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1年(辛卯) 2岁

| | 1951年(辛卯) 2岁

1月4日 史铁生[1]出生。

3月3日 柳青完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3月26日 林达出生。

4月 柳青应冯文彬、蒋南翔邀请,参加《中国青年报》的创刊工作。后在《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和文艺副刊主编。期间,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

春 王汶石作为西北文学界的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创作了四幕歌剧《战友》,深得好评。该剧由《剧本》月刊发表,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6至8月 文艺界展开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和《海河边上》的批评。柳青参加批评电影《我们夫妇之间》座谈会,与会者还有严文井、黄钢、瞿白音、韦君宜、吴祖光等。

9月底 柳青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

10至12月 柳青随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

本年 居清涧县王家堡村。

王家堡村地处清涧县北端,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建村,其时居住王姓,故得名,沿用至今。这是一块气候干燥、荒寒且贫瘠的土地。文学评论家赵学勇说:“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看,陕北高原背依甘宁蒙古沙漠,高耸的秦岭与浊浪滔天的黄河、渭河,阻挡了中原文化向这里的进一步延伸。”[2] 历史上这里受儒家思想影响甚微,是所谓“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空白之地。在这里,历史主义的史诗意识,道德主义的生活追求和神秘主义的文化倾向普遍存在。“陕北这块土地上,中华民族的主题文化和次生文化、异质文化形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混交林带,构成了一种全息性与流失性相结合的特异色彩。”[3] 陕北的本源文化里既有农耕文化,又有草原的游牧文化,经过发展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文学评论家李继凯说:“陕北高原属草原文化过渡地带,人种与文化均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特征,民勤稼穑,俗尚鬼神,民性粗豪,昂扬悠长的信天游,狂跳猛擂的腰鼓,娱神娱己的秧歌等等,是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其内涵的生命文化精神对陕北作家很有影响。” [4]

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延安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有许多城市的知识青年怀着美好的梦想来到这块革命的圣地,黄土文化又一次受到外来影响,形成以黄土文化为根基而又区别于它的“延安文化”。黄土文化在这里是一种兼有农耕文化与牧猎文化的综合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对立性的特点,有着“开放与守旧、怯懦与勇敢、畏缩与进取”等对立而统一的文化模式。因而,陕北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和汉民族童年期的尚古印迹。由于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陕北文化又呈现出驳杂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1927年10月,清涧起义爆发,这是西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6 年2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来到清涧,在高杰村镇袁家沟村生活、战斗了十九个昼夜,并在此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写下了著名的辞章——《沁园春·雪》。

面对苍茫壮阔的陕北,作家陈忠实曾写下这样的话:“陕北自古就是一块古老神奇的地方,每座山、每道沟、每个村庄,每走一步都有如诗的传说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挖掘这些深层次的艺术宝藏,无疑是对这块土地最好的回报。”[5] 特定的人文地理条件产生特定的文化果实。

路遥的母亲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会唱秧歌、道情,是王家堡村里有名的民间歌手。本家“五叔”性格开朗、喜欢说“古朝”,路遥童年深受这种原生态音乐和民间文化熏陶,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扮演了路遥最早的“艺术老师”。陕北文化就给予了路遥最初的启蒙教育,这对他后来生活与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年内 大妹王荷出生。因为王荷的出生,路遥被奶奶接去抚育。


【注释】

[1]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文学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

[2] 赵学勇:《生命从中午消失——路遥的小说世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3] 吕静:《陕北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3页。

[4] 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导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5] 王世雄、王存峰主编:《题词》,《陕北地名故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读书导航