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黑眼睛与蓝眼睛

第二章 黑眼睛与蓝眼睛

欲说玉美,先说审美。这是绕不开的一个理论性话题,因过于漫长与破碎,尽可能择要简言。

美学对人的审美心理活动有诸多立论,在经典美学方面,有经验说、直觉说、表现说、非功利说、心理距离说、移情说……而20世纪的分析主义美学派别则更加纷至缤呈。距离、无利害与超然这三个英文单词都是以“D”打头,故此当代美学家也将经典美学称为“3D”理论,这个理论无一不受到现代西方美学家的质疑。

西汉 辟邪 陕西咸阳博物馆藏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家们,尽管对康德作过细致的批判,而整体来说似乎更倾向于欧洲18世纪康德开创的现代经典美学体系,当代中国美学教科书也以这一体系为主流,大多言必称康德和克罗齐。

作为西方美学奠基者,康德的贡献毋庸置疑,他比西方所谓的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对美学作出了更加系统、严谨的论述。尤其在他66岁时写出的《判断力批判》,一度被视作美学圭臬。他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或美是无私的满足,几乎已是学界共识的原理。中国前辈美学家将非功利性译作“无所为而为的观赏”,与老庄挂钩,令国人更易接受理解。似乎也对,试想,当收藏家、投机者以及暴发户们聚集一堂,以情绪激昂的竞投结果去衡量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显然是荒谬的。

当收藏家、投机者以及暴发户们聚集一堂,以情绪激昂的竞投结果去衡量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显然是荒谬的。

同时,康德有着严苛而挑剔的逻辑,对审美态度做了太多限定与剔除。他在《判断力批判》第16节将美分类为“自由美”与“依附美”,认为自由美是纯粹的美,除了非功利性以外,他把美与完善区别开来,还剔除了知识与概念,剔除了妩媚与激情,剔除了快感,剔除了关注,甚至剔除了对审美对应物的兴趣。“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掺杂了丝毫的兴趣,就会是偏袒的,就不是鉴赏判断。”(康德:《判断力批判》,李秋零译)康德主张“纯粹的”鉴赏,清心寡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虚静,即使在心理实验室的条件下也很难做到。

少女的祈祷 民间收藏

事实是,美最容易引人关注,关注伴随着兴趣,甚至占有的欲望,而平淡却最易受到忽视。不论是一件漂亮的衣服,一座雄伟的建筑,一簇艳丽的鲜花,一幅绘画佳作,都会引人瞩目。如果视线之内遇到漂亮的异性,那就更有兴趣。不然,从北京到上海到巴黎到夏季的莫斯科,在美女如云的街头,何来频频的“回头率”?

美最容易引人关注,关注伴随着兴趣,甚至占有的欲望,而平淡却最易受到忽视。

相较而言,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直觉说”就叙述语言来说显得爽快而简明。“直觉知识并不需要主子,也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她无须旁人的眼睛,她自己就有很好的眼睛。”(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等译)克罗齐把既臃肿又松散的关于审美活动原理打进一个小小文件包。按照他的理论,直觉是形成概念之前的认识阶段,具有直接性、独立性和鲜活的感性,是无关任何思想的单纯审美感受,而且直觉即表现也即创造。中国玉雕界不一定知道克罗齐,却有类似“直觉”这一说法,有经验的玉雕艺术家和收藏家,在创作或鉴赏时讲究“一口气”,很有点“直觉”的味道。不过,克罗齐与康德同样剥离了艺术实践与生活的联系,他的理论与康德同样先验、褊狭与排他,仍被后世学者划入“孤立主义”的同类。

挥羽过江牌子 作者李东

那么,我们依谁?美学中的情形常常就是这样,你拿谁的话都听必将无所适从,你拿谁的话都不听也无从说起。

康德的非功利说姑且可以借纳,克罗齐的直觉说也似可兼用。由此去尝试追溯蓝眼睛与黑眼睛之间对于玉的审美比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