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刘卫黄”

改名“刘卫黄”

外面的新知识和新思想越来越吸引年少的刘少奇,他想读新式学堂的愿望一天天强烈起来。当时宁乡县水平最高的学校就是设在县城的玉潭学校。刘少奇非常想去那里读书,并多次向家人提出这个要求,最后终于获得同意。不过要考入玉潭学校,首先要有初等小学的毕业证书。刘少奇虽然读过几年私塾,但私塾是没有毕业文凭的。于是他在西山冲芳储乡小学学习了半年,获得了初等小学的毕业文凭。1913年夏天,刘少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玉潭学校的入学考试,顺利进入这所他向往已久的学府。

玉潭学校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其前身是玉潭书院,后历经多次修复、改建,先后更名为玉潭高等小学堂、宁乡县第一高等小学校。玉潭学校的任课老师,一般都上过师范学校或是清末秀才出身,大多兼具旧学和新学的知识,不少老师受过维新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校长黄锡类、曾鼎三,地理老师梅冶成等都是刘少奇所尊敬的师长,他们为人正直,博学多才,思想进步。梅冶成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他对刘少奇影响很大。玉潭学校因为有了这些老师,更显示出其相对民主和开放的一面。这所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传统私塾有着很大的区别,开设的课程更加广泛,有国文、算术、史地、物理、英语、图画、音乐、体育等。

刘少奇入学后被编入第十一班学习,他非常喜欢新学堂的课程,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刘少奇勤奋学习,善于独立思考,对不懂的问题坚持要弄清楚。他有着扎实的国文基础,但他没有因此而放松国文学习,对课本上的精粹文章背了又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课堂之外他爱好体育活动,如打篮球、踢足球,也喜欢与同学一起去郊游、爬山、划船。刘少奇还常常去图书室、阅报室读书看报,通过报刊书籍了解国家时局。

玉潭学校旧址

刘少奇在玉潭学校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参加声讨袁世凯卖国罪行的爱国斗争。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而无暇顾及中国的机会,以对德宣战为名抢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接着又抓住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妄图做皇帝,亟须外国列强支持的心理,暗中进行谋划。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企图将中国的大片领土和政治、经济、军事的命脉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袁世凯迫于全国人民的舆论压力,与日方交涉了几个月,但在谈判中屡屡退让。5月,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中国大量主权被出卖。消息传开,举国激愤。各地爱国群众纷纷举行游行示威,以各种形式提出抗议,商人罢市、学校罢课,爱国浪潮席卷全国。

在宁乡,刘少奇和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刺破手指,写下“誓雪国耻,毋忘国耻”的血书。他们走出校门,在县城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玉潭学校师生们率先举行罢课游行,宁乡第一女校、崇实学校等积极响应,加入到爱国游行当中。刘少奇是这次“排日反袁”爱国学潮中的骨干分子。他胸前挂着“毋忘国耻”的牌子,走在班级游行队伍的前列,带领大家一遍遍地高呼“打倒卖国贼”“坚决取消无理的‘二十一条’”等口号。游行活动持续了好几天。刘少奇和同学们还到县城闹市街头演讲,向群众宣传爱国救国的思想。他们组成抵制日货小组,到县城商店推行国货,劝导商人不要卖日本货,并同工商界的爱国群众一起将收缴来的日本产品检查封存。那时的刘少奇不满十七岁,经历了这场群众性运动,他的爱国情怀更加强烈,也更加坚定了救国救民的信念。

刘少奇在学校学习期间制作的竹笔筒

刘少奇出生时,父母按刘氏家族谱系排列,给他取名绍选,字渭璜,意思是渭水之璜。从读私塾开始到玉潭学校,他登记的名字都是“刘渭璜”。参加完声讨袁世凯的斗争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渭璜”按谐音改为“卫黄”,表达了保卫炎黄子孙、振兴中华民族的志向。他把课本、书籍、笔记本封面上的名字都重新用毛笔写上“刘卫黄”,并刻了一枚“刘卫黄”的印章。立志改名,展示了刘少奇的政治抱负。在他的求学过程中,他曾写过一首诗:“小树两边栽,浓荫绿上阶。他年成大树,便是栋梁材。”刘少奇志存高远,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为理想而不懈努力。

刘少奇青年时代读过的两本书

1915年12月,北京传来袁世凯复辟帝制要登基当皇帝的消息,刘少奇和同学们再次掀起反袁的学潮。这次学潮持续了较长时间,直到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刘少奇在参加爱国活动以外,没有松懈自己的学习,1916年夏天,他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从玉潭学校毕业。

玉潭学校是刘少奇学生时代唯一一所读满三年的学校,在这里他学习到了新知识,受到了民主思想的启迪,更激发了满腔的爱国热情,从一名积极进取、同情人民疾苦的少年成长为心怀国家民族、立志变革社会的有为青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