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枢

上篇

1

说到南京,不能不说秦淮河。说到秦淮河,不能不说夫子庙。

世界古城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夫子庙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夫子庙慢慢地演变,终于成了今天这个模样。夫子庙慢慢地发展,像秦淮河一样缓缓流淌。夫子庙一直在变,今后还得变。

夫子庙的中心是一座文庙。

文庙并没什么了不起,在古代中国,只要是个城市,只要是个读书人的地方,要拜孔子他老人家,就得有文庙。南京的文庙搬过好几次家,一会儿在城南,一会儿又到了城北。老文庙并不挨着这飘荡六朝金粉气的秦淮河,它应该是在今天的南京市政府大院里,你现在要是愿意去,还能多多少少看到一些遗迹。

对于今天的南京人来说,那是太古老的历史,那是太烦琐的考证,懒得去弄清楚。

总之一句话,文庙搬到了秦淮河边,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立刻变了味道,不再叫它“文庙”,也不叫它“孔庙”,而是大大咧咧地就叫它夫子庙。

很严肃的称呼,到老百姓嘴里,立刻就世俗化了。

2

夫子庙门前有个大牌坊,那上面四个字是用来吓人的:天下文枢。

既然是天下文枢,在显眼的地方,“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的牌坊横额便不能少。这题词,由号称封建社会完人的曾国藩来书写,最合适最般配。

别处,也有文庙,也会题“天下文枢”四个字,可是只有南京的夫子庙,才担当得起这样的大话。只有南京的夫子庙,才开得起这样的玩笑。

南京的夫子庙不仅仅以庙闻名。这里的繁华热闹,种种一切,都和科举分不开。换句话说,尊孔子为圣人是假,捞科举功名的稻草才是真。夫子庙的建筑布局,说白了就是借尊孔之名,行科举之实。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跟着科举的感觉在走。在科举的指挥棒下,所有的建筑理念,都离不开学以致用的主旋律。

夫子庙的主建筑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庙,祭孔子的庙,以及与庙相关的建筑设计。最抢眼的是大成殿,六楹五间,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以及配享的颜回、曾参、孟子、孔汲四位亚圣。大成殿两侧是耳房,供奉着孔门七十二贤人。古时候的读书人,到这里都得三叩六拜,一个接着一个地行大礼。

穿过大成殿,有一个小门,通往后面的学宫。学宫已是三大建筑群中的第二组了,号称“东南第一学”,原先是儒学的所在地。大约当年的读书人,祭完了孔子以后,就到这后面来喘口气,歇歇脚,喝一杯茶。此地洋溢着浓厚的书卷气,到处都是酸酸的。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可以授课,也可以听课,只要是个亭台楼阁,都有“四书”“五经”的味道。书斋的命名也一概文绉绉的,分别叫什么“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不过千万不要误会,南京的夫子庙大名鼎鼎,是因为这里的孔庙有名,是因为这里的学宫天下第一。事实上,夫子庙的“庙”,在大家心目中从来都不重要。夫子庙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是科举的样板,它的“庙”只是个幌子,它的学宫只是个摆设,无论是孔庙还是学宫,都只是收藏宝物的漂亮盒子,而作为科举考场的江南贡院,才是藏在宝盒里的灿烂明珠。

3

所以你来到夫子庙,可以不去拜谒孔庙,可以不去学宫品茶,但是对于江南贡院旧地,一定要去看上一眼。

江南贡院在夫子庙三大建筑群中,虽然排在最后一组,却是最值得光顾的地方。

江南贡院和北京的顺天贡院齐名,分别以“南闱”和“北闱”著称。“闱”字,和“贡院”一样,都是考场的别称。在中国古代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再高,科举不能出头,毕竟还是白搭。

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扬,读书人盼的就是能够冲过考场这一关。

江南贡院是决定考生命运的战场,是通往仕途的必经之路,是一条性命攸关的羊肠小道,是一条路走到黑的独木桥。

这里的一切都和科举考试紧密联系,一道道门槛,一道道关,道道门槛都是“鬼门关”。

好在吃了苦中苦,便会苦尽甘来,便会“天开文运”。在“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的招牌下面,闯过了鬼门关,便是“振鹭”,便是“起凤”,便是金榜高悬,便是一跃“龙门”。

4

鲤鱼跳过了龙门,再往前走,是明远楼。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最高处。“明远”一词,有些文化的来头,是从“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中挑了两个字。楼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到了清道光年间又重新修建。当年的明远楼建在整个贡院的中心位置,方方正正,高高在上。高瞻则远瞩,负责监考的官员站在这里看风景,看正在作八股文的考生是否作弊,看正在执勤的衙役是否称职,看东边月亮缓缓升起,看西边落日慢慢坠下。

科举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白天摇旗示警,夜间举灯求援。在这里,真要出点什么事,那就是掉脑袋的罪名。那阵势,那场面,和金戈铁马的沙场相比,丝毫也不逊色。这里决定着读书人的生死,决定着读书人的未来。参加考试的学子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决胜败于号舍。

考场的号舍密密麻麻,一排就是一百间,一排一排又一排,一共是20644间。

就这么一个逼仄的地方,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数以万计的考生,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面了。考期九天八夜,一场接着一场。初出茅庐的小秀才,白发苍苍的老贡生,上天堂入地狱,成功成仁,在此一搏。

下篇

1

夫子庙的繁荣来源于科举,淫靡风气也来源于科举。

成也科举,败也科举。

在陈独秀的自传中,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文字,记载了科举没落时的考试情景。时间是1897年,这一年,南京的秋老虎十分厉害,十八岁的陈独秀第一次参加乡试,号舍正好紧挨着厕所,臭气熏天,结果头脑发涨,根本静不下心来。他偶尔一抬头,看见一名徐州籍的考生,一条大辫子盘在头上,胖得像一篓子油,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捧试卷,高声朗诵,念到得意处,便大叫:“好,好,今科必中!今科必中!”

从江南贡院中,走出过许多优秀人才。

江南贡院昂然走出去的状元,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毫无疑问,科举不失为一个很好而且卓有成效的用人选才制度,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走向没落,科举也就不得不走到了尽头。

2

夫子庙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夫子庙的文化是科举,经济便是吃喝玩乐。

夫子庙的主要建筑都是官样文章,是政府拿银子打造的,花的是国库的钱。文化搭台的建筑是官方的,经济唱戏的建筑是民间的。没有官方支持,民间便没戏可唱;没有民间合作,官方的台搭了也是白搭。夫子庙建筑群的最大特色,就是民间建筑和官方建筑有机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谁也不行。

夫子庙的故事就是《儒林外史》的故事,就是《桃花扇》的故事。很显然,没有科举制度,夫子庙的很多故事都无从说起。没有了科举,就没有那份热闹。没有了科举,就没有那份悲欢离合。科举决定了夫子庙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夫子庙商业区域的文化含金量,对夫子庙的繁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妨先从开始科举的那几天说起。随着三年一次的秋闱临近,桅杆上高悬“奉旨江南乡试”的帆船,一艘接着一艘开过来了。夫子庙的狂欢节拉开了序幕,考生来了,考官也来了,一大群蹭科举饭吃的人都跟着来了。夫子庙一带的旅馆生意立刻兴旺起来,有钱的少爷,没钱的穷秀才,都得找地方住下,都得有地方吃饭。有钱的住有钱的地方,没钱的住没钱的地方,各种档次的旅馆应运而生,老板们一个个笑歪了嘴,恨不得一年三次乡试,恨不得天天都是科举。

做生意的个个喜笑颜开,卖文房四宝的,卖古书的,卖字画的,卖杂货的,看相算命的,经营典当行的,经营成衣铺的,包括人口贩子和媒婆,都迫不及待地打起考生的主意。科举养活了一大批人,一大堆的配套服务产业,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

石板小街,店招迎风,科举使得夫子庙的商业气氛,像春天里的阳光一样暖洋洋的。

夫子庙,因为读书人的到来,终于成了商家的天下。

3

青砖小瓦马头墙,庙堂挂落花格窗。夫子庙附近的民居,在科举的指挥棒下,变化千姿百态。

乡试三年一次,许多考生早在一年前,已经在夫子庙周围住下来。还有更长期的,干脆就是这次秋闱落第,索性在秦淮河边上找个落脚的好地方,好好预习功课,准备三年后再考。三年考不上,再住三年,再考,再落第。

秦淮河边的读书人越多,商家的生意越好做。赖着不走落第的秀才越多,商家越高兴。一家挨一家的店铺老板非常高兴,妓家林立,比屋而居的妓院老鸨也非常高兴。

读书人住在秦淮河边,天长日久,便生出了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有才子,自然就有佳人。才子和佳人碰到一起,没有故事,也会生出一些故事。桃花扇底看前朝,夫子庙周围是李香君的故居,是柳如是和马湘兰的活动场所。夫子庙一带的妓院,是落第秀才们最好的去处,红粉佳人慰藉着他们失落的心,让他们意志消沉,让他们醉生梦死,让他们深陷在秦淮河边的灯红酒绿中不能自拔。

天下文枢的夫子庙被誉为“欲界之仙都,升平之乐国”。有了这样的荣誉头衔,夫子庙斯文扫地,文化品位大打折扣。科举完蛋了,科举这个大舞台已不复存在,夫子庙的繁华依旧。江南贡院没落了,与贡院一河之隔的“旧院”,依然欣欣向荣,风光无限。

遥想当年,门卷珠帘,河泊画舫,秦淮河边到处都是玉软香温的旖旎风光。站在文德桥上,人约黄昏后,但见两岸河房灯火通明,粉白黛绿者出入其间,征歌选色,通宵达旦。远远地,一条画舫驶了过来,雕栏画槛,绮窗丝帐,美不胜收。风吹过,一阵阵的酒肉香,一阵阵的莺歌燕舞。

说到纸醉金迷的夫子庙,说到秦淮河,自然就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联想,自然就有“隔岸犹唱后庭花”的惆怅。

4

但是,说到夫子庙的建筑,周围的民居绝对不能忽视。夫子庙的民居,是整体建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文化中一份宝贵的遗产。夫子庙的民间建筑,除了大大小小的店铺,最具秦淮特色的便是河房和画舫。

河房和画舫是夫子庙最有活力的象征,是追随着秦淮河缓缓流淌的一道风景线。

河房和画舫因为科举而产生,因为科举发展而壮大,却没有与科举一起灭亡。

正是因为有了河房,有了画舫,科举被废除了,夫子庙依然生气勃勃,经久不衰。

5

古往今来,夫子庙屡遭破坏,屡毁屡建。

夫子庙的不断重建,反映了南京人的不屈不挠。

毕竟这地方是南京历史的最好见证。

毕竟品味夫子庙,意味着你在品味南京的过去,意味着你已把握住了历史的脉搏,意味着你正在重温昔日的繁华。

2003年8月3日 河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