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

大庙

说过“大廊”,再说说“大庙”。《红楼梦》中虽有“大廊”、“大庙”的说法,但却没有市井的描写,没有看到曹公笔下像《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等描绘汴京的场景那样,描绘一下康熙、乾隆时代北京大廊、大庙中的热闹情况,这是非常遗憾的。北京昔时所说的像汴京大相国寺、杭州昭庆寺、苏州玄妙观那样的大庙,在清代初年还首推西城旧刑部街的都城隍庙。清初谈迁《北游录》中“都市”条记云:

北方待期而市曰“集”,市师大明门两旁曰朝前市,不论日……刑部街西都城隍庙市,则每月朔望及念五日,今庙市移外城报国寺,期如前。甲午冬增市灵佑宫,则每月八日。

这是清初顺治年间的“大庙”集市情况,还继承了明代庙市的规模。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录城隍庙的热闹情况说:

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之曰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锦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

到了康熙年间,又增加了城外的土地庙(在宣武门外),查慎行《人海记》云:

槐树斜街即土地庙斜街,旧时古槐夹路,今每月逢三日为集。

到了乾隆时代,北京的“大庙”,又有了些变化。城隍庙、报国寺、灵佑宫等早已冷落了,而又增加了护国寺、隆福寺,乾隆时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记云:

庙市,西城则集于护国寺,七、八之期;东城则集于隆福寺,九、十之期,惟逢三则集于外城之土地庙斜街。

从以上几则资料中,可以大略了解北京清初庙市的演变。所谓“七、八之期”等,就是初七、初八、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即每月开六天。当时到这些庙中游玩、买东西,人们习惯叫作“逛庙”。这就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宝玉所说的“城里城外大廊、大庙的逛”的具体背景。其中所说的“大庙”,实际城里所指就是隆福寺和护国寺,城外所指就是土地庙了。

这些庙的历史,在许多书中都有记载。隆福寺和护国寺都是明代就有的名刹。隆福寺叫大隆福寺,是明景宗朱祁钰勒建的。庙宇很大,前门在东四隆福寺街,后门在钱粮胡同,大法堂的汉白玉栏杆,是明代宫内翔凤殿的旧物。景泰四年,庙建成,朱祁钰本来想亲自到庙里来,后来接纳了臣下的意见,认为“不可事夷狄之鬼”、“不可临非圣之地”,所以没有去。但是敕都民观览,因而开光时十分热闹。清代在雍正时曾大修过一次,后来在光绪二十七年发生过一次火灾,把大殿都烧光了。

护国寺在西城定阜大街,正名“大隆善护国寺”,最早叫崇国寺。这个庙的历史比隆福寺还早,在元代就有了。元代叫北崇国寺,明代宣德年间,赐名“隆善”,成化时,加“护国”名。过去有赵孟頫撰并书的碑,有危素撰并书的碑。据说这个庙原来是元初宰相脱脱的住宅,后来舍以为寺的。在千佛殿旁有一老髯塑像,穿朱衣,戴幞头,一老妪塑像,穿朱裳,戴凤冠,据说就是脱脱夫妇的塑像。明代后,庙里还供过姚广孝的影像。

三个大庙中,土地庙范围比较小,庙期也少,每月只开三天。这几处庙市持续的时间很长,由《红楼梦》时代十八世纪初叶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还存在,前后差不多存在了二百五十年之久。现在老北京中五十多岁以上的人大概都还有过逛庙的经验吧。

《红楼梦》时代的庙会,正是庙会的鼎盛时期。得硕亭的《京都竹枝词》中有一首道:

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
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营业额如此之大,所以叫做“大庙”。庙上生意,除宝玉所说的“总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器、没处撂的古董儿,再么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之外,还有各种卖艺的,再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出售各种花木、鲜花的花局子。这是东西两庙及外城土地庙的一大项目。多少年中一直是如此,而且品种越来越多。曼殊震钧的《天咫偶闻》中记隆福寺的花局子云:

惟寺左右,唐花局中日新月异。旧止春之海棠、迎春、碧桃,夏之荷、榴、夹竹桃,秋之菊,冬之牡丹、水仙、香橼、佛手、梅花之属。南花则山茶、腊梅,亦属寥寥。近则玉兰、杜鹃、天竹、虎刺、金丝桃、绣球、紫薇、芙蓉、枇杷、红蕉、佛桑、茉莉、夜来香、珠兰、建兰,到处皆是,且各洋花,名目尤繁,此亦地气为之乎?此外,西城之护国寺,外城之土地庙,与此略等。

不过这已是比较后期的情况,至于在《红楼梦》时代,各大庙会上的花铺是否也如此缤纷,这里引两首诗,可约略想见之。清初孙在丰竹枝词云:

腊后春前春未回,燕京腊月少花开。
明朝十五慈云寺,买得盆梅屋里栽。

查慎行诗云:

卖花声里过斜街,不记招寻月几回。
只有绣衣真爱客,印泥封酒必同开。

嘉庆时方朔《花市诗》云:

自出冰窖来,怅怅如无之。
人言土地庙,花市又当期。

前两诗在《红楼梦》前,后诗在《红楼梦》后,慈云寺、斜街、土地庙均在一起,《红楼梦》时代庙会买花的情况,可见一斑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