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

其人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不管我们研究哪一本经典,《论语》也罢,《孟子》也罢,《道德经》也罢,有个问题我们是绕不过去的。首先就得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了解什么内容,对我们了解这本书最有帮助?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作者的职业背景。老子这个人原来是做什么工作的?因为不同职业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样。第二,我们还得了解一下,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本书?也就是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第一个问题,老子这个人,我们要讲两个内容:一个,老子的职业背景;另一个,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这是要给大家说的第一个问题。先来说第一个内容,老子的职业。一个人在咱们文化里被称为“老子”,大家还没什么意见,这个人一定有蛮高的智慧才当得起这个名字。大家想,一般人大家会随便叫他“老子”?你看孔子、孟子、荀子,都只一个字是尊称,“子”是尊称,老师的意思。“老子”两个字都是尊称,老子姓李又不姓老,老在咱们文化里代表着颇高的一种智慧和境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想要认真讲给大家的话,大家一定不要不耐烦听,那里边凝结着他一生的智慧!你别看这个人在我们文化中传说很多,我们要介绍他的生平却不是很容易,为什么呢?因为正史中对他的记载很少。我说的正史就是指一本书,司马迁的《史记》。也就是汉朝时候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陕西韩城人。我讲老子的生平,就以这一本权威的史学著作为蓝本,传说我们不讲,野史不算,以权威的史学著作为蓝本来讲老子这个人的生平。《史记》里边有“老子韩非子列传”,排在列传的第三位,大概有四百五十个字,记载了老子的生平。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边明确地指出,老子这个人是干吗的呢?是做官的。不做官,写不出来这样的著作。做什么官呢?守藏史。原来这朝廷里边的确有史官阶层,比如说西汉时候著名的史官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东汉时候著名的史官班彪、班固父子,和班超他们都是一家的,唐朝的刘知几,宋朝的司马光,这些都是著名的史官。

老子是他们的祖师爷。他在周朝时候坐的就是史官的位置,属于史官的阶层。老子坐的这个位置——守藏史,相当于我们现在什么样的官职呢?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档案馆的馆长,以及天文台的台长。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位置,不得了!你看现在大家得到一两本书读多容易的事情,唾手可得。那个时候不一样,那时候写书都得拿着刀在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写一两本书是非常伟大的工程,得到一两本书读也不容易。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几个词——“捉刀”、“刀笔吏”、“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不也指的是竹简?这不都是从刻竹简这个事演化过来的?所以大家从这个事情很容易推论出来,那个时候写一两本书是非常伟大的工程,得到一两本书也不容易,受过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这位老先生不一样,首先他掌管天下的图书,别人看不到的很多的著作他都能读得到,知识渊博,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点其实更重要,往往为大家所忽略,这个人还掌管着档案,前朝的本朝的。大家知道,我们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哪有比从档案中了解更准确更接近真相的了。现在北京卫视还有一个电视栏目就叫做《档案》,主持人主持的时候都郑重其事戴着白手套。因为你不管讲到哪一个事件,你得给大家找出来原始档案作为证据,这样大家才觉得你讲的话可信。你看这次讲长征就和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我们从他的职业掌管档案这件事情,又可以推论出他的两个特点。你说这位老先生不仅知识渊博,而且他还见识广,他知道的事多,知道的真相多,见识广,智慧高。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大家都熟,这个人叫嵇康。这人才华简直高得不得了。可是他遇到了一位叫孙登的高人,给他一个评价说“才高识寡”。你虽然才华高,但你见识不够,你这最后的下场恐怕就很惨,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做这个才高识寡,又恃才傲物的人。这个不好,我们要多多了解事实,多接触社会,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我们对事物才能有更深刻的认知。所以你看这位老先生和中国历史上很多知识分子不一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见识广,智慧高,所以朝廷里边的那些大员有事情的时候,遇到难题的时候都喜欢向他去请教。其实这个人实际的身份大家应该能想得出来,他就相当于我们后来说的“国师”,类似张良、徐懋功、陈抟、刘伯温这类人,所以他在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了。朝廷里边的各类大员有事要找他请教,周朝分封了上千个诸侯国,那些诸侯国里边有头有脸的人物,将军丞相诸侯王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通过种种途径找到他,向他请教各种各样自己所关心的问题。

大家把自己的想象力往前稍微推一下,你就能想得出来。你说他这本书是怎么写成的?不就是那些人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吗?老先生给予答案,然后把这些答案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形成了这样的一本著作。为什么这本书要比中国其他的经典智慧要高?就是因为他写作的过程。一句话大家都会讲,没有问题就没有答案。他的答案是针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有些甚至到今天还是困扰我们人生的重大的问题。写作背景就注定了他这本书在中国的众多经典里边,深刻的思想与智慧独树一帜,所以它被称为“众经之王”。你看我们讲《易经》是中国众经之首、开端,可是这本书被称为“众经之王”,这就跟他的写作的过程关联非常密切。南怀瑾先生有个比喻,他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道家像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这就是他写作的背景与过程。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找到这本书的解读的正确方向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我在这儿提醒大家,我在这儿给大家讲《道德经》,绝不会把它神化,也不会把它玄妙化,而是要还它的本来面目,因为你知道他写作的背景,你就知道它针对的是什么的了,这是我给大家说的第一个——老子的职业。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找到解读这本书的正确的方向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一个问题的第一个内容,老子的职业。

现在来讲第二个内容:写作背景。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本书?答案是不写不行。老子原来在周朝做官,大家知道咱们周朝一分为二——西周和东周。西周定都的地方在现在的西安和咸阳之间,沣河和镐河一带。西周最后的一位王叫周幽王,这人不务正业,烽火戏诸侯。为了博得一个女子的一笑,点燃了烽火。因为周朝原来和诸侯国都有约定,我遭到侵犯的时候,你得来救我,信号就是烽火。结果这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诸侯来了一看,没什么事儿,开玩笑,非常愤怒。后来戎狄真的攻进来了,西周面临着危险,周幽王又点燃了烽火,向诸侯求救,结果谁也不来,大家以为还在开玩笑。西周就这样被灭掉了,非常地戏剧化,其残余的力量迁到了洛阳一带,这个就是东周。老子在东周做官,因为周朝在不断地衰落,所以这位老先生就准备出关隐居。出哪个关呢?函谷关。大家知道咱们关中处在四关之中,南面是武关,出去就是楚国的地盘了。有个成语叫“朝秦暮楚”,跟现在用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就指这两个地方近嘛,早晨在这里,晚上到那儿。北面是萧关,在现在的宁夏固原一带,王维曾经在萧关写过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面这个关大家也熟——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宝鸡一带。东面这个关在汉代以前就是函谷关,此后是潼关。

这函谷关在现在的河南三门峡的灵宝,在那个时候就是东去洛阳西来长安的必由之路。当时守关的总兵叫做“喜”,习惯上大家都把他叫做“尹喜”,其实这个叫法容易引起误解。函谷关总兵也叫做“令尹”,令尹是个官名,这两个字是不能分开的。有人读《史记》的时候把断句给断错了,这个事顺便也给大家说一下。喜就把老子拦住了,你不能过关,当然你实在要过也成,但是你必须把你关于“道”的思想留下。前面给大家说过,老子讲道已经是名满天下了,但那时候人都很矜持,不肯写书。你看我给大家讲没问题,大家有什么问题问我,保证我的回答是我自己的,别人伪造不了。你把书写完你就管不着了。人家怎么解释是人家的事,后代怎么解释是后代的事儿,所以为了避免谬种流传,大家都不写书。孔子写过什么著作吗?《论语》不是他写的,那是他弟子记的。老子也一样,也不肯轻易写书。现在不行,你不写,他不让你过关,所以老子没办法在函谷关逗留了一段时间,一刀一刀地刻下了五千字的一本著作!

这本著作当时是既没有名字,也没有分章。书刻好了,老先生就出关了。去哪了?《史记》就丢给咱们四个字——莫知所踪。这位老先生出了函谷关以后踪影全无,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史料考证出,他出了函谷关以后到底去了什么地方。咱们陕西人当然认为你出了函谷关,你还能去哪?我们秦国的地盘,你肯定来我们这了嘛,终南山,楼观台,开门立教讲授《道德经》。大家都去楼观台参观过吧,恐怕道长和道士还会跟大家讲,其实《道德经》也是在我们这里写的,这都是传说,不足为凭。所以我只以这权威的史学著作为蓝本,传说在我们这里不成立。

还有一个说法更加奇妙,这老先生骑着青牛直接奔印度去了,然后把佛祖释迦牟尼给教出来了。各位想,如果按照传说来讲的话,世界上还有比老子更牛的人吗?孔子都是他的粉丝。《史记》里边孔子向老子问道,这是有记载的。甚至连佛祖也被说成是他的徒弟,你说这事儿,不得了吧。大家也别笑,道教里真的有这本经典,就叫《老子化胡经》。魏晋南北朝,一个叫王浮的道士写的,我在北京见过一位道士,问他说你们道教里怎么印证这本经典的真实性。他说我们凭心证,我们自己心里认为它是真的就是真的。咱们不能这样,为什么要给大家说这个事?是告诉大家,不要把我讲的道家的老子和道教的老子混为一谈,那就没法讲。

因为在道教里面老子已经成了神了——道德天尊,在唐朝的时候叫太上老君,道教的最高的神是上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一个人一被神化了就不好了,所以我给大家讲的老子还是把他降到一个有智慧的长者、老者,将他视作老师来讲他的思想与智慧。我给大家讲的题目叫“老子这个人”,而不是“老子这尊神”。我们要把道家跟道教做个区分。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思想流派。道家讲什么?讲道,治国之道,为官之道,人生之道。道教是宗教,它产生于中国的东汉时期,大家看时间跨度,春秋战国、秦、汉,汉分西汉和东汉,到东汉时期道教才产生的。所以不要把道家跟道教混为一谈。这是我们借着这个事情给大家又做的一个准备工作。好,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说到这里,老子这个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