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无边落本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1. 无边落本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贫病交加的“诗圣”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现有1400多首诗被保留了下来,且大多技艺精湛,艺术水平很高。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称“大李杜”。

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相互争夺地盘,纷争不断,百姓不胜其扰。杜甫打算去严武那里充当幕僚,依托严武,暂且容身。可惜没多久严武就病逝了,杜甫只好离开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从水路南下去夔门,可却因病缠身,在云安耽误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当时,要不是当地官员照顾,诗人在云安都很难久留。这三年,他身体非常不好,生活依然很困苦。

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事苦难,家道艰辛,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个人又壮志未酬,垂垂老矣,体弱多病,一切都像浓云似的压在心头。为了排遣心中郁闷,也为了登高望远寄托追思,老人抱病登台。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凭栏远望,百感交集,平生种种映入眼前,随着滚滚江水激荡奔涌。无边落木犹如往事画面沙沙飘落,一瞬既是一生。萧瑟的秋江景色,触发了身世飘零的万千感慨,渗入了老病孤愁的感伤。这一切似乎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落幕,一个个昔日的场景和画面不断跳闪,最终还是定格在了繁霜已鬓、浊酒难捧。诗人用一生的故事写出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秋江景色倾诉着老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催人泪下,动人心弦。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诗人勾画出一幅金秋肃杀、万物内敛的图景。夔州峡谷以风大闻名,以猿多著称。首联登上高处,感受猎猎秋风,空谷猿鸣。极目远眺,江水洲渚颜色分明,不住回旋的鸟群点缀其间,图画精美动人,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画面是惨淡的,更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的伤感联系相呼应,似乎就是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其状物之功,出神入化。更重要的是,诗人激荡不已的心情和无边惆怅随着落叶和江水一发不可收拾。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引起人们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愁思,多年飘泊无依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

长江“不尽”,亘古如斯;落叶归根,更是如斯;生生死死,亘古如斯。古来先贤,多少才华四溢的俊才都已消逝,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具象化,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不免生出无限悲秋之情。杜老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连绵不尽,奔涌不绝,情与景交融更添悲伤之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一切都到了年老之时,不知是再无力饮酒还是没了趣味,虚弱的身体消减了所有的激动和深刻,很生活也很真切,心里矛盾却又无可奈何,无限惆怅绵绵回响,令人感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