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赴朝莽行显身手 回奏谎报误清国
朝歌叟曰:
世凯莽行汉,壬午赴朝鲜。专横又跋扈,博来清帝赞。
骄傲误军机,引来甲午战。马关签条约,割地又赔款。
袁世凯进入吴长庆淮军营内,算是进入了仕途,但到朝鲜任职,才是他真正地进入仕途。1882年7月23日,大清的保护国朝鲜发生了“壬午之乱”,国王李熙生父李昰应,为夺王妃闵氏之权,发动叛乱。清廷得知后,为防止日本乘机控制朝鲜,派吴长庆、丁汝昌、马延忠率兵于8月2日入朝。这吴长庆所部六营共三千人,文有张謇,武有袁世凯。
他们从山东登州出发,向朝鲜的都城汉城开去。两天之后到达朝鲜南洋港。但这支军队是第一次出国打仗,有的心里无底,有的晕船。有个营长要求休整一下再靠岸作战,使吴长庆大为恼火。这时袁世凯便跳了出来,自愿带兵打头阵,吴长庆便让袁接替了那营长的职务。
25日,大军开到汉城外,吴便安营扎寨。这吴营本是淮军,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后很少打仗,军纪不严,有的士兵抢劫百姓鸡鸭鱼肉。当地族长进营申诉,吴命袁世凯查办。不一时袁提七颗扰民清军的人头,献在营前,朝鲜族长见状,叩头而拜,称清军军纪严明。由于清军得到了民众拥护,“壬午之乱”很快平息。吴长庆称袁世凯在这次战斗中是“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破剿,尤为奋勇”。
10月11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根据吴长庆的报告,奏请朝廷奖励援朝人员时,说袁是“治军严肃,剿抚应机”,请求同知科用,赏赐花翎。
12日,清廷批准:袁世凯战功卓著,由原来捐的中书科中节升为同知。
两年后,中法失和,吴长庆被调回国,留下三营在汉城。提督吴兆有为统带,袁世凯为总理营务处,协力朝鲜防务。
1884年11月4日,朝鲜发生亲日派金玉均和朴泳孝等人发动的“甲申政变”。他们囚禁国王,另组亲日政府,杀死政府人员6人。袁世凯以驻朝全权委员和吴兆有很快平定了暴乱。
这时袁世凯骄傲,他一面吹嘘自己之功,一面以“监国大臣”自居,竟搬进皇宫去住,和国王李熙只有一墙之隔,他成了太上皇,李熙成了傀儡。这样一来,亲日派反对他,拥护国王的保守派也反对他。
清政府认为袁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显示了清帝国的威严。但他的同僚吴兆有看不惯他越权行事,便奏告他贪污军饷,拥用军费。日本也致函清政府说袁是妄启衅端。清政府派吴大澂和续昌赴朝查办,虽未治袁之罪,但怕他的军队驻扎皇宫引起日本政府猜疑,令袁退出王宫,回归本营。清军是日本控制朝鲜的最大障碍,袁世凯是日本控制朝鲜的眼中钉,日本一再要求清军离朝,袁世凯回国。袁在朝鲜处境岌岌可危,他的嗣母牛氏听说,吓出病来,便致急函催他回国。
1885年1月30日,袁世凯离开汉城回国。在旅顺见了他堂叔袁保龄之后,又来谒见李鸿章。而查办袁世凯在朝鲜问题的吴大澂见了李鸿章后盛赞袁世凯是“奇才”,回京复命时又称袁是“才堪可用”。因此,袁的名望渐高,李要袁还回朝鲜供职。
1885年11月15日,李鸿章命袁世凯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再赴朝鲜替换陈树棠,并给了袁一份致朝鲜国王李熙的密函,要李熙有内治外交大事与袁商榷。袁世凯便以驻朝公使自居,处处干涉朝鲜内政,越权行事。美国曾质问清政府,袁世凯究竟是什么官职?
这时的朝鲜国王李熙,不但不感谢袁世凯平“壬午之乱”和“甲申兵变”之功,反而一再要求清政府撤回袁世凯。但清政府和李鸿章看来,非袁世凯不能控制李熙,唯恐李熙倒向日本或俄国,所以仍把袁留任在朝鲜。
1890年2月,李鸿章给袁写了“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十六字评语,奏请免去同知,以道员分省归候补班尽先补用,并赏加二品衔。
1892年5月,李鸿章又奏请袁为浙江温州处道员,但仍留职朝鲜。
袁在朝十年,获得了声誉、官衔,并娶了二位朝鲜姑娘:二姨太吴氏为其生4子2女,三姨太金氏为其生2子3女,真是一箭三雕也。
1894年3月,朝鲜东学党请愿失败,4月26日东学党率民在全罗道起义,提出“济世安民,逐灭夷倭,尽灭权贵”的口号。其意是不受中国摆布,不让日本入侵,朝鲜要独立自主。袁认为朝鲜是中国的保护国,这样有失大国的尊严,便向国王李熙大献殷勤,要清政府出兵平乱。李熙受够了老袁的摆布,怕清军进来,袁更骄横,又怕日本乘机侵朝,故犹豫不决,后起义军逼近汉城,6月1日才同意让袁调清兵入朝鲜平乱。袁世凯便通电李鸿章,要求出兵朝鲜。李怕日本也出兵,故未出兵。袁世凯又自作聪明,他找着日本驻朝公使杉树浚说:“东学党要‘逐灭夷倭’,贵国也在被逐之列,贵国何不出兵讨之?”杉树浚道:“我国不出兵,想中国是会出兵的,因中国是朝鲜的保护国。”袁道:“我国是朝鲜的保护国,当然会出兵,但我愿叫日本也出兵,共同剿灭东匪。”袁世凯本想刺探日本是否出兵,却把中国出兵告诉了日本。
袁相信了日本不出兵,便再电李鸿章要求出兵。于是李鸿章派水师提督丁汝昌、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总兵聂士成领兵1500人向朝鲜进发。
日本盼望着中国出兵,这样他可找出入侵朝鲜和中国的借口,在中国出兵的同时,日本也做好了出兵的准备。
在日本驻朝公使大马圭介以保护使馆为名率海军陆战队400余名回朝时,袁世凯对朝政府说:“大马不喜多事,不是打仗的,是保护人家使馆的。”
在日本增兵入朝并提出不承认中国是朝鲜保护国时,袁对朝鲜国王李熙说:“他们是和中国争体面,兵来非战。”
当李鸿章要再派兵援朝时,袁世凯却让朝鲜政府与日本交涉,请出各国公使出面干预,进行谈判,中日双方约定不再增兵。但谈判是一纸空文,中国没增兵,日本却增了兵。
中国兵在朝是帮朝政府平东学党的,而日本兵是对付中国和朝鲜政府的。他要中国撤出朝鲜,要朝鲜脱离中国而倒向日本。
当日本的大炮对着朝鲜王宫和袁的公署时,袁世凯这回成了缺钙的母鸡下起软蛋来,一再请求回国。1894年7月18日,清政府命李鸿章把袁世凯调回。袁回国时所说东学党要刺杀他,便改变回国路程,又改装换服,偷至仁川,乘平远舰逃回天津。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海面突然袭击中国军舰和运兵船只,不宣而战。28日,日军又向中国驻牙山军队进攻。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时在甲午,因此叫做中日“甲午战争”。先时由于袁世凯在朝鲜搞的情报不准,为日所骗。后因李鸿章犹豫不定妄图妥协言和,导致中国惨败,使中国北洋舰队全部覆没。日本不但占领了朝鲜,还渡过鸭绿江侵入中国东北。1895年12月,清廷免去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任命为与日谈判全权大臣。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①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权;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③赔日军费白银二亿两;④增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在内河驶入四个口岸。李鸿章成了卖国贼。
李鸿章靠组建淮军、协同其师曾国藩的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而加封为湖广总督、太子太保。在筹建北洋海军上李鸿章也费了好大心血。而甲午一战付之流水,马关条约的签定,在民众中又落了个卖国贼。岂不知李也有其难言苦衷,因他上边还有更大的卖国者——不谙外交、不图内强、一味专权的西太后。而在赴日前三次谈判李鸿章据理力争,拒不签字。在回来的路上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开枪行刺弹中左颊,几乎丧命。第四次谈判时,日本感到行刺理屈,才把赔款由三亿两白银减为二亿两。
李鸿章由于错听错用袁世凯而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要职,而袁世凯却踩着李鸿章的肩膀又往天梯上爬了一阶。要知后事,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