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战九捷

九战九捷

在解放战争第一年,我们完成了中央军委规定的歼敌指标。战争开始三个月后,毛主席就说,全国战场只要每个月消灭国民党八个旅,这个仗就肯定能打胜。……就二野所在地区来说,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份额,也许还超过一点。

——引自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同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的谈话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定。但一纸协定并没有阻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脚步。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晋冀鲁豫解放区西起同蒲路,东抵津浦路,北至正太路和德石路,南跨黄河达陇海路,与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华东各解放区、中原解放区都相毗连或邻近,是各解放区的枢纽,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时,蒋介石已调集胡宗南、阎锡山、薛岳、孙连仲、刘峙等各路大军共30余万人的兵力,集结于晋冀鲁豫周围,准备实施进攻和“围剿”,控制并打通交通线,并拟引黄河水归回故道,分割和淹没解放区。

停战协定签订后,国共两党和美国三方代表组成“三人小组”及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军调部派出执行小组分赴各地执行任务。图为邓小平(前排中)在邯郸会见军调部执行小组成员时同他们的合影

为了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刘伯承、邓小平报经中央同意,决定集中野战军主力,主动而又机动地歼灭敌人,并将全体野战军分为两部:一部4万余人,由刘邓亲自率领,向豫东方向作战;一部2万余人,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由陈赓率领,向晋南方向作战。8月,中央批准了他们的作战计划。

刘伯承、邓小平首战选择的是陇海路。

8月10日,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发起陇海战役。这一战是以奇袭制胜的典范。在刘邓精心大胆的运筹下,刘邓大军采取出敌不意、长驱纵深、突然袭击的战术,有力而迅速地取得战果,并达到了有效吸引进攻其他解放区的敌军回援的目的。8月22日,陇海战役结束。

1946年夏,邓小平在河北邯郸马头镇动员晋冀鲁豫部队保卫解放区

刘伯承和邓小平等在陇海战役前检阅参战部队

1946年11月滑县战役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后排左一)接见被俘的敌军一四旅旅长杨显明等

对此,国民党军大为震惊。蒋介石迅速在郑州、徐州一线集结14个整编师、30个旅,共30余万人,欲乘我军未及休整之机,以绝对优势兵力合击我军于陇海路以北山东界内的定陶、曹县地区。

面对来势凶猛的国民党军,刘伯承、邓小平分析:两路相比,西边的敌人比较弱,以集中主力歼灭西路敌人为宜。他们决定进行定陶战役。

定陶战役所俘获的大批国民党官兵

9月3日,定陶战役打响。8日,战役结束。我军以伤亡3500人的代价,歼敌4个旅约1.7万人,俘虏敌整编第三师中将师长赵锡田。这一仗,连同我军在苏中的胜利,扭转了整个解放区南线的严重局势。

从1946年10月3日到1947年3月,刘邓率部在陇海铁路南北开展运动战,大踏步进退,又连续进行了巨野、鄄城、滑县、巨(野)金(乡)鱼(台)、汾孝、豫皖边以及豫北反攻等较大规模的战役。

至此,刘邓大军在陇海路南北先后9次与国民党军队较量,九战九捷,给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以有力的打击,打出了刘邓大军的赫赫威名。

要尽量保护人民利益

据当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的张廷发回忆:

最令我没齿铭心的,是1946年我任野司作战处处长时,因多征用了几辆民众大车,邓政委对我的批评教育。从1946年9月至年底,刘邓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指挥部队发起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等大的战役,小的战斗无数,我军疲惫不堪,民众的负担也很重。在鄄城,刘邓首长指挥部队,夜间向敌刘汝明部的两个旅发起突然攻击,歼敌九千余人,活捉敌一一九旅旅长刘广信之后,拟转至鄄城以北、濮阳以东地区休整。在出发之前,邓政委讲要减轻人民负担,少用大车。邓政委讲这话时我不在场,这一精神也没有人告诉我,所以,我动员的大车多了一点。第二天部队出发时,邓政委一看,还有这么多大车,就严肃地说,讲了的为什么不执行,对我提出了批评。我猛然听到批评,很不冷静,心里不服气。但过后,越想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我立即到邓政委那里,当面向邓政委认错,作自我批评。邓政委很宽容,严肃地批评我,耐心地教育我。他说,我们干事情要有群众观点,不能单打一。这个地方国民党来,我们也来,人民不堪其苦,我们要尽量保护人民的利益,减轻人民的经济和劳役负担,人民的拥护是我们打胜仗的重要条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