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周美超
老实说,我是带着敬佩和感激之情读完吴礼明老师的这本书稿的。
在我的朋友圈中,甚至在整个教育界,可以说,吴老师都是个少见的有个性、有思想且有博大教育情怀的人。他真心做教育,痴迷于教学研究,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课堂、献给了自己心爱的学生。教书育人在他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行为的准则和生活的全部。他爱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做朋友,蹲下来与学生沟通,把学生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在越来越功利的当下,老师们的教育热情也渐渐消减、冷却,而吴老师却依然故我,甚至有越来越热而至有熊熊大火之势。他说:“教学要做好该做的事,就要有所思考。”思考什么?思考教学的内容,思考教学的方法,思考怎样打好学生的精神底子,思考怎样在巨大的应试压力下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他努力将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渗透到每一个课堂、每一个教学行为之中,几十年如一日,他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普通教育者的良知和责任,而他的这本《中国醉美的古诗词》正是他炙热教育情怀的一次鲜明的体现。
吴老师反对应试教育,一直走在教改的前沿,但他并不盲目跟随潮流,扎堆附和,人云亦云,而是冷静地对待每一波教改浪潮、层出不穷的教育思想、花样翻新的教学模式,更不屑于搞那些虚假的公开课、研讨课以及任务性的课堂研究。他把全部的精力投注于课堂,他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从每个学生的表情和精神状态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发掘语文教学的规律。从他独自所做的课题——“课堂教学现场化”与他所积累的大量的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录音中,都能清楚地发现,他所做的一切都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包括本书所提到的他在高三古诗词教学中采用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吴老师既是个思想者,又是个长于行动者。实事求是,返璞归真,使他的课堂教学达到了自如、自由的真境。
对于一个真教育人,情怀不可少,个性也不可或缺,但更需要的是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吴老师就是个具有丰富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的人。
我们都知道,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软肋,学生怕学,老师也觉得难教,教学效果一直很差。究其原因,恐怕主要还在于老师的教学目标错位、方法缺席以及教师本人才识浅陋等方面。而吴老师却克服了这几个方面的缺陷,因而他的课堂显得自由、随意且效果颇佳。
所谓目标错位,是说当前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应试为目的,以接近“标准答案”为宗旨,带学生在题海中挣扎,妄图借助大量的训练,借助技巧、方法的总结,达到考高分的目的,却忽视了古诗词的本质,即古人思想、情怀、气质乃至生命状态的一种表达,是古人与自我、与社会、与宇宙自然的真诚对话,是活的生命体,而非一堆死的文字。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喜欢古诗词,热爱古诗词,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走近古人,与先贤对话,理解他们的表情,触摸他们的心跳,甚至是血脉交融,进而让他们的深刻思想、丰富情感、高雅气质、高尚情操流入自己的身体,化作个性、化作精神、化作底气。当然,古今殊异,教师又必须允许学生站在当代的立场上,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生活体验,去理解、评判古人的行事与思想。学习的目的是充实自己,是满足孩子们生命成长的需要,而非模仿、复制古人。因此,古诗词教学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让学生在仔细地品味、理性的思考、激烈的论争和清晰的表达中,获得有关思维品质、阅读能力、意志品德等方面的培养与提升。而吴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强调要“品其滋味,析其道理,得其圆释”,正体现着他对古诗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
吴老师说,他教古典诗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识读与欣赏的方法,还要将对文学的一些精细的感觉传递给他们”。我认为,吴老师把握了古诗词教学乃至深中中学语文教学之肯綮。他所说的对文学的“精细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敏锐的语感。朱作仁教授说:“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可见,培养敏锐的语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敏锐的语感”或者说“精细的感觉”的培养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实践的,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吴老师“讲”古典诗词,都是从语言入手,“顺着语言的自然节律”,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把握意象的内涵,进而深入诗歌的意境;同时对作品的主要意象,或者幽微深邃之处,或者“敏感的细节”,带学生做重点的探讨,反复揣摩品味。为此,常常要引入诗人的其他作品,或者用其他诗人的相关作品加以比照,或引述历史人物、典故传说来映证,或直接把当下的现实、自己的生活经验植入诗歌,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领悟文字背后丰富、幽微的情味。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具体的作品,而且能让他们在长期的思维训练中,最终形成对文学的“精细感觉”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理念也好,目标也好,方法也好,我认为,都还是外在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识才华。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与丰富的学识,是无法创造出独特而高效的课堂的,而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学不到的。吴老师不仅是一位教师,也是位作家,更是一位“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学者,他“每天都要读书,每天都要思考”,笔耕不辍、思考不止,日积月累,所以,他的每一节诗词课看上去朴拙、随意,却深藏机巧和用心。大巧若拙,没有过硬的功夫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于平常不读书的老师,更是望尘莫及的。
新一轮课改已经持续十几年了,应该说,新的课程理念已经深入每一位老师的心中,但老师们普遍很少读书却也还是不争的事实。高考的压力,功利的思想,使得很多老师心浮气躁,根本静不下心来去读教参、教辅以外的书籍,更谈不上作系统的阅读、深入的研究了。有的老师大学毕业,本身就底子薄,多年不读书,知识长期得不到有效更新与补充,以致视野越来越狭隘,对文字的感觉也逐渐钝化,到最后,即使他们想改变,想有所作为,也是悔之晚矣。
因此,多阅读、多思考,乃至会读书、会思考,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只有我们会读书、会思考,才能让学生会读书、会思考。老实说,这是我读吴老师这本书的最大感触,也是我在文章开头提到“感激”的主要原因。
说着这些,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吴老师深夜读书、奋笔疾书的情形。
心有所感,手有所书,姑以为序。
2016年3月25日
周美超,安徽百年名校浮山中学语文名师、学科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安庆市学科带头人,安庆市首届名师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