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作品被译成许多种语言。他的剧本在很多国家上演,研究他的人遍及全世界。

我国介绍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工作起步较晚。1839年—1840年,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一书才首次将诗人莎士比亚的名字介绍到我国。190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查尔斯·兰姆和他姐姐玛丽·兰姆合写的Tales from Shakespeare(1807)一书的中译本,书名为《吟边燕语》,包括20部莎剧的故事,译者为林纾和魏易。我国早期话剧阶段上演的莎剧都是根据这些故事加以改编的。“五四”运动以后,莎士比亚的剧本被陆续译成中文,莎剧演出也就采用这些译本了。几十年来,经过莎学研究者和文艺工作者不懈的努力,我国在莎士比亚作品翻译、莎剧演出和莎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本人较早就接触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但较晚才从事莎学研究。抗战时期我在高中读书的时候,对英文课本里编入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特别喜爱,唯因篇数太少,感到很不满足,便自己阅读了Tales from Shakespeare,获益匪浅。进入大学后我又阅读了莎氏的一些剧本,更感莎剧思想内容深刻,风格独特,但我未作系统的研究。“文革”以后,我才在教学之余开始研究英国古典戏剧,着重研究莎士比亚,曾就莎氏生平及其作品等方面写过一些文章,还在一部著作中撰写了莎士比亚专章。但是,我总觉那些文字不全面,很想比较全面、比较真实、比较公允地将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介绍给我国广大读者,于是我就写了这样一本书。

本书在介绍莎氏生平和评介他的作品的同时,对他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剧院、舞台、演员和观众等也作了相应的介绍,最后还就莎氏作品的部分译文进行了探讨。关于莎氏生平,现存的资料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有记载的事实,说法比较一致;二是传说,对一件事情常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还有一种是推测,更是众说纷纭了。我首先认真研究各种资料,然后谨慎地加以选择、取舍。对有记载的事情,行文力求符合事实;对于传说和推测,则在行文上力求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能自圆其说。至于作品的评介,由于评论者的观点不同,论述自然不一致。我在评介作品时,既参考国内外评论者的意见,又不拘囿于别人的见解,人云亦云,而是联系莎氏的生平和思想情绪以及他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反复研究作品后加以评说,力求公允。最后一章探讨了莎氏作品的部分译文。我不是概括地评论译文的优劣,而是研究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希望能在莎氏作品翻译上做点有益的工作。

撰写本书前,我曾应邀去加拿大艾伯塔大学英文系从事莎学研究,收集到不少资料,还得到同行专家哈格里夫斯教授和哈特教授等的帮助。尤为重要的是,我有机会从那里去了英国,访问了莎翁故乡,参观了伦敦的名胜古迹,收集到一些重要资料。在此特向艾伯塔大学遥致谢意,并向哈格里夫斯教授和哈特教授深表感谢。初稿写成并准备修改时,我再应邀访问了香港大学,又收集到一些我正缺乏的资料,特向港大致谢。我还要向热诚支持我从事莎学研究的童庆生博士表示感谢。

笔者水平有限,而撰写关于莎士比亚的书又难度较大,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桂扬清
1996年12月于南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