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1]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2]

江鱼朔雁长相忆,秦树嵩云自不知[3]

下苑经过劳想像,东门送饯又差池[4]

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5]

【解读】

《李义山诗集笺注》的著者姚培谦说此诗“必同年中有最知爱者,归时不及作别,故却寄此”,甚为中肯。诗的情绪明快,语言爽朗,中二联想象离别后自己与友人的相互思念,典雅生动,风调流美,既切眼前,复涉未来,结句翻进一层以慰对方,更属别出心裁。这是一首在技巧上渐趋成熟的赠别诗。


[1] 及第:指登科,即考中了进士。开成二年(837)李商隐及第,按例东归省亲,行次距长安三十里的灞水(灞桥)之上,收到同年(同科及第者)某君的饯行诗,遂作此诗回赠,即所谓却寄。

[2] 芳桂:古代习以登科为“折桂”,典出《晋书·郗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芳桂句兼自己与同年言,谓二人同于盛年登科折桂。未分:未料到。压:紧挨着。春期:暮春之期。据李商隐《上令狐相公状六》,他于是年三月二十七日离京东归。

[3] “江鱼”二句:以江鱼(长江的鱼)、朔雁(北方的雁)、秦树(关中的树)、嵩云(嵩山的云)分喻自己和同年,自己东归,同年留京,别后将天各一方,但仍会相互思念,互通信息。秦树嵩云句从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化出。

[4] 下苑:指长安曲江池一带,唐进士放榜后,例在曲江举行盛宴庆祝。东门:指长安青绮门,饯行宴多在此举行。差池:差了一点,此指送饯未遇。二句将眼前事与日后的想象对应成一联,意谓东门的饯别宴与你错过了,今后再经曲江,当劳你想起不久前进士宴的情景。

[5] “灞陵”二句:汉文帝陵墓在长安东七十里,名霸陵,此处有桥跨霸(灞)水,岸多植柳,自汉代以来,有送行至此折柳作别之俗,唐时此风尤甚。但因是及第后相别,故作者安慰没赶上送行的同年说:今年灞桥柳色并“无离恨”,就不必折柳相赠了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