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学结缘的启示(致辞)

佛教与中国文学结缘的启示(致辞)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尊敬的各位来宾,尊敬的田中校长、中原副校长、佛教大学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

佛教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今天在历史古城京都,在百年名校佛教大学如期举行,我感到非常高兴。

“缘”是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借此机会,我想谈谈佛教与中国文学的结缘,当作我的致辞。

佛教与中国文学结缘,肇自两汉之际。自兹以降,佛教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既广且深;若作概括,荦荦大者至少有如下数端:第一,佛教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第二,佛教拓宽了中国文学的思维空间;第三,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体裁题材。譬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所表现出来的上天、人间和地狱观念还比较简单,甚至还有一种幽暗的美。而王琰《冥祥记》及大足石刻所表现的地狱就非常恐怖,令人不寒而栗。过去,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常常有《大言赋》《小言赋》之类的题材,极尽夸张之能事,然而与志怪小说中幻化情节相比,实乃小巫见大巫,不足论列。至于文学体裁及题材方面的例证,如近体诗的出现,如魏晋志怪小说的繁荣,更是举不胜举。

过去往往将汉唐文学并称,其实汉唐很不相同。汉代融汇中原各个地区文明的精华,铸成中华文明外儒内霸的特质;而唐代则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西域文明的精华,涵养中华文明有容乃大的胸襟。作为一种外来文明,佛教与中国文学的结缘,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佛教进入中国,是一种双向选择:佛教选择了中国,中国也选择了佛教,并使之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与儒家学说、道家思想一起,为民族亲和力的形成起到了深刻的润滑作用。在改朝换代、民族冲突转剧之际,多元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黏合剂,互借所长,融合再生。

第二,中国文化吸收了印度佛教,同时又改造了印度佛教,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原来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还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丰富、更健康地发展。魏晋玄学实现了儒道的合流,李唐王朝,三教并重,宋代则真正完成了儒、佛、道三教的融合。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出入于释、老,反求诸六经”,受到过佛学的启发,甚至吸收和改造了佛学的某些因素,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尤其在当今民族冲突、宗教冲突、文化冲突日益成为困扰世界的焦点问题时,这种兼容精神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第三,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以后,迅速大众化与本土化,转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成为明清时代标志性文体的小说,在晚唐五代接受了佛教俗讲的影响,于宋元时期流行于民间,在明代由富于创造力的文人参与,才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四大奇书”。

我看到此次的会议发言中不仅有关于佛教与中国文学的话题,还有从历史、民俗、神话、近代化等不同角度对中日文化与思想碰撞的探讨。期待各位的发言能对当下的中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带来更多的启示。最后,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