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书柜

刘九书柜

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希望孩子们读书明理,刘少奇的哥哥们都读过几年私塾,父亲想让最小的儿子刘少奇也多读些书,将来成为一名中医。刘少奇八岁时,到离炭子冲不远的柘木冲私塾学习。

在柘木冲私塾,刘少奇学习了《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后来又到罗家塘私塾,接受“四书”教育,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私塾里读书的,都是附近普通的农家孩子。刘少奇与他们一样,只是更沉静一些。上课时他认真听讲,默默抄写,下课后,很少和其他孩子追逐打闹,而是做做手工,或者跟同学下下铜钱棋、算盘棋。他读书时专心致志,不喜欢被打扰。在私塾时,刘少奇的考试成绩总排第一,同班的孩子们对他刮目相看。

刘少奇读私塾的旧址

刘少奇的家境不算宽裕,父母尽量克服困难,让他继续读书。由于学费等原因,他换了好几所私塾,几乎一年换一个地方。后来,他先后在月塘湾、洪家大屋、红米冲、花子塘等地念私塾。在洪家大屋一年多的学习给刘少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洪家是大户人家,也是书香世家,很重视教育,挑选教书先生也比较严格。洪家聘请了当地学识渊博、颇有名气的杨毓群给孩子洪赓扬教书,同时招收少量邻家孩子陪读。刘少奇经熟人引荐来到洪家,洪母很喜欢他,留他免费读书,还让洪赓扬与他以兄弟相称。洪家学习环境很好,教学内容也与其他私塾有所不同。杨先生没有让学生翻来覆去诵读“四书五经”,而更多地教国文、算术、自然、地理常识等。除了新课程,更吸引刘少奇的是洪家丰富的藏书,这些书大部分是线装经籍,但也有不少故事书和图画书,像《今古奇观》《西游记》《世说新语》等。刘少奇很喜欢看《西游记》这类书,在家里父亲是不允许看的,在洪家则不受限制。在这里刘少奇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接触到一些新鲜事,如洪家的女子不用缠足,而他的母亲和姐姐都受过缠足之苦,这些都让年少的刘少奇感触良多。

父亲对刘少奇学习的内容要求比较严格,当听说洪家的杨先生给孩子们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不重视“四书五经”,便让儿子转学。刘少奇就这样结束了在洪家大屋的读书生活,转而去了其他地方继续学习。

刘少奇不仅在学堂里认真学习老师教授的内容,在学堂之外也努力找书阅读,汲取知识。儿时的他,手不释卷。刘少奇有一位本家,名叫刘甲三,住在炭子冲南端的一个村里。刘甲三家里几代都是读书人,他本人曾在长沙岳麓书院学习过,对人也很热情。他的藏书,除了经史子集这类古籍之外,还有不少书籍是有关工业技术和医学的。刘少奇听说他家的藏书后,经常去刘甲三家看书,常常一看就是半天,临走时还借上一些书带回家中阅读。刘少奇的私塾同学周祖三家也有大量藏书,也是刘少奇常去的地方。周祖三家在离炭子冲不远的首自冲,他的父亲周瑞仙曾经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还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以后,周瑞仙致力于教育,在长沙等地兴办学校,教书育人。周家的藏书很丰富,除了古书和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科书,还有当时流行的报刊、通俗读物和政治、历史著作等。刘少奇被这些书籍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常常沉浸其中,如饥似渴地阅读,有时还忘了回家吃饭。有一天天气很冷,刘少奇在周家书房看书,就坐在火盆旁边,他读得很入神,连鞋子被炭火烤煳了都没察觉到。

刘少奇少年时读书写字的书房

刘少奇在家里也有一个小书屋,位于杂屋后面,虽然比较狭小、简陋,不过环境幽静。刘少奇从各处借到书后,就在这里一个人静静地读起来,常常废寝忘食。母亲心疼刘少奇通宵达旦地看书,会影响身体,因此晚上只给他半盏灯油,大概能用一个半小时。这显然满足不了刘少奇读书的需求,他想到家里请了人在碾坊碾米,常常要忙到半夜,可以去那儿看书。于是晚上刘少奇先借着碾坊的光看书,到了下半夜,再点起母亲给的那半盏灯油。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刘少奇把学与思结合得非常好。有一次他帮哥哥运货,途中路过一座小庙。小庙的门上刻有一副对联“惠止南国,戴如北辰”,刘少奇看到后就琢磨起这副对联的意思。他请教哥哥,也请教当地的人,但大家都讲不清楚。刘少奇回到家翻阅书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讨论这副对联,大家也没有什么想法,就让刘少奇来谈谈。刘少奇给大家讲了《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引述了《诗经·国风·召南》中的典故——召公到南国巡行,依循周文王的德政,使当地政通人和,召公深受爱戴,连他种的树,当地百姓都不忍伤害。刘少奇认为这副对联应该出自这两个典故,讲的是老百姓希望为官的人清正廉明,多为百姓做事,这样的人老百姓会爱戴他、拥护他。小伙伴们听后都很赞同,也很钦佩刘少奇的博学善思。这样,因为刘少奇经常到处借书阅读,凡事能讲出一番道理,乡亲们送给他一个雅号——“刘九书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