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书

其书

现在来说《道德经》这本书。我们以这本书为蓝本来讲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大家把书翻开一看,发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本书已经分了章了,谁分的章?老子自己又没做过这件事。第二个,这本书已经有了名字了,原来这本书没有名字就叫《老子》,加个书名号就完了。现在还有人习惯这种用法,所以大家看到一本书名,加了书名号的老子和《道德经》是一本书,这没什么区别。谁给它起的名字?我们先把这两个问题给大家交代一下,然后再继续。先说分章的问题。现在大家基本认可,是一个叫河上公的人,最早把这本书分成了九九八十一章(关于分章有争议,也有人认为是西汉经学家刘向分章。)。在咱们文化中,阳数最高的数字就是九,九九归一。河上公就是根据这个数字的神秘的指向,把这本书分成了八十一章。

这回大家记住了,《道德经》八十一章,为什么要给大家说河上公这个人呢?

这个人在《史记》里边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确有其人。在汉朝初年的时候,这个人年纪就已经蛮大了,他在山东日照天台山隐居,研究《老子》这本书。说河上公这个人呢,是告诉大家这样一件事,从韩非子开始,中国历史上解读《道德经》的人就数不胜数,给《道德经》做注解的人太多了,其中还包括四位皇帝,也给《道德经》做过注解: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各位下来千万不要提这样的问题,说《道德经》这本书我读不懂,那是你对它没有热爱,不喜欢,不下功夫。这洪武大帝没上过几天学,你看人家都把《道德经》这本书给读完了,并且人家还写了注解。所以大家不要有畏难情绪,这本书其实在当时就是用顺口溜和诗歌的形式写成的。你看我们现在觉得它很难,对当时的人来讲,这没有什么难度。可是不管有多少人注解过《道德经》,大家公认的经典本却只有两本,一本就是河上公的本子,叫“河本”。大家如果拿到一本《道德经》,发现八十一章每一章上面都有标题,“抱朴”,“无为”,“守真”等这就是河上公的本子,非常的容易区分!

另外一个经典本,就是魏晋南北朝一个天才的青年学者叫王弼。

弼,辅佐的意思,现在我们不还是在用这个词嘛,辅弼。王弼为什么叫他青年学者呢?因为他去世的时候只有二十三四岁。可是他已经注解了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周易》《论语》,他注解得最好的就是这本《道德经》。毛泽东说:“《老子》王弼本最好。”毛泽东从十几岁就开始读《道德经》,到晚年出行的时候,这本书也经常随身携带。他看过很多《道德经》的版本,得出结论,《老子》王弼本最好。所以大家回去要真的想阅读这本书的话,找到一个王弼的本子,你不用看注解,因为不同的版本字句都有很大的不一样。这是我给大家说的第二件事,经典本。王本、河本,尤以王本最好。有人给王弼写过传记,讲这个人只活了二十四岁,但他却照亮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非常地高大精深,有很多深邃的哲理的思想。这是给大家说的第二个问题,经典本。

现在来说第三个问题——书名。谁给它起的名字?这个名字起得好不好?先给大家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名字起得好,比叫《老子》要好得多。为什么?因为“道德”这两个字大家要分开理解,才能对我们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谁给它起的名字呢?从史料中发现,在汉朝的时候,已经有人把这本书叫《道德经》了,起码在汉成帝的时候,这个史料已经坐实了。而到了唐朝大家都认可了这个名字,为什么?

大家把这本书反复不断地研究了之后发现,你别看这本书有五千字之多,这本书的核心就讲了两个字——道和德。“道”字在这本书里重复出现了七十多次,因为版本不一样,出现的字数也略有差别。“德”字在这本书也重复出现了四十多次。只有五千字,重复出现了七十多次、四十多次都是不得了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什么?《道德经》讲的这两个字——道和德,直到现在还是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次我都是把它分开来说的,你千万不要用现在“道德”这个词来理解《道德经》的“道”和“德”两个字,那就太狭窄了。在《道德经》里这两个字从来没有并列过,都是分开讲的,因为它讲的是不同的意思。现在“道德”这个词是后来在儒家经典中出现的,你不能用它来理解《道德经》中“道”和“德”这两个字。

刚才说,直到现在,这两个字还是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有什么证据呢?二〇一六年“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这奖不得了,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就授给了张岂之先生。张岂之,原西北大学校长,历史系的教授,这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说在咱们文化里找到一个最核心的概念,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道。大家都认可他的观点,在微信也有很多人转发。当然我不会把这个作为最重要的证据,那最重要的证据在哪里呢?我就必须给大家来解读一下道和德这两个字。把这两个字解释清楚了,大家也就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字在我们文化里最为重要。我先来给大家说一下这个道字,道能解读吗?大家看第一章第一句话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名可名,非常名。道是高的,你把它解读出来就落下乘了。道是全面的,你把它讲出来就片面了。为什么?因为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语言,语言是有局限的,你用语言来讲这个高大的、全面的道,你讲出来不就低了、片面了嘛。不是吗?大家平常不也这样讲吗?我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两句诗。我们拿语言来解读这个道,解读出来的道就变得片面了,变得低了。那怎么办?不能用语言解读道,用什么呢?用形象。给大家一个形象,大家自己来领悟。咱们文化的最高的目标不就是悟道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因为这东西最后还得落到自己身上,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咱们文化最高的目标是“悟道”。怎么悟道呢?给你讲个故事,给你来个形象,你自己来领悟。关于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一层叫天道,我们后边再专门说;另外一个就是人道,也就是他讲这个道落实到我们人类的现实生活中。他要给我们讲什么?关于这个方面,一个形象就够了,大家自己都能领悟出来,一点都不玄妙。什么形象呢?各位,我们走在道上,什么事最重要?老子就甩给我们这样一个形象,我们走在道上,后边的事他不说了,我要讲什么针对什么问题,你们大家自己都能领悟出来。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最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不管什么事我们都叫做走在什么道上。走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在婚姻家庭的道路上,走在升职提薪的道路上。不管什么事,我们中国人都叫做走在什么道上,后边的事都不用说了,因为只要一说走在什么道上,那么面临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一下子都浮现出来了。我们走在道上,第一个面临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没人否认——方向和目标。不管我们走在什么道上,首先的问题都是这两个——方向和目标。没有方向那就叫做迷路,那就是迷途的羔羊,没有目标就叫做流浪。

你看我们现在,讲的这四个自信,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排序呀?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怎么排倒也没人认真追究,可是第一个不能动,道路自信始终得排在第一位,这个事不解决,后边事都不成立。现在制定建党、建国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告诉你什么时候到达,道不也有到达的意思吗?到达的时间也告诉你了,大家可以按照这个目标来一起合力奋斗,所以我们走在道上第一个重要的事情——方向和目标。如果大家觉得我这个问题还没有说到位,我换到反面给大家再论证一下,不是说要正反两个方面论证问题嘛。换到反面给大家再说一下。现在在大学校园、小学校园、中学校园刷得最多的一条标语是什么呢?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英国人讲的。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有很大的瑕疵?知识就是力量,可是大道和良知才是方向。你方向不明,不正确,知识越多他还可能起负面的作用呢。这不是现在我们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所以你看中国人用的这个道多妙,一开始先把导向告诉你,你现在得要走在正确的路上,你那个知识才能够起正面的作用。所以这是我们说的走在道上第一个重要的事情,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方向和目标。

那我们走在道上,第二个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古往今来,走道都属于交通,交通得有规则吧,大家得守这个规则吧,都不守规则那不就乱成一锅粥了嘛。我们是右侧通行,而英国是左侧通行。到了人家那儿你不遵守人家的公认的规则,那不就要出大的问题、大的危险了么。我们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讲道是在讲一种境界。错!在讲境界之前,先要抓住这两个字,咬定这两个字——规则。在规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去谈境界。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用道这个字的应有之义。大家没有发现道的用法吗?解决问题之前我们经常会说,“来来来,咱们画出道来”。啥叫画出道来?不就制定双方都认可的规则嘛。这本来就是我们文化中道所包含的内容,现在都被我们把这个字给扔掉了,把这个意思扔掉了,这就太危险了。因为在讲境界之前,你得先搞清楚这两个字——规则。当然在规则的基础上,我们走道也得走出境界来。路窄的时候能不能侧一下身,你让别人也通过,别横行霸道。别天天教小孩在日记本上写“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是什么心态?大家进门的时候,后边有人,要不要扶一下门,让后边人先进来?有点绅士风度嘛。路上有人摔倒了,我们要不要帮一下扶一下?你看人字就这么简单,一撇一捺,可它是相互支撑的,要互相帮助嘛。所以我们走在道上,第二个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规则、境界。这也是《道德经》里给我们要讲的内容——规则、境界。

我们走在道上,第三个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大家都开车进过山,你说我们开车进山的时候,小心翼翼看的是什么地方呢?路的边界,只要是道就有边界,道外边往往就是深沟,就是深渊,就是歧路。到这里不能再往前闯了,你到这里还愣往前闯,不是要出大的问题、大的危险嘛。我们现在把这个边界叫什么?叫“红线”和“底线”。红线思维,底线思维,你得了解红线和底线,你不要去触碰它,你才能确保无忧。所以我们走在道上。第三个面临的问题就是红线和底线。大家看《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里边有两个成语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殆”就是危险失败。止,你知道到什么地方该停止了,你得了解这个边界底线,到这里不能再往前走了,再往前闯就要出大的问题、大的危险了。杨虎城在陕西主政的时候,把他办公那个地方就改名叫止园,现在这个地方还在呢,叫止园宾馆。出处就是这四个字。知止不殆,殆就是危险失败。

所以大家收拢一下。你看我们啰里啰嗦讲了这么半天,他就甩给我们一个形象就完了,后边话他都不说了。他讲这个道,落实到现实中包含的内容——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你说,这是不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字——道。

道给大家一起领悟完了,我们再来领悟一下德。德字更简单,大家看德字怎么写?咱们中国的文字啊认识了不算数,有很多字你必须一笔一画去写,你才能明白在这个字里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德——双立人,我们一起走在道上。原来咱们文字里有这个偏旁,是多人行走的偏旁。后来这个偏旁衍化为走之旁和双立人,但意思还在。我们一起走在道上。下面是个什么字?下面是个十字,遇到十字路口的时候怎么办?这可面临着选择了,面临岔路,面临歧路了,十下边是个什么字?这不是四,这是目,大家眼睛不都这样长的嘛,谁的眼睛还能立起来。眼睛要盯着前边的道,所以叫“横波目”,最早的“目”不就是这样写法嘛。后来因为字形的需要才立起来的,眼睛要盯着前边的道,一心要遵循那个道,大家同心同德,一心遵循那个道。你看这个德的意思多清楚,就是按照道去做。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人做事,把道搞清楚了,你按照道去做事,就是有德。违背了这个道就是失德。道就像轨道一样,你不按照轨道走不就出轨了吗?我这个人按照道去做事,那会得到什么样的结局和结果呢?要不说王弼这小伙子不得了。关于这个方面,他就给我们解读为一个字,德者,“得”也,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就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你今天来一个老师带给大家弘扬正道,再教给大家正确的知识,大家就应该去赞同他。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就会失去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你这样才能培养一种正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嘛。你看中国历史上对最高的领导者皇帝的评价只有四个字,“有道”还是“无道”。有道就是明君就是有德之君,就应该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和信任。无道就是昏君就是失德之君,你把他推翻也是应该的。你看最高的标准在这里——道。

这时候大家应该想得起来,为什么一开始我就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用我们现在道德这个词来理解老子的“道”和“德”,为什么?咱们现在用的道德这个词就是合到一块的,并列合到一块,道德这个词,德已经把道给“吃掉了”。标准不清楚,请问各位,没有一个清晰的衡量有德无德的标准,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谁是最有德的那个?当然我自己。我按照我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我当然是最有德的那个了,哪怕我犯了再大的错误都振振有词,我都坚决不承认。反正我做的就是对,你看现在这种情况,我们不是到处都看得到吗?所以有的人经常是这样,我年纪这么大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座?你这个年轻人太没有道德了,你看不到处都是这样吗?这不就是道德绑架嘛。人家给你让座,这是人家的高尚,不让你也不能用这个方式去审判别人,谴责别人吧。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

所以有的人很习惯站在道德的高地,挥舞道德的大棒去指责别人,审判别人,这不是我们现在最混乱的情况吗?一般人咱都不讲了,咱说治国的逻辑,这个事重要。大家有没有琢磨过,你说我们现在为什么单独地把依法治国放到一个最高的位置?法是什么?法是大家共同画出来的“道”,是公认的规则。你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按照这个去做,你才能够去评价有德还是无德,后边一切才能顺理成章。因为我们长时间把道和德两个并列到一块,把法和德也并列到一块,这事情越搅越乱,逻辑不清楚,后边一切都不清楚。现在依法治国单独放到一个最高的位置,也是在找回这样一个重要的逻辑。所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咱们中国人也算是“吹尽狂沙始到金”,最近习近平讲话还在引这句诗。

把老子这本书叫做《道德经》,这里边最强调的一个颠扑不破的逻辑,就是道在前而德在后。一定要把这个逻辑搞清楚了,我们这一切事情才能够顺理成章。说这话的意思是告诉大家,现在有很多人研究《道德经》,根本不去看原文,他一听别人讲这个东西比较新奇,他觉得那个能吸引眼球,他就大肆地宣传鼓吹,比如说有人认为这本书不应该叫《道德经》,而应该叫《德道经》。应该德在前道在后,遇到这些问题大家都不要相信,因为他根本都没去看原文。只要认真地读一下原文,大家都会发现这是这本书里最强调的一个思想。

《道德经》就以第三十八章为界,第三十八章以前就叫做《道经》,第三十八章开始以后就叫做《德经》。不对,这老子不是每一章都讲道讲德吗?为什么非得把它强行拆成两个部分,《道经》和《德经》呢,就是告诉大家这件事。这本书想要理解它,一定是道在前而德在后,否则你把这本书的很多问题就理解偏颇了。这是我给大家说的书名,叫《道德经》比叫《老子》要好得多。而《道德经》里的这两个字,大家必须把它分开来理解。道在前而德在后,一切才能顺理成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