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记武汉长江大桥的“合龙”

天堑变通途——记武汉长江大桥的“合龙”

徐迟

这些日子,在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上,过的是最欢乐的节日。

节日,时雨、时晴。长江大桥像永久的虹霓,跨在武汉市上空。

节日,城市、街道、花木都清洁无垢,披着阳光和闪闪的波光。节日,江上的漂亮的船舰上挂满了旗帜;满城旗帜;虹霓上也挂满了。容光焕发的人群都穿上节日的盛装。

节日,欢迎一位国宾。节日,庆祝国际劳动节。节日,报喜讯:一个伟大的桥梁工程“合龙”了。

4月19日,从南宁开来的第四十次直快列车到达武昌北站。一班轮渡刚开走。从南中国来的人全得在粤汉码头上等候上一班,达一小时之久。

将来列车从桥上通过长江只要一分钟。

在苍茫的江面,桥挺立着。两岸各有一系列的圆穹形引桥,中间是千多公尺长的米字形结构的正桥钢梁。钢梁中,还有一狭隘缺口,却只缺“米米米米米”五个字了。每个米字长十六公尺。这就是说,这一天,长江南北两岸的距离,只不过八十公尺。

20日,大桥工程局长告诉我,合龙日期是5月中旬。

21日,第一桥梁处的工程师告诉我:下面的工人要求在五一节以前合龙。要求已经送到局里去了。

登引桥,从这头,望那头,正像第一次游颐和园的人见到长廊要赞叹不已,全部钢梁像一幅透视图。一个套一个,进深极了,是惊人的宏伟景色。

现在,人们只见江水之上的桥,不知道每个桥墩下有三十多根巨大的管柱。全桥八个桥墩,三百来个管柱,像巨人一样,屹立在深水底下,它们生根在岩盘上,忠心于它们担负的重任。全桥几万吨重量都压在这些巨人的肌肉发达的肩膀上。

却不是魔法召来了这些巨人,是科学技术创造了这建筑桥梁的先进方法,是中苏桥梁建设者的心血结晶。

22日,夜晚,在灯火辉煌的桥上,队长室里开了一个会。拼铆中队甘队长说,局里面已同意在五一前后合龙。

中队的罗工程师便计算起来:到月底还有二十五个班,是来得及拼铆四个半米字的(这两天又拼装好半个米字了)。缺铆钉如何解决;吊车如何调动;质量和安全如何保证等等,说得他兴奋起来,“只怕工人们劲头来了,不好办。”

我问:“劲头来了,是怎么的?”

他说:“我不会描写”,劲头一来,反正一心一意干,一分一秒不歇,有风暴也不肯下,到了点还骑在钢梁上,出了性子。

正是这样的,23日,只差四个米字了。

25日,只差三个米字,长江两岸不过四十八公尺的距离了。

27日,只差二个米字,人们隔江对话。

28日,从对面六号墩上,伸出了一个托架来。钢结构的托架,也像一个巨人,足踏在桥墩下部,身子往外扑出来,一手攀住桥墩顶部,另一手伸出来,迎接对面架过来的钢梁。

拼装工人有矫健灵活的身段,不慌不忙在大江之上,把高高霓虹中的一个缺口补上了。

下午六时,这边的一根下弦杆放到了那边的托架上。

从技术上来讲,这时钢梁已安全到达对岸。在它放托架的一瞬间,全桥的主要工程已告成功。

当然,它还是高空中单独一根杆件,是凌空的,是独木桥,一个不踏实就直下江底去了。但拼装工人在这下弦杆上,两岸之间来来往往。

欢乐的节日开始了。29日,工地上,引桥上,钢梁的接龙处,工人们迎接苏联元首,鼓掌欢呼。5月1日,大游行。他们还有一个节日中的节日——合龙日。那本身就是一个节日。

这是最后的一个米字。它在等待着,等待个阳光明丽的日子,从北京和上海的电影厂送来了摄影队。彩色胶卷上,将邀请全国观众前来观赏这最后一个米字的拼装。

“合龙”是钢梁工程的结束。但后面,还有无数工程,电梯、无轨电车线、大理石大厅、雕塑、眺望大江的恁栏处;还有铁路枢纽站;还有别的。全桥通车,还得半年光景,但已提前一年多。而前面是多少工程和多少劳动啊!初步设计是1950年春就开始的,地质钻探直到1954年汛期后;基础工程,曾经像战斗一样的紧张,激烈;钢梁工程也发生过令人焦灼的困难。只在此刻,才人人放了心,才人人心花怒放。

祝贺,顶点的到达,大桥“合龙”了!祝贺,我国建设事业的一个节日!

祝贺,桥梁建设者,当你们登上大桥顶,你们登上了世界桥梁技术的一个高峰。当然,你们还会攀登更高的峰顶的!

祝贺,所有行经桥上的人,行经桥上的车辆和行经桥下的船只。美丽的桥,使所有看到它的眼睛感到了幸福!宏伟的桥,使所有呼吸着江上清风的心胸感到了豪迈,充塞了信心!

祝贺,象征中苏友谊的桥。这是通往社会主义的桥!这是一座凯旋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凯旋门!

祝贺!

(刊发于1957年5月4日《人民日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