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村万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利官归京》)

1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村万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利官归京》)

——蛊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公元715~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

诗人的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曾官至宰相,父岑植,当过晋州刺史。岑参似乎出身官宦世家,典型的官二代,但是在他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生活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不过,岑参自幼学习刻苦,遍读经史,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全家搬到登封(今河南登封),4年后又移居颍阳(今登封县颍阳镇),20岁求仕长安不成,只得在洛阳和长安两京之间奔走。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终于进士及第,被授予兵曹参军的官职。

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岑参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赶赴安西,第一次出塞。他怀着满腔报国热情,想在戎马倥偬中搏得前程,却未能如愿。天宝十年,回到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玩赋诗。十三年,他再次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出塞,立功报国的愿望更加迫切,边塞诗的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正是成诗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当时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久佐戎幕,前后在军队中生活了六年,自然对鞍马征战的生活和塞外的极端气候有着深入地观察与体会。他这次是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诗中的武判官正是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回长安。

北风卷地,茫茫白草一片一片弯腰摧折。刚劲的塞外北风,涤荡着大地上的一切,寒冷严酷滚滚而来。对于中原王朝的人来说,八月飞雪是不可多见的奇景,诗人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既生动描绘了霜花树挂的独特景致,又给人蓬勃浓郁的寒冷感觉。一夜之间,世界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是春风阵阵,像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感到的不是美丽的欣喜与兴奋,而是从四个角度,描写雪的奇寒。飘飞的雪花散入帐内打湿罗幕,狐皮袍子也不能使人感到温暖,贴身的锦被也显得太薄;天气实在太冷了,将军的弓箭都无法正常使用;护身的铁衣战袍,更是冷得难以穿上。珠帘罗幕,狐裘锦衾,将军角弓,都护铁衣。从外到内,从生活到军事,寒冷包围了军营,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不过,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却不萧瑟凄凉,而是奠定了浑厚、沉郁的情感基调,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在冰天雪地的背景下,饯别宴会上吹管拨弦,胡琴、琵琶、羌笛齐奏,异乡的气氛伴着塞外风光,更显出客送别的复杂心情。

夜幕下,大雪纷纷满辕门,送客行至轮台东门,仍然依依不舍,但终究到了分手的时候。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视野之中,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最后两句是极为动人的,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星点蹄印,向远方延伸,那远方是家乡,是友人消失离开的方向,“雪上空留”透露的是诗人怎样的感受,他在想什么,在追思什么?是因为难舍朋友而生的留恋,是“长路关山何时尽”的感慨忧叹,还是归期未卜,壮志难酬的孤独与无奈?悠悠不尽之情,打开了一块艺术空白地带,效果佳妙不可言。

岑参用瑰丽的色彩勾勒塞外,将别样的风光与风物人情,用诗人的语调和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得边塞诗更加奇伟壮丽,突破了征戍诗局促于战地苦寒和士卒辛劳的传统格局,拓宽了边塞诗的题材和内容深度。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岑参返回中原,回到朝廷后,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到一个月,被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被人们称为“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后客死成都,终年56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