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客观条件 加强主观努力

尊重客观条件 加强主观努力

支部一手抓多种,一手抓高产。当初,推广洋白薯的时候,群众都不乐意。到处流传着:“外孙到姥姥家做客去了,欢蹦乱跳的一个娃呀,吃了洋白薯就鸡蛋,唉,给毒死啦!”张贵顺一再地说:“这是谣言,咱可不能上当。”可是,群众始终不信他。有一天,他把大伙请到家里,说道:“这是炒鸡蛋,这是洋白薯,我吃给你们看!”人们嚷起来:“别吃呀!别吃呀!”张贵顺吃了。谣言被戳穿了,许多人还是不愿种。张贵顺又一再宣传别村栽洋白薯的好处,有人却说:“那是别村,咱这儿是沙石峪!洋白薯究竟有啥好处,咱没见着,你也没见着呀!”张贵顺一想:这话说得在理。于是,他种了一亩试验田,秋天找社员一块来收,当场一称:亩产量几乎比本地白薯高一倍!群众信服了。

有些年轻人常常责怪老农保守:种棉花啦,种麦子啦,玉米授粉啦,人工授精啦,等等,老人们好像都反对。可是,党支部一直教育青年:老农的经验多着哩!要好好向他们学习!生产上很多点子不都是老农出的么?在沙石峪,老农座谈会每季开,遇到重大问题随时开,这也成了一种习惯。有一次,一位老农在闲谈中说:“白薯地里套种玉米,兴许能多打粮。”支部马上发动大伙讨论,有人说行,有人说不行。行不行?试验!第一年,四个生产队种了四块试验田,收了玉米,却少收了白薯。反对的人更多了。支部又向老农求教。大家琢磨好久,说这么着:玉米一过清明就种,到了立秋就割,那时,白薯长得正旺,需要给它腾出阳光。第二年试验结果,三个队都挺好,就是赵队长的试验又失败了。大家主张立刻在全村推广,赵队长却说:“不行,我还得再试一年。”人们批评他保守。张贵顺说:“不能这么讲。我看,赵队长是对的。尽管一个村,各队条件也有不同。你们试验成功了可以推广,他还得再试验。”第三年,赵队长试验成功了。从此,白薯地除了收白薯,一般每亩平均还能收百把斤玉米。

从合作社成立以来,支部年年种试验田。试验田有各式各样,但目标是一个:试验为了推广,不是为了装饰,而推广又必须是在“咱沙石峪的”和“目前可能的”条件之下来进行。第四生产队是以年年完不成包产任务闻名的。究竟是啥道理?谈来谈去,总是一个结论:“二流子地长不出好庄稼!”张贵顺说:“各队具体条件的确不一样,可是,基本条件是相同的:咱村的地差不多都是二流子地呀!三个队都能年年超产,为啥四队就那么特别呢?”四队的人听了很不服气:“哼,你来试试!”张贵顺说:“好吧,咱去试试。”支部研究以后,邀请四队社员开会,请他们挑一块“不能种庄稼”的最坏的地给支部试验小组。有人站起来说:“请问,你们打算施多少肥?”这个问题好厉害呀!人们正是嚷嚷肥料不够地才瘦的啊!张贵顺笑着说:“你们施多少,咱施多少,而且请你们来施。种子也不特殊。”秋天,支部在南山背阴场种的一亩试验田,收了一百八十多斤谷子,而紧挨着的二十多亩同样的地,平均只打了三十来斤。相差这么大,秘密在哪?不在天,不在地,而在于人。有人念念不忘“古人言”:“人吃肉,地吃臭”;“勤耪不如懒施粪”,等等。这些话确有道理。粪多当然最好,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粪一下不可能那么多,怎么办?那就要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管理上下工夫了。“耕三耙四耪八遍”;“镐头响,庄稼长”;“苗薅一寸,赛如施粪”;“不怕下雨晚,就怕锄头赶”……这些也是应该念念不忘的“古人言”啊!四队社员总结、推广了支部试验田的经验,并且利用冬闲广开肥源,积极创造比过去更好的客观条件。这样,第二年,四队就由亏产队变成了超产队,而南山背阴场那二十多亩谷子地,平均亩产量也由三十多斤跳到一百一十多斤。人们开始懂得:客观条件尽管一样,实际结果也有不同。这就看“事在人为”了。如果顺着客观规律加强主观努力,那就像“好钢用在刀口上”;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主观上再努力,那也好比“鲜花插在牛粪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