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群众干劲 遵守党的政策

爱护群众干劲 遵守党的政策

穷山沟缺水也缺土,“粒土赛如珠”。举目一望,沙石峪仿佛就是一片瓦砾场:荒山秃岭上下,遍地皆是石头。地挂在山梁上,“瓢一块,碗一片”,一亩地少则有八九块,多则有八九十块。夹着沙石的表土只有三四寸深,下边就是石头了。每年国家要供应沙石峪十几万斤粮食。有人在会上公开说:“咱过去是要饭的命,现在是吃救济粮的命。唉,‘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算咱没出息,看你们年轻的吧。”

向山要粮确实不如向山要水容易。可是,一旦群众乐意挥舞起铁镐,有很多看起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其实都是可以克服的。“不靠神仙不靠天,艰苦奋斗几十年!”沙石峪人在党的号召下行动起来了。早晨,天空飘着雪花,社员们都在家里取暖。忽然,有人发现山上有人影儿。全村一下传开了:“干部们上山啰!”社员们纷纷拿起“开山斧”——铁镐,奔上北山。刘义凤喊道:“天气冷,你们都回家歇着!”“那你们是干啥呀?”干部们在试验。群众要求开发北山,支部反复讨论:值不值得?要多少工?要不要包工?怎么包法?等等,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下。刘义凤说:“咱先上山试试,然后讨论不更好吗?”第二天,他们上山了,群众也跟着来了。社员们嚷着:“嗨,干就得了,还试验个啥?”有些干部也动摇起来:“干就干吧。”张贵顺说:“不能!天这么冷,雪还下着,必须让大伙休息。长期奋斗,何在乎这一会半会?再说,咱还没筹划好,这么大工程要是闹坏了,那要浪费多少劳力,耽误多大事情?一切都得‘三思而后行’啊!”好说歹说,才把群众动员回家。天晴了,一切都筹划好了,工程才正式开始。人们把北山西半边石头撬开,垒起坝阶,整成梯田。可是,土只有三寸来深。接着,人们又把北山东半边石头撬开,从石头缝里搜出土,垫在西半边的梯田上。如今,半山梯田成行,半山石头如墙,难怪人说:“北山梯田是从别的山上捧来的。”

沙石峪人有个习惯:一到农闲,大伙就琢磨有啥新点子好出。共青团员们提出:义务劳动,劈山填涧!年轻人说干就干开了。铁锤钢钎,叮当响。阎耀连气冲冲地去找支部:“怎么,社员册子上没有咱是怎的?咱还没有老朽哩!”刘义凤笑着说:“六十好几的人,该歇歇啦!”他说:“嗨,你又提起这年岁干啥?早先咱想:年岁大了,一辈子入不了党了,偷偷流了多少泪。可咱六十六岁上还当了共产党员哩!”十五个老人坐在涧边要活干,谁也劝不走。刘义凤无可奈何,说道:“好吧,年轻人搬石头,你们帮着垒一道坝,别让山水把土冲跑了。”老人们喜笑颜开:“那行!”不多久,涧边又聚了一大群人,嚷着:“青年、老年都干了,咱中年还能歇着?”“老人都干了,咱妇女还能歇着?”三十多人的队伍一下扩大到一百多。支部看见这种情形,马上开会研究:群众起来了,怎样才能既不给他们泼冷水,又不使他们的热情浪费一点一滴?支部决定:每天劳动不能超过两小时,而且要记工分。年轻人一听瞪了眼,有的干部也直嘀咕:“这算个啥呀?”张贵顺再三地解释:“同志,咱得细水长流嘛!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至于记工分,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多劳多得’不是咱们党一贯的政策么?哪能随随便便不执行呢?”“细水长流”了九十天,小山被劈掉了半边,涧里填上了五千多方石头,再铺上一尺多从各个角落搜来的土,一块全村最大的耕地诞生了。多大呢?五亩三分。十年来,沙石峪人就这样点点滴滴地埋头苦干,开荒三百多亩,使耕地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七百亩坡地改成了梯田,根本改变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土层由三四寸加深到七八寸;土质也越来越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