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王”到“耶稣”:孙中山开启纪年新历史

从“帝王”到“耶稣”:孙中山开启纪年新历史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自此,从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开始,一直沿袭到清朝末年,前后共用了2050多年的帝王纪年法终止。

1912年元旦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同时也使用国号“中华民国”纪年。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以公元纪年为主要形式的阳历在近代中国的蜕变,也从广阔的层面上展现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及社会心态某些方面的重要变革。因为纪年问题不仅仅关涉近代中国现代性追求中的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还涉及政府政治权威的建构与民众传统习俗的改造。

中华民国纪念币,下排中有“黄帝纪元”字样,上排第二枚“改元纪念”

比较明显的例子,如明清之际,明末遗民怀念故国,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顺治在北京建立政权后,仍用崇祯十八、十九年,以至二十几年,以表示自己不降清廷。辛亥革命前,清末革命党人反对清朝君主专制,不用君主年号纪年,乃采用黄帝纪年或共和纪年。

我国历史上有哪几种纪年方法呢?

(1)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天干,简称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地支,简称支。用天干和地支依次相配,共同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组。古人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无穷。现在农历纪年仍然用干支。

(2)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长且特有的纪年方法,是我国古代帝王为了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建元以后,凡新君即位,按照惯例要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历代相承。

我国自有年号后,年号就成了皇帝即位后所必须有的标志,用不用这个朝的年号,即说明承认不承认这个政权。三国时魏、蜀、吴三个政权,以魏纪年为主,则是以魏为正统;以蜀纪年为主,则是以蜀为正统。

(3)西历,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而制定的历法,是自罗马大政治家儒略·恺撒(Caius Julius Caesar)开始的,是在埃及历学的基础上改订的罗马历法。

公元(Anno Domnini,意为“基督纪元”)并非自基督降生起即行使用的纪年体系,而是在耶稣死后50多年时向前逆推得到的。人类文明史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于公元前(Before Christ)。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阳历取代阴历成为官方主导的计时方式,纪年变革是政权鼎革的重要特征之一。陈旭麓就说:“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参考文献

1.刘乃和:《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海豚出版社,2012年。

2.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