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掉“小辫子”

剪掉“小辫子”

刘少奇不仅热衷于获取新知识,而且关注中国时局的变动。他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古老的中国正酝酿着一场大的变革。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在做最后的挣扎。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以及支付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巨额赔款,对老百姓的欺压和搜刮更加严重,人们迫切希望改变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状况。

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旨在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新政府。经过以同盟会为主的革命派多年来的努力,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革命士兵在武昌发动起义并取得成功,各省革命派纷纷响应。湖南、广东等十几个省份陆续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统治,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清王朝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帝发布退位诏书,结束了260多年的统治,同时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

1938年,刘少奇(左三)和二哥刘云庭(左二)合影

刘少奇读过的《辛亥革命始末记》第九册

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因而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也被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动也传到了刘少奇的家乡。“皇帝退位了”,“长沙巡抚被赶下台了”,“宁乡县太爷跑了”,这样的消息在炭子冲传播着。刘少奇听闻后为之震动,他思索着这次变革,也渴望了解更多关于革命的事情。

1912年夏天,刘少奇的二哥刘云庭回家探亲。刘云庭十六岁时就外出闯荡,当过轿夫卖过苦力,后来又加入了湖南新军,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已经成为新军第四十九标的一个小头目了。武昌起义后,湖南新军立即响应,他们迅速攻占了长沙巡抚衙门,并建立了新的都督府。刘云庭参加了湖南新军的起义,对起义的经过以及辛亥革命的情况都有很多见识,他向家里人讲述当时变革的情形,对于这些家乡之外的革命故事,刘少奇听得非常认真。

刘云庭对刘少奇这个最小的弟弟很关心,鼓励他多读书,不仅要读“四书五经”,也要多读些新的进步的书籍。二哥的这些意见与刘少奇的想法相符。刘少奇在以后的求学和革命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刘云庭都在经济上和精神上予以鼓励和支持。对于二哥的关心与帮助,刘少奇心怀感激。1949年刘云庭去世,刘少奇心情十分沉痛,亲笔写下挽词:“你是我幼年学习和活动的第一个帮助者。”

刘云庭探亲结束准备返回部队,临走之前,给刘少奇留了一套《辛亥革命始末记》。对于迫切想要了解外界的刘少奇来说,真是如获至宝。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此书,从中了解了辛亥革命的目的和发展过程,也知道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和黄兴领导革命的曲折经历。刘少奇钦佩他们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此后,他更加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受革命故事和书籍的影响,刘少奇决定响应辛亥革命的号召,坚持要姐姐把他的小辫子剪掉。辫子是清朝臣民身份的一种象征,剪掉辫子,就表示与旧封建社会的彻底决裂。在此之外,刘少奇不再满足于家乡私塾学习的生活,他想去外面看看,去新式小学堂读书,接触新知识、新思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