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愈灿烂,愈孤独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三毛

嘈杂世界,我只想简简单单

三毛,生于动荡不安的年月,是一个集风骨与浪漫于一身的女人。她有着无法遮掩的才华,也有着荒芜一片、渴望被浇灌的内心。三毛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只要一提起三毛,大多数人总会第一时间想起那片浩瀚无垠的撒哈拉沙漠,还有她桀骜不驯,追寻一生的自由时光。无边无际的黄沙世界,就好像三毛短暂而璀璨的人生。

在三毛去世后,梁羽生惋惜地写道:“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屏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头衔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人之可贵,在于人们因为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改变而不断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长。时间的消逝固然令人惆怅,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三毛的离开令许多人扼腕,可是她留下的文字却能够抚慰许多人的心灵。在那些寂寞的字里行间,伴随着纸页翻开的声音,三毛那些年给予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也将给予阅读她文字的人。

对于三毛来说,人生一趟,就是一场修行。她从小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在她数不清的旅程中,她曾跌倒过,迷失过,痛苦过,但是那又怎样,她还是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人没有白走过的路,那些过去的经历,最终都成为三毛的铠甲,抵御风霜雪雨,阻挡寒冰刺骨。

很多人欣赏三毛文中风轻云淡的感觉,觉得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在她笔下都是寻常,这样的三毛令许多人钦佩,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三毛是如何修炼成那样处事不惊的性格呢?作为从小就敏感聪明的孩子,三毛一直都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执着用力。她想要寻求生命的答案,可是生命哪有什么鲜明的答案会摆到人们面前,三毛因此度过了很长一段哀伤的岁月,但幸好她最后走了出来。

三毛在伤痛与自我治愈间不断循环,她对稳定的生活、丰厚的薪水从来不抱以期待,三毛渴望的人生是能够不断在心灵上成长的人生,三毛对自己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正面直视,从不回避。在三毛看来,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不论好,还是坏,都是无法躲避的过去,也是造就今日自己的基石,过去的人生就像是一间屋子的地基,不断积累,才有了今日自己看得远的眼界。

曾有一个读者给三毛的信中写道:“三毛,你是一个如此乐观的人,我真不知道你怎么能够这样凡事都愉快。”

三毛不知如何回复,她能够告诉这位读者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她并非是一个天性乐观的人。在三毛看来,自己并没有什么乐观与悲观的心性之分,她只是一个实际的人罢了,她不会对人生抱有一些不切实际,虚虚幻幻的要求,她想要得到的东西,其实都非常普通。

在有生之年,三毛只不过是想做一个真诚的人,热爱生活,并执着地永不放弃这一点。她保留着自己心底的意念,希望能够在有限的人生时空中,将日子过得尽可能地丰厚,生活可以简单,但不能苍白。

“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睡眠安恬。我不住豪华的居所,这使我衣食有余。我不穿高跟鞋,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我不跟时装流行,这使我的衣着永远常新。我不赶时间的时候尽可能走路,这使我更加脚踏实地。我不懒于思想,这使知识活用。我不妄想,这使心清心明。我避开无谓的应酬,这使承诺消失。我当心地关爱他人,这使感情不流于泛滥。我苛刻地对待往事,这使人不必缅怀太多过去。我漠视无谓的闲言,这使我内心宽畅。我绝不过分对人热络,这使我掌握分寸。我很少开口求人,这使我自由。我不欠钱,这使我心安。”

三毛写下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她对自己人生的要求。什么才叫作健康的生活,众说纷纭,三毛所理解的生活,便是无论世界如何嘈杂变化,她都能够固执不变地守着内心的坚持。这样的坚定性格,大约与三毛的父亲分不开关系。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运动员,但命运总喜欢开玩笑,他成了一名律师。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陈嗣庆始终坚持运动,并一直热爱。他每天保持运动,持之以恒的精神,给三毛做了表率。

陈嗣庆对自己的四个子女要求是希望他们其中一个能够成为运动家,一个成为艺术家,另外两个要做正直的人。但是可惜的是,三毛的姐姐从小弹琴,但最后也只是做了一名钢琴老师,没能够达到陈嗣庆的期待。至于三毛虽然擅长运动,文章也写得好,但到底离成为艺术家还有很长的距离。三毛的弟弟们打小运动神经发达,可惜长大之后都没有继续坚持,一个从商,一个做了律师。

三毛小的时候,并不是很懂得父亲为什么坚持让他们姐弟几个运动和学音乐,从小家里的钢琴老师、美术老师就没有间断过。在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的时候,陈嗣庆仍然坚持买了撞球台和乒乓球台,让全家人一起打球,还号召左邻右舍也来打球。这其中,数三毛父亲运动得最为激烈。

在家里钱不够的情况下,三毛父亲动用了家里存给孩子生病时用的救急款买了一架钢琴。四个孩子每天都要被按在凳子上弹琴,三毛父亲不管多累,都会亲自监督他们,给他们打拍子。面对父亲的逼迫,三毛姐弟几个总觉得委屈,但是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对他们说道:“我这样期望你们学音乐,是一种准备,当你们长大的时候,生命中必有挫折,到时候,音乐可以化解你们的悲伤。”

小的时候,只想着偷懒和跑出去玩,哪懂得父亲话中的深意,一直到三毛成年后许久,历经了这人世数不清的挫折,她才明白父亲的一片苦心,果然自己胸中的苦闷,还是要靠音乐才能够得以抚慰。而且这种感觉随着三毛阅历的增加,便越能体会深刻。运动也是抚慰苦闷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三毛去了撒哈拉沙漠之后,生活的条件不算很好,她最常做的就是走路,去买菜要走上一两个小时,去提水要走上一个小时,去看电影要走上一两个小时,就连结婚也要徒步四十多分钟才能到达法院,但三毛却丝毫不觉得苦,只觉得浑身充满力量,阳光都是灿烂的。

后来,三毛搬去了加纳利群岛,会捕鱼、种花、种菜、修房子、拾柴火,等等,每天的运动量大得很,心里也快乐得很。三毛是一个对金钱和物质生活毫无概念的人,她从不认为漂亮的衣服,舒适的大房子就能让她的人生得以提升,她毕生在追求的都是心灵的放松和安定。不论是在撒哈拉沙漠还是在加纳利群岛,三毛和丈夫荷西一起劳作,将日子过得怡然自得,皮肤被晒成了小麦色,身上没什么钱,可是夫妻两个人每天唱歌、听音乐、跳舞,觉得生活美好得不像样子。

正是因为三毛父亲从小对她的熏陶,让她不知不觉中骨子里保留了人性中最本真、最质朴的东西。三毛是个内心活动很丰富的人,她在文章中写过:“其实每一个人,自从强迫出生开始都是孤独的长跑者,无论身边有没有人扶持,这条‘活下去’的长路仍得依靠自己的耐力在进行。有时我们感到辛酸,遭受挫折,眼看人生艰难,实在苦撑着在继续,可是即使如此,难道能够就此放弃吗?”

人生当然不应该轻易放弃,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很艰难,但不论怎样艰难,还是要跑下去。三毛一生经历了很多让她难以承受的痛苦,但是她都坚持跑了下来,支持她的除了不想辜负此生的信念之外,还不想辜负父亲对她的期望。她明白人生不会那么简单,但人可以活得简单一些。她为自己起的笔名叫三毛,也是因为这是一个最简单、最通俗的名字,大毛、二毛,谁家都可能有。她要自己很平凡,她为一切平凡而卑微的喜悦而感动,她渴望着突破心灵上愁苦的束缚,渴望那份真正的生之自由。

虽然,最终,三毛选择了自杀结束生命,但从她的一生经历和所写文章中可以看出,她每一刻都在鼓励自己支撑起对生命的那份热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