。当他遥望发现“白云生处有人家”时,一种欣慰喜悦的情感涌上心头。诗人浏览景色,发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别致景色,火红的色彩中充满了生机,诗歌也因此具有一种高朗爽健、意气风发、俊逸明丽的特色。
李清照作为女子世界中的豪俊,其豁达的胸襟、爽朗的个性、开阔的视野,毫不逊色于前辈优秀诗人。面对“红稀香少”的暮秋季节,词人不是在为荷花稀落、荷叶枯萎等流逝的风光景色而惋惜感伤,而是兴趣盎然地与“水光山色”相亲,品尝大自然“无穷”的美妙,以充满诗意的画笔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深秋湖面风景图。这里,湖水浩渺,波光粼粼,清澈的绿波与岸边的“花汀草”相映成辉。整个画面的色调清新秀丽,景物疏落有致。少女的欢欣,使得“莲子已成荷叶老”的深秋湖面也透露出勃勃生机。词人是这样喜爱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至流连徘徊,依依难舍。然而,词人却转折一层表达,不直接写自己流连忘返的情思,而是写“眠沙鸥鹭”对早早归去游人的埋怨,以表述自身对“水光山色”的无限依恋之情。可以设想,词人今天又是一次“兴尽晚回舟”,临别之际却再度留恋,完全陶醉于迷人的风光景色之中。只有感觉到现实生活的美好灿烂,对现实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词人才会用如此轻灵欢快的笔调去描绘暮秋景色,以如此爽朗开阔的胸襟去拥抱自然。
李清照一生中留下了许多题咏花卉的词作。这些作品同样显示出词人对自然景色的无限喜爱之情,对美的事物的敏锐捕捉与表达能力。这些词作中一些比较舒畅欢快的作品,应该是少女时候的创作。如一首《渔家傲》说: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词写雪里赏梅的情趣,突出雪梅晶莹的外观和高洁的品格。在大雪覆盖的严寒冬季,透过雪中一枝“寒梅”,词人已经感觉到“春信”的即将来临。少女的欢快和浪漫,洋溢在这酷冷的日子里。为了好好端详这一片雪白背景中独自傲放的“寒梅”,词人准备了“金尊”美酒,放怀畅饮。冬日的景色,因这一枝“寒梅”而平添数分“旖旎”风光,变得妩媚多姿。词人以“玉人新浴”“新妆”写“寒梅”的净洁、清丽、高雅,对此“寒梅”同样流连忘返,以至明月升起,天地间一片晶莹玲珑剔透。“此花不与群花比”,雪里“寒梅”的秀丽、高洁、孤傲,都是超然于群芳之上的,这又隐隐是少女李清照卓然独立、桀骜不驯性格的写照。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向往的少女李清照,在她的笔下,写秋景而不萧条,写冬景而不严酷,处处挥洒着少女的青春活力。
李格非在仕途上的稳步升迁,给了李清照一个比较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经济保障。少女李清照,无衣食之忧,无长辈严厉的呵斥,生活过得是这样的愉悦欢乐。少女时代在汴京度过的无忧无虑时光,一直到晚年,李清照还记忆犹新,历历如在眼前。南渡以后,李清照某年元宵佳节曾回忆起当年在汴京的生活情景,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永遇乐》)“中州”,指的是北宋都城汴京。那时候,北宋社会仍然被繁花似锦的表面现象所掩盖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概言徽宗年间京师的富丽昌盛,说:“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待字闺中的李清照有的是闲暇时间,有的是欢度佳节的热情。如同每一位欢欣期待热闹佳节到来的天真少女一样,李清照在这“三五”元宵之夜,盛装打扮,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又插戴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之类的首饰。女伴之间,相互召唤出游,争相比赛谁的化妆、谁的首饰今夜更加整齐美丽。一片欢天喜地、兴高采烈的景象。
三、李清照的咏史诗
在令人健康自由发育成长的家庭环境里,李清照的强烈自信被培养起来了,胸襟也变得格外宽阔。这集中表现在她大胆自由的文学创作才能的发挥上。李清照不仅仅创作被时人认为是“言情”消遣的小词,而且还敢于与父执们比美,创作“言志”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个人政治观点。元符年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字文潜),作《浯溪中兴颂》七言歌行。浯溪,在今湖南省祁阳县。中唐诗人元结喜爱当地水清石秀,便在溪旁筑屋定居。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元结撰写《大唐中兴颂》碑文,记叙了“安史”叛乱、肃宗扫清叛军、大唐帝国得以中兴的史实,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于浯溪石崖上,时人称之为“摩崖碑”。张耒的诗歌流传开来以后,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广泛,黄庭坚、潘大临等著名诗人都有和作。张耒的诗歌,大约由李格非带回家,李清照见了以后跃跃欲试,写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a。诗云: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鬼神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
今具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张耒原诗内容比较单一,仅仅是歌颂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功绩;李清照的和作,视野开阔,接触到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深层历史原因。首先,李清照追究了“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的现实原因。唐玄宗做了“五十年”的太平天子,后期已经完全没有励精图治的志向与作为,过起了“酒肉堆中不知老”“传置荔枝多马死”的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最终导致“胡兵忽自天上来”的奇祸。其次,李清照透过中兴的光环,看到唐王朝“子仪光弼不自猜”之类的潜伏危机。大乱刚刚结束,皇帝便对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李光弼产生了猜疑。君臣同心同德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天心悔祸人心开”只能是泛泛的安慰,事实上,唐帝国的中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再次,李清照对历代文人“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的谀颂作风表示了极端的不满,对后人“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的不知反思历史的健忘症而深感忧虑。这里包含着对张耒原作的批评,对现实社会的隐忧。其四,李清照还将笔触深入到玄宗、肃宗父子争夺权利、钩心斗角的龌龊一面。“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帝王家的残酷斗争比“安史之乱”还要可怕,完全揭穿了帝王标榜“孝德”的假面目。最后,李清照谴责了肃宗朝李辅国、张后的勾结专权,暗示唐王朝的又一场动乱正在酝酿之中。这就是不知道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惨痛结果。
赋诗言志,在封建社会里是男人们的事情。李清照不但不甘寂寞,而且还表现出更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巾帼不让须眉。这样的诗歌出自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女笔下,叫人十分诧异。这既表现了李清照早年阅读面的广泛和深入,又显示出天才少女的非凡见识和不平常的胸襟。明代陈宏绪称赞这两首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脯矣”(《寒夜录》卷下)。王灼所说的“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这里也得到了落实。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从来也不愿意默守闺中,做一个平平淡淡的弱女子,始终对国家大事有一份个人的关心与热情,每每形诸诗歌题咏。道学家朱熹还曾因此非常不满地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朱熹基于性别歧视的立场,非议李清照的锋芒毕露,正好说明了李清照不同凡响的自强、自信的个性。
这一系列优秀的诗词创作,使闺中李清照的名声渐渐传播开来。这对李清照后来幸福的婚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人还注意到李清照的文学创作才华是对父母秉性的继承,清人陈景云说:“(李清照)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a将李格非、李清照父女,比作东汉末年蔡邕(官中郎将)与其女儿蔡琰,是非常恰当的。《续修历城县志》引王鸿《有竹堂怀李文叔》诗说:“草堂环碧竹千寻,文叔高怀足古今。女善倚声拈弱絮,客来把臂入疏林。”
非常形象地写出李格非、李清照父女文才相继的盛况。
a 列昂节夫《活动与个性》,社科院心理所编《心理学参考资料》第8期。
b 列昂节夫《活动与个性》,社科院心理所编《心理学参考资料》第8期。
注:1《苏轼文集》卷四《扬雄论》,中华书局1986年3月版。
a 张耒原诗如下:“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师笔下蛟龙字。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磨苍崖。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
注:①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四《金石类》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