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挟天子

第二节 挟天子

东汉末年,有识之士的共同结论是: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然而,距离它寿终正寝毕竟还有一段距离。若想抢夺天下,“天子”的名义还不能完全抛开,必须借助它作为号令天下的招牌。但是完全尊奉天子的意愿做事情,一方面由于天子自身素质不够,缺少拨乱反正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一些人不断膨胀的权势欲。所以“挟”天子便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至于谁能在这场角逐中拥有“挟天子”的权力,就看个人的本事。因此各方豪强各显身手,外戚和宦官争斗不断,交相执权!

董卓死后,袁绍的谋臣沮授向袁绍建议:迎接献帝,迁都邺城。他对袁绍说:

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他认为,袁绍家族一连几代都是国家重臣,是最有资格迎纳天子的。现在皇上流离失所,皇宫祭庙也被摧毁。所有州郡虽然打着忠义的旗帜,号召起兵,实际却是互相吞并,各有打算,没有人真正地忧国忧民。既然冀州已获得初步安定,兵强马壮,那么,迎接皇帝大驾,迁都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加强武装,讨伐不听命于朝廷的叛逆,必定天下响应。师出有名,看谁敢不听?献帝就是一面正义的大旗,谁抢到谁就占有了先机。

袁绍起初也觉得沮授说得有理,可是郭图、淳于琼的几句话又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三国志》记载,郭图、淳于琼对袁绍说,把皇帝接来之后,动不动就得向皇帝请示,反而受到牵制。尽管沮授极力主张迎接献帝,说什么:“现在奉迎皇帝,在大义上是一项收获,在时间上正合适。如果不早做决定,定有人会抢先下手。”但袁绍根本就没有主意,非常犹豫。

就在袁绍还在犹豫的时候,有人已经捷足先登,干脆果敢地抢到了这面大旗!

这个人就是曹操。曹操抢在袁绍之前,将献帝迎接到许昌。

曹操之所以能开创统一北方的基业,不仅得益于他超人的战略洞察力和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还在于他果断而有魄力。就拿是否迎接汉献帝这件事来说,他就独具慧眼,显露出极为远大的战略眼光。

早在四年前(公元196年),曹操初步巩固兖州;二月,他又攻下许县(今河南许昌县),击破汝南、颍川的黄巾军,将已剿黄巾军余部收编为“青州兵”……也就是在这时,谋士毛玠替曹操制定出一个大的战略方针。他说:

“如今天下分崩,皇帝流离失所,人民百业全废,饥寒交迫,弃家流亡。朝廷没有一年的存粮可以救济,人民没有安定生活的保障,这种情况不可能长久不变。如此一来,奉行仁义的军队,才能取得胜利;拥有丰富的财源,才能巩固自己的地盘。现在,接济天子就是大仁大义,我们应该尊奉天子,才有资格号令其他割据的首领;努力推行耕田种桑,才有能力积存粮食草料。如此,霸王事业可以成功。”

当时,曹操敏锐而清楚地意识到,政治决策的正确与否,民心的向背,是决定胜负的首要因素。谁先把汉献帝抢到手,谁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但是,他虽然与毛玠不谋而合,时机却尚未成熟,因此没有行动。

如今,天子正处于窘迫的时候,正是一个大好机会,曹操再次提出要迎接汉献帝。但有些部将认为,山东(崤山之东)还没有平定,韩暹、杨奉自认为有迎大驾之功,横行凶暴,不可能马上制服。当务之急是多占地盘,只有荀彧等少数谋臣竭力支持迎驾。

荀彧说:“从前,晋文公重耳把周襄王迎回京师,所有的封国国君从此尊奉重耳当霸主。刘邦为义帝发丧,改穿白色孝服,而天下人心归附。自从天子蒙难,将军率先兴兵起义,只因为山东不断发生变故,不能成行。如今,圣驾回到京都,而京城洛阳却一片荒凉,义士们希望国家社稷能够稳定,人民也都渴望回到故乡。假如我们抓住这个机会,迎奉天子,就能安定人心。然后,再以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悦服,这才是最高的方略。辅佐进朝廷,招徕人才,推广恩德。这样,四面八方虽然有很多叛逆,又能有什么作为?韩暹、杨奉之辈,根本不足挂齿。如果不及时作决定,一旦其他英雄豪杰兴起迎奉的念头,即使是用尽心机,也来不及了。”

支持曹操迎献帝的还有谋士毛玠,与沮授建议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不同的是,毛玠是让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因为后人的张冠李戴,结果成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就改变了曹操行为的性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义色彩荡然无存。相反却变成了挟持天子命令诸侯的不忠不义的行为。天子是随便可以挟持的吗?诸侯又怎能擅加命令?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汉末权力之争的赛场上,汉献帝就像一个接力棒,虽不能助跑,却也不能丢掉。如果你要介入比赛,就必须按规则用它,不管你拿着也好,捧着也罢,只有抓住了它,才有参赛的资格;而这个接力棒也同时有了存在的价值。一旦它获得了自由,摆脱了受挟制的地位,也就到了该被淘汰的时候。曹操是拿棒在手的最后一个人,他把这棒传到他儿子曹丕的手里,曹丕则把这棒送进了库房。

献帝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一直想摆脱这种接力棒的命运,可惜以献帝自己的力量又无法做到这一点,只好不断地借助外力。

在董卓那里,献帝要摆脱;在李傕、郭汜那里,献帝又要摆脱;当他还没到曹操那里时,他把曹操当成了救星,认为“曹将军真社稷之臣也!”太尉杨彪等也对献帝说:“今曹操拥兵二十余万,谋臣武将数十员,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党,天下幸甚。”

这就是汉献帝的悲哀,以他的能力,依靠哪一个大臣会摆脱被挟制的命运呢?不幸的是袁绍没听从谋士之言,失去了机会。而曹操却任天下之智力,得到了这个机会。所以说要想挟天子也并非易事,关键还要看自己有没有挟天子的魄力和胆识。曹操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这就确定了曹操永远不能被取代的独一无二的三国之王的地位。

由于曹操捷足先登迎了天子,而使其他人失去了机会。自己做贼不成,只好装作绅士般地大喊捉贼。认真想一想,曹操“挟”的不过是个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汉室象征——汉献帝刘协,刘备“挟”的则是一个阴魂不散的死板板的汉室象征——刘氏宗亲之号。刘备自认为是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便有了争天下的资本。

曹操借天子的名义,付出一生心血,立下了齐桓、晋文之功,却被人冠上“汉贼”之名;刘备凭着他皇叔的身份,一哭二哭三哭,却哭来了“明君仁主”的贤名,名义上虽与曹操不同,实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

汉献帝陵

曹操听了荀彧的建议后,准备迎帝到许都,正巧,此时议郎董昭有心归附曹操,他知道大将军韩暹仗迎驾之功,横行霸道,不可一世,令朝中很多人大为不满。车骑将军杨奉虽然兵力最强,但外援最少,在朝中有些受压制,董昭就自作主张,一面以曹操的名义写信给杨奉,说愿意和他合作,做他的外援;一面又暗自派人与曹操接洽。

杨奉以为曹操要依附自己,十分得意,何况此时的他,也的确需要这样一个支持者,他一高兴,就上表朝廷,推荐曹操做了镇东将军,继承其父曹嵩费亭侯的爵位。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董昭的算盘正拨到了曹操的心坎上,正中曹操下怀,曹操立刻开始了迎帝都许的计划。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领兵入洛阳,亲自朝见汉献帝。到了洛阳,他立刻与董昭取得联系,秘议迁都一事。董昭建议先稳住杨奉,再借口洛阳缺粮,顺势迁都。曹操也害怕杨奉会阻挠,采用了董昭的办法。

为了便于控制皇帝,曹操借口洛阳破坏严重,皇帝无法居住,上表献帝移驾许昌。随后,派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军而上,迎接皇帝。

九月,曹操护卫献帝和大臣,往东去许县。此时的杨奉,也已明白中了曹操之计,派人劫驾。卫将军曹承等不允许皇帝落入曹操之手,在险要关卡布防,曹洪不能前进。偏偏老天有心偏袒曹操成就霸业,杨奉手下大将徐晃,早已仰慕曹操才华,想投附曹操,借口奉命劫驾,乘机带领一队人马投奔了曹操。杨奉劫驾不成,反失一员大将,真是有苦难言,只好领着余兵投奔袁术。

曹操就这样带着献帝迁都到了许县,并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宫室殿宇,设立宗庙社稷,奉迎天子定都许昌。

至此,曹操将献帝置于自己有力的掌控之下,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各州郡豪强军阀虽然仍旧心怀鬼胎,表面上也不得不听从天子的号令。袁绍此时后悔不迭,又无可奈何。从此处处受制于曹操,有苦难言。

这时的献帝虽然成了一个傀儡,但却避免了在局势极为混乱的时期被废黜、被杀害的危险,可以保留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还能使不少割据者的野心、行为受到遏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这对控制割据、分裂局面的恶性发展,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大有裨益。既然好处种种之多,曹操何乐而不为?

献帝既然成了曹操进行统一战争的工具,曹操最高权力的实际取得和他那乱世之雄的美梦,自然也就有了可以实现的可能——曹操为自己取得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曹操“迎帝都许”,这无异于举起一面号令天下的义旗,不仅能使自己获得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而且还能使献帝从其他军事势力中脱离出来,完全依附自己,这就使得对手处于一种被动地位。从此,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任命人事,都可利用献帝名义,名正言顺地进行。

比如,曹操借天子之诏授予刘备徐州牧一职,叫他杀掉吕布。这个计谋失败后,又借天子诏,让刘备攻袁术。刘备虽知是计,却因“王命不可违也”而起兵前往。

官渡之战时,曹操对袁绍说:“吾于天子之前,保奏你为大将军,今何故谋反……吾今奉诏讨汝!”是他以天子的名义行征伐之事。并且终于取得了成功。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于建安十七年冬(公元212年)征孙权。孙权以鞭指操曰:“丞相坐镇中原,富贵已极,何故贪心不足,又来侵我江南?”曹操答曰:“汝为臣下,不尊王室。吾奉天子诏,特来讨汝!”

就连除掉马腾,也是以天子的名义召其进京而后除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曹操取得大权最重要的一步,莫过于果断地把献帝迎到许都,自己以辅政大臣的身份自居,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算是正了名,顺了言,所以他能在三十多年的东征西讨、南征北伐的岁月中,时时把汉献帝的名号作为自己行动的根据,掌握了很大的政治主动权,为曹操南征北战带来了莫大便利。

“挟天子”自然免不了被众人议论和辱骂,但先机已被曹操抢去了,别人又能怎么办?袁绍虽然没有授人以口实,却从此处处受到曹操挟制,英雄梦开始一步步地破灭,令他后悔不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