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烹弓藏自有源

狗烹弓藏自有源

傅剑仁

狗烹弓藏自有缘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被刘邦诱捕后所说的这番话,几乎成了后人看待历史上君臣关系的经典名言。这经典名言,不仅使人们平添了对君主帝王不念旧情诛杀功臣的怨恨,而且平添了对被害臣僚死而无辜的同情。故而这个似乎带有规律性的经典,悄然地成了人们比照古今政坛人事的一把尺子,只要哪个大臣被黜罢官,哪怕是自己逃跑摔死的,都用这个经典所派生出来“功高盖主”“排除异己”等历史观点来审视。只是嘴巴上不肯这么明说出来而已。

其实韩信所说的这番话,能不能作为规律性经典看待很难说,至少用在他自身并不完全恰当!韩信是西汉的大功臣,这不假。他投奔刘邦后,献出一计使刘邦夺得三秦之地;率军远征,将赵国百姓变为刘邦的臣民;修书一封,又使燕国君主俯首称臣;策马黄河,逼得齐国君臣逃之夭夭……韩信为刘邦创建汉室帝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评他个“功高盖主”,并非名不符实。

韩信最后被吕后所杀,也不假。

但韩信把自己的死归咎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并非事实,多少有些冤枉刘邦,也不乏为自己狡辩的色彩。韩信最早投奔项梁,继而投奔项羽,因不得重用才改投刘邦,经萧何引荐,刘邦授他大将军之职。按韩信自己的话说是,刘邦非常器重他,脱下衣服给他穿,推过饭来给他吃,对他言听计从。正是在刘邦的手下,韩信才有了才华得以施展的机会,才有了扬威天下的功勋。

功劳大了,就是包袱。

韩信的这个包袱背得很重!

公元前203年,也就是韩信修书一封使得燕国君主对刘邦俯首称臣的次年,郦食其受刘邦派遣,出使齐国,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说齐王归降了刘邦。韩信则听从辩士蒯切的劝告,担心自己统兵几十万,倒不如一介书生的功劳大,因而在齐国已经归降的情况下,率军武力征伐,致使郦食其被齐王煮杀。韩信征服齐国后,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刘邦是汉王,他韩信是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竟向刘邦伸手要做齐王,岂不是摆出要与刘邦平起平坐的架势吗?刘邦虽非常愤怒,但还是听从张良、陈平的劝告,极不情愿地封了他个齐王。虽然这之后兵多势众的韩信,拒绝了项羽要他反汉的劝说,但当刘邦要他在固陵围攻项羽时,他却按兵不动,致使汉军大败,战机坐失。这之中,是不是有他韩信因觊觎王位而不愿再为刘邦做臣的因素呢?刘邦称帝后,就取得天下的原因,宴请臣僚将领做过分析。刘邦的结论是:谈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持运粮道路畅通,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英杰,而我能够任用他们,就是我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刘邦这番话是中肯的,透视出他对这三人的敬佩、信任和感激之情。刘邦登上帝位后,因韩信功高,刘邦便封他为楚王。韩信一上任,项羽的大将钟离昧便逃归韩信。刘邦下令逮捕他,韩信则将钟离昧安排在身边,出入都有军队护卫,使得朝廷不能得手。由此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便以南游云梦为由去抓韩信,韩信只好杀钟离昧而见刘邦,但仍未逃脱被抓的下场。这事多少有些冤枉韩信,但韩信错在不该将皇帝下令逮捕的人保护起来,以致让人生造出谋反的诬陷。即使如此,刘邦也没有把韩信一棍子打死,而是将他由楚王降为淮阴侯,并心平气和地与他做过“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交谈。可见刘邦并非不念旧情,也不该戴“排除异己”的帽子。

韩信在淮阴侯的位置上并不安分,他在前去监管赵国、代国兵事的阳夏侯陈豨向他辞行时,授其拥兵谋反之计。公元前197年9月,陈豨举兵反叛,自称代王。刘邦率兵前去平定,韩信则称病不与同行。韩信留下后,一方面暗地派人与陈豨联系谋划,一方面伪造诏书赦免罪犯,鼓动他们进攻朝廷。一切准备停当,只等陈豨的消息。不承想被门下舍人告发,韩信因而被吕后斩首。刘邦平息叛乱归来后,听说韩信谋反被杀,仍不无惋惜。

韩信临死前说,后悔没听蒯彻的话。照我看,韩信落得三族诛杀的悲惨下场,罪在蒯彻!项羽曾派人劝说韩信反汉,韩信不从,表示死也跟着刘邦。辩士蒯彻接着去劝说,引经据典地大论了一番“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尽而猎狗烹”的道理,韩信虽坚持不举兵反汉,但蒯切的这番理论,并非没在他脑子里留下影子。尤其是当他庇护钟离昧而被降为淮阴侯后,蒯彻的话便完全与他的心境相吻合了。事实呢?韩信由楚王降为淮阴侯,虽有些冤枉,但毕竟不是“野兽尽而猎狗烹”的结局。司马光评韩信是因为失去职权后怏怏不快,才陷入大逆不道。要我说,韩信如果不受蒯切“野兽猎狗”这套理论的影响,也不至于走到谋反被诛的道路上去。韩信的悲哀,既在于他自己把功勋的包袱背得太重,更在于他受了辩士蒯彻的影响。当你将一种情境定义为真的时候,那么它往往就会产生真实的影响。预言就是这样自我实现的。至于他所说的“狡兔猎狗”的名言能否作为规律性经典,只有任后人品咂了。

真难为萧何了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相国萧何,其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委曲求全的作为,真是难能可贵。

萧何与刘邦是同乡,沛县人。但萧何比刘邦发迹早。刘邦尚是个游手好闲的二流子时,萧何就是沛县主管文墨的官吏,因为工作能力很强,还被人举荐到秦朝政府为官。萧何对刘邦一直非常恭敬,常利用自己的权力给刘邦以方便。刘邦当上泗水亭长后,一次要去咸阳办事,其他的官吏都送给刘邦俸钱三百,唯萧何送五百。刘邦从沛县起事后,萧何一直追随他。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陷秦朝首都咸阳。面对阿房宫成群的美女和数不清的珍稀财宝,所有的官吏都像饿狼一般扑上去,搂着美女又抠又啃,见到财宝又抢又夺,唯独萧何不,翩翩美女他视而不见,金银珠宝他视而不见,而是一头扎进丞相府,把秦朝的法律、文书、地图、书籍资料等全部收集起来,为刘邦登上帝位后掌握全国各地要塞、全国人口分布、各种地方势力的强弱,以及黎民百姓的生活状况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奠定了驾驭全国的基础。

在刘邦转战征伐的数年间,辅佐刘邦的相国萧何,真可谓呕心沥血,尽职尽忠。他的第一个贡献是为刘邦留下了韩信。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驻守陕西南郑。刘邦从江苏沛县起事,追随他的兵勇几乎都是南方人。到达陕西后,一些不畏兵戈刀血的将士,却经不起思家念亲的折磨,因而有的半途开溜,有的留在军队却流涕悲歌。特别是在南郑驻扎下来以后,官兵们在没有战事的日子里更加思念故乡亲人,纷纷潜逃东归。韩信也在逃离的人群中,他不是为了潜逃回家,而是因为在刘邦手下屈才,干得不开心。萧何听说韩信也逃跑了的消息后,来不及向刘邦报告,放下手中的活儿就去追。刘邦可以没有韩信,但绝对是不能没有萧何的。听到手下报告萧何也逃跑了的消息后,刘邦如五雷轰顶,不知如何是好。因而当萧何追回韩信出现在刘邦面前时,刘邦且喜且怒,说萧何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追回韩信,并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为刘邦与项羽抗衡并最终统一全国,留下了一员极其难得的军事天才。

萧何的第二个贡献,就是为刘邦在夺取并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稳定后方的作用。刘邦的马上征战,主要是与项羽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争夺,当时他的大本营是陕西中部的关中。萧何没有随刘邦转战征伐,而是全权主持关中事务。主持关中事务的萧何,制定法律规章,整顿关中户籍,组织农牧耕作,征收粮秣赋税,把刘邦的大后方治理得井然有序。尤其是组织后备军人,补充前方兵勇,萧何更是功不可没。公元前205年,攻陷项羽首都彭城的刘邦,因追逐美色而瓦解斗志,反被项羽一路追杀,逃过谷水、泗水,又逃过睢水,只带几十名骑兵逃到江苏砀山的下邑。兵困下邑的刘邦,正在束手无策之际,是萧何领着大队的“老弱未傅者”赶来为刘邦助威了。虽然来的都是些不满二十三岁和超过六十五岁的老弱人员,但毕竟是人人手里拿着长矛大刀,毕竟往那里一站黑压压一片。在刘邦与项羽率军对峙的艰苦岁月里,项羽因没有像萧何这样的人,军中经常缺粮断秣而极大地削弱了斗志。刘邦则因为有萧何给他镇守后方,通往前线的粮秣源源不断,不仅有力地支撑了刘邦与项羽的艰苦对峙,而且从根本上支撑了刘邦把项羽赶到垓下。

萧何在兢兢业业地支撑刘邦的伟大事业中,无论是作为留守关中的主帅,还是作为刘邦王朝的相国,都是受过极大委屈的。正是在萧何所受的委屈中,更反衬出了他品行的高尚和心底的无私。

公元前203年,几经惨败又重整旗鼓的刘邦,终于羽翼渐丰,具备了与项羽抗衡的实力,迫使项羽不得不与刘邦订立盟约,商定以鸿沟(古运河)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二分天下,两国友好,永不侵犯。这时候的刘邦,虽然仍率军在前线打项羽的主意,但也不时地派使者到后方慰问萧何。刘邦的这一良苦用心被一位姓鲍的先生看透了,他对萧何点拨,说这是刘邦对他起疑心的表现。萧何倒也聪明,立即把萧家能扛得动刀枪的男人全数组织起来,一个不落地送到刘邦亲自统帅的前线部队作战,以此给刘邦这样一个表白:汉王刘邦你放心吧,我萧何把萧氏家族还能扛得动刀枪的男人全部送到你的眼皮底下,我萧何在你的大后方再也组织不起来反叛你的萧氏队伍了。刘邦果然非常高兴,褒奖一番萧何以后,再也不派使者到后方去慰问了。

萧何在刘邦论功行赏时,排名第一,刘邦特许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就是说,什么人上朝都必须取下佩剑,脱下木屐,光着脚,似舞台演戏那般,急急忙忙踩着细步进去,唯独萧何不需要这样。这是当时的一项殊荣。但刘邦这个政治老手,在赏给萧何这项殊荣的同时,也加了许多小心。拨给萧何使用的士兵五百人,还特地配了一名都尉,日夜跟随在萧何的左右,名曰保卫他的安全,实则监视他的行动。那段日子,刘邦为排除异己势力,经常策马征战,韩王信、陈豨、韩信、彭越、黥布,这些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为刘邦建立过巨大功勋的战将,一个个被刘邦收拾了。在收拾这许多功勋的过程中,刘邦增加了对臣僚的疑虑。萧何不仅是疑虑的对象,而且首当其冲。刘邦在率军攻击黥布时,就多次派使者回朝廷打探萧何的所作所为,看他有没有异常的举动。刘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萧何的工作太出色了,萧何太得老百姓拥戴了。这一点,萧何没有参透,他以为拼命工作,尽职尽责,把一切事务都料理妥当,把老百姓对朝廷的心气理顺,就是对皇上的忠诚,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就是他相国的尽职。不承想,刘邦害怕他这样做,害怕一个相国的威信比皇帝高。于是萧何经人点拨后,违背自己的德行,以挑动老百姓对自己的怨恨来换取刘邦对自己的放心。他故意跟老百姓捣乱,利用自己的权势,以最低的价格从老百姓手里赊购田地,强买强赊,没过多长时间,就弄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待刘邦消灭黥布班师回朝廷时,很多百姓站在路旁,纷纷把告萧何的状子递到刘邦手里。刘邦于是又放心了,把老百姓的告状信交给萧何自己看,还取笑他堂堂一国的相国,竟夺取老百姓的田宅。萧何毕竟心地很正,他看自己的目的达到,又看刘邦高兴,竟又忘了高人的点拨,对刘邦提出建议,叫他开放皇家园林,把那些常年荒废的土地让给老百姓耕种。这刘邦火了。你萧何大量收购老百姓的田宅,牟取私利,却叫我皇上开放皇家园林,企图挖我的墙脚,你到底打的什么主意!于是下令扒下萧何的相国官服,把他打进囚牢。

因为萧何的确没有反叛朝廷的半点儿打算,再加上萧何辅佐刘邦治理天下的能力和政绩是公认的,经其他臣僚跟刘邦做工作,萧何才得以从囚牢出来。

可怜的萧何,一生谨慎,克制自己,为了打消皇帝对他的疑虑,把留守关中的萧氏子孙全数送往前线作战;因为皇帝害怕他得到百姓的拥戴,他违背自己的品行,用抢夺式的购买田宅来挑起民怨,故意玷污自己。就是这样,皇帝还是不放过他,把他打入囚牢。但是,历史始终睁着雪亮的第三只眼睛,是好是坏它看得非常清楚。萧何死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除一些偏僻的田宅,且宅院都没有围墙外,家里空空如也,与普通百姓无异。

这可称得上是历史上的笑话,但怎么也使人笑不起来。

原载《美文》2006年第6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